山西游一晋祠

随缘

<p class="ql-block">  拍摄时间:2025.9.27</p><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随缘</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9301423</p><p class="ql-block"> 文字摘自景区介绍</p> <p class="ql-block">  2025年9月27日,我踏上了山西之旅的第一站一晋祠。晋祠位于山西太原市西南悬瓮山麓,是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建筑、园林、雕刻艺术中公元七世纪至十二世纪间极为辉煌壮美的篇章。天气有些阴沉,走进园区,先是一片开阔的免费公园,绿意扑面而来,湖水如镜,倒映着远处的楼阁与近处的垂柳。沿着石板路步行或乘环保车,便进入晋祠博物馆参观。</p> <p class="ql-block">  请了一位专业讲解员为我俩讲解。她讲解道:晋祠最初是为了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和他的母亲邑姜后而建。是中国现存较早的皇家园林之一,为晋国宗祠。</p> <p class="ql-block">  穿过一片林荫,眼前是一座奇特的建筑一水镜台,它前为戏台,后为楼阁,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殿、台、楼、阁四种风格于一体,前部为单檐卷棚顶,后部是重檐歇山顶,是古时酬神演戏的戏台。</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公狮子,开口大笑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这是母狮子。封建社会,男尊女卑,女的笑不露齿,对应母狮子,闭嘴不露齿了。</p> <p class="ql-block">  戏台正中央悬着一块黑底金字的匾额,“水镜台”三字笔力道劲,是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被誉为“秀丽之笔”。“水镜”二字取自《汉书·韩安国传》“水明镜浊不可以形逃”。</p> <p class="ql-block">  会仙桥,明代石桥,又称“金人桥”,位于水镜台西面,相传某年四月十四明代翰林罗洪先与仙人在桥上相会,故名。</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是金人台,古称“莲花台”,俗称“铁汉桥”,台四角各立一尊铁人,因铁为五金之属,故称金人台。三尊是北宋铸造,唯有东北角那一尊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补铸,工艺稍显粗糙。</p> <p class="ql-block">  台中为专供上香者所用琉璃香亭。此处是86版《西游记》拍摄地。</p> <p class="ql-block">  西南角那尊铁人铸造于北宋绍圣四年(1097),保存最为完好,指尖的纹路都清晰可见,千年前的匠人竟能将冰冷的铁炼出生命的呼吸,感叹古代匠人治铁和铸造技术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  北角铁人为民国二年(1913)补铸,传说是逃走了,难道铁人也耐不住寂寞?后又补铸一尊,相对来说工艺粗糙一些。</p> <p class="ql-block">  献殿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原为祭祀时用来陈列供品的池方。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梁架很有特点,只在四椽袱上放一层平梁,既简单省料,又轻巧坚固。四周无墙,上覆歇檐,外观雄壮,且又敞亮。一九五五年用原材料按原式翻修,仍保持金代建筑特点,如天然的冷藏殿。</p> <p class="ql-block">  明万历年间高应元出资修建的“对越”匾</p> <p class="ql-block">  走过献殿,便是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与献殿之间,这是一座十字形石桥,横跨在泉水之上。鱼沼为晋水第二泉源,飞梁系用石柱、斗拱与梁架承托的石桥,南北东西四面伸展,如鸟之双翼振翅欲飞。现存飞梁,为北宋与圣母殿同时所建,仍保持原结构特点。“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例孤,洵为可贵。”</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位于中轴线末端,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背靠悬瓮山,前临鱼沼,与柏相映,庄严巍峨,气势恢宏。在晋祠主建筑群中颇有“领袖群伦”之势,是晋祠内现存最早的建筑。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宽七间,进深六间,前廊进深两间,显得极为宽敞。殿四周回廊,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圣母殿是我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的八根盘龙柱是宋代木雕艺术的精品,这些木柱上的盘龙为立体圆雕,龙身蜿蜒盘绕于柱身,龙首探出,造型矫健灵动,仿佛具有生命般呼之欲出。它们不仅是装饰构件,更体现了宋代高超的木雕技艺,与圣母殿的宋代彩塑群一起,构成了晋祠极具价值的艺术景观。 </p> <p class="ql-block">  网红龙一它一只前爪高举,活像个千年老顽童在比剪刀手,惹得众人忍俊不禁。</p> <p class="ql-block">  殿内供奉的是周武王之妻、周成王的母亲邑姜,她端坐宝座,神情安祥,环绕她的三十三尊精美的宋代侍女彩塑。堪称奇迹。她们或低眉顺目,或含笑凝思,有的羞怯,有的果断,每一尊都有自己的故事。殿内的木雕、彩绘以及塑像群,展现了宋代高超的艺术水准。</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内保存有宋代彩塑41尊,是当时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其中的33尊侍女像,身体的丰满与俊俏,脸庞的清秀与圆润,各因性格和年龄而异;口有情,目有神,姿态自然,呈现出不相同的思想感情与个性特征。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曾赞誉其“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作品之一,是我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在我国的雕塑史上、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为晋祠三绝之一。</p> <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那尊“半张脸在哭,半张脸在笑”的仕女(上图第2尊),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称她们为“古今中外最伟大的鼎塑之一。”,如今亲眼所见,方知此言不虚。(照片是从讲解员手机上拍摄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  圣母殿廊下保存有碑刻22通,其中有明碑、清碑、民国碑、当代碑,主要记载了历代晋祠修缮、圣母祭祀、晋水管理条文等史实,这些碑刻中以明太祖《封圣母诰》碑、明代宗《御制祭圣母祝文》碑、明熹宗《御制祭圣母文》碑最为珍贵,被称为“御制敕碑”。</p> <p class="ql-block">  走出大殿,遇见一棵斜卧的周柏,距今逾3000年了,西周(前1046-前771年)初年所植,树身向南倾斜,龙蟠虬曲,形似卧龙,人称“卧龙柏”。据载,它与北侧原有同年所植“凤柏”一株,两柏并列参天,“古柏齐年”为晋祠内八景之一。北宋欧阳修有诗赞曰:“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周柏与宋塑侍女像、难老泉并称为晋祠三绝。</p> <p class="ql-block">  不远处便是难老泉,俗称南海眼,晋水源头,为晋源第一泉。“难老”之名取《诗经·鲁颂》:“永锡难老。”泉水长流不息,出自断层岩,终年恒温17度,晋祠三绝之一。“难老泉声”为晋祠内八景之一。难老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斗拱虽略重已改为明代手法,但间架结构保留北齐风格。亭内悬挂傅山先生题写的“难老”匾,被誉为“神奇之笔”,晋祠三大名匾之一。</p> <p class="ql-block">  泉水从石雕龙头口中汨汨而出,人们排队去龙头泉口去捧水洗洗手,消凉直透心底。</p> <p class="ql-block">  与难老泉亭南北遥相对望的是善利泉,俗称北海眼,为晋水第三源泉。取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善利泉亭始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明嘉靖年间(1522-1566)重建,亭为八角攒尖顶。</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是祭祀西周晋国开国诸侯姬虞的祠堂。它的门前,一对石鼓与门楣上体现了“门当户对”的传统建筑元素:门前的石鼓是“门当”,门楣上方的装饰为“户对”,这些构件的形制和数量蕴含着古代建筑的等级文化,也是唐叔虞祠建筑细节中极具文化趣味的一处体现。</p> <p class="ql-block">  唐叔虞祠大殿原位于晋祠中轴线末端,东向,至迟金代迁移于此处。现存建筑为元至元四年(1267)重修,具有典型的元代山西地方特色,前檐抱厦为清代重修所加。大殿神龛内唐叔虞像及两尊侍从像为元代彩塑,另外两尊大臣像为明代彩塑。</p> <p class="ql-block">  神龛前的木柱上盘绕着两条泥塑蟠龙,四爪张扬,气势逼人,与圣母殿的造像和装饰风格不同,这两条蟠龙雕塑工艺精湛,也凸显了唐叔虞在晋地历史中的尊崇地位。</p> <p class="ql-block">  大殿前廊东侧为元代《重修汾东王庙记》碑,碑阴刻元世祖重修诏书;西侧为清代嘉庆帝师朱珪所撰《重修太原县唐叔虞祠记》碑。</p> <p class="ql-block">  旁边好苗裔堂是供奉唐叔虞后裔的殿堂,此堂彰显了晋国后裔的传承脉络。门楣悬挂“苗裔堂”匾额,两侧楹联“圣泽流芳绵瓜瓞时锡福,神灵毓秀启麟趾永呈祥”,体现对后裔繁衍、福泽绵长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  唐叔祠碑廊,围廊壁上嵌有历代碑刻42通,内容以吟咏赞美晋祠建筑及风光为主。其中宋碑2通、元碑2通、明碑18通、清碑20通。著名的有宋宰相吕惠卿《留题兴安王庙诗》碣、河东燕山府路宣使抚姜仲谦《晋祠谢雨文》碣、清学者朱彝尊《游晋祠记》石刻等。碑刻涵盖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文采斐然,具有极高的书法与文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  唐碑亭(贞观宝翰亭)。亭内藏有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丹的《晋祠之铭并序》碑,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行书碑之一。门口的两块碑,一块是原碑,另一块是译文碑,便于游客理解碑文内容,让更多人得以读懂那段李唐王朝与晋祠的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  原文</p> <p class="ql-block">  译文</p> <p class="ql-block">  公输子祠又称鲁班庙,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创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公输子即鲁班,姬姓,公输氏,名班,又称公输盘、公输般,尊称公输子,春秋时期鲁国人,惯称“鲁班”,为古代有名的能工巧匠,后世尊为中国建筑业祖师爷。祠院坐西向东,居高临下,景致清幽。</p> <p class="ql-block">  公输子祠(鲁班庙)正殿,俗称鲁班庙,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创建,乾隆二十五年(1760)重修。殿内供奉鲁班塑像,檐下悬挂“巧思入神”匾额(乾隆庚辰年所题),“巧思”赞誉其设计智慧,“入神”称颂其技艺达出神入化之境,体现了古人对鲁班工匠技艺的推崇。</p> <p class="ql-block">  昊天神祠,主要由关帝庙、玉皇阁、三清洞组成。清乾隆六十年(1795)改建,原址起初仅有关帝庙,将唐叔虞祠西的玉皇庙、三清殿迁移于此,形成现有布局。因本祠奉祀主神玉皇大帝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故名“昊天神祠”。</p> <p class="ql-block">  在吴天神祠的偏殿,14尊元代乐伎塑像,分两边排列,一边为管弦乐,一边为打击乐,手中持有笛子、三弦、琵琶、笙、鼓、锣等不同乐器,仿佛下一秒就要奏响一曲盛世清曲,她们的笑容凝固在脸上,却把欢乐传到了今天。</p> <p class="ql-block">  “如天之平”匾额所在的建筑是其吴天神祠前院的关帝祠,殿内供奉关羽坐像,还绘有关羽生平壁画,是清代连环画的雏形。</p> <p class="ql-block">  清代壁画</p> <p class="ql-block">  十方奉圣禅寺山门(景清门),原为晋祠元代大门,明嘉靖年间重修,1980年迁建为奉圣寺山门。其名“景清”出自唐代窦庠诗句“今朝天景清,秋入晋阳城”。山门悬“十方奉圣禅寺”匾额,两侧楹联“山环水绕无双地,神乐人欢第一区”,盛赞其山水胜景与人文氛围。景清门,又名四大天钟殿。门殿内东为金刚力士像2尊,西为护法天王像2尊。</p> <p class="ql-block">  舍利生生塔,隋文帝开皇年间(581-600)创建,宋代重修,清乾隆十六年(1751)重建。楼阁式砖塔,高38米,八角七级,每级四门,每层题额皆为清乾隆年间翰林院编修晋祠人杨二酉所书。塔顶饰有琉璃龙八条。每当红日西斜,漫天云锦,晚霞映照,古塔生辉。“宝塔披霞”为晋祠外八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  这一日的行走和聆听,晋祠值得慢慢品味感触,晋祠不止是建筑的集合,也是时间的容器,盛着信仰、艺术、政治与人间烟火。</p> <p class="ql-block">  感谢您的浏览和鼓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