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文明建设非一日之功,需构建长效化、系统化的推进体系。基层实践中,可通过制度固本、文化浸润、实践养成、监督护航“四维驱动”,推动文明建设从“阶段性攻坚”向“常态化治理”转型。</p><p class="ql-block"> 一、制度固本:构建文明建设“四梁八柱”</p><p class="ql-block"> 长效化文明建设需以制度为根基。基层应制定文明行为规范细则,明确公共场所秩序、社区邻里关系等具体标准,将抽象的文明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行为准则。同时,建立“积分制+红黑榜”动态管理机制,将文明表现与信用评级、政策优惠挂钩,形成“正向激励+反向约束”的双向调节。通过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将文明建设纳入干部绩效考核,压实部门责任,确保工作落地有声。</p><p class="ql-block"> 二、文化浸润:厚植文明基因</p><p class="ql-block"> 文化是文明建设的灵魂。基层需深挖地域文化资源,打造“一镇一品”“一村一韵”特色文化品牌,通过建设乡村记忆馆、非遗传承基地等载体,让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创作短视频、H5等融媒体产品小故事”诠释“大文明”,增强文化传播的亲和力。通过开展“文明家庭”“最美志愿者”评选,树立身边榜样,形成“学有标杆、行有示范”的文明风</p><p class="ql-block"> 三、实践养成:打造全民参与“实践场”</p><p class="ql-block"> 文明习惯需在实践养成中固化。基层可搭建“文明实践日”“志愿服务月”等常态化平台,组织环保行动、助老助残等公益活动,让文明行为成为群众自觉。推广“文明积分银行”,将参与志愿服务、垃圾分类等行为转化为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公共服务,激发群众参与热情。通过设立“文明督导员”“社区网格员”等岗位,引导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p><p class="ql-block"> 四、监督护航:筑牢文明建设“防火墙”</p><p class="ql-block"> 长效化需以监督为保障。基层应建立“线上+线下”立体监督网络,通过“随手拍”平台、社区议事会等渠道收集问题线索,及时整改不文明行为。同时,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文明指数测评,定期发布“文明红黑榜”,倒逼责任落实。对屡教不改的不文明行为,依法依规予以处罚,形成“教育引导为主、法律惩戒为辅”的治理闭环。</p><p class="ql-block"> 文明建设长效化,贵在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基层唯有以制度为基、文化为魂、实践为径、监督为盾,方能推动文明之花在城乡大地常开长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