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奥赛博物馆的视觉盛宴

悠外婆

<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浦东美术馆的展览精彩纷呈一个接一个。自2025年6月19日至10月26日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馆藏的艺术瑰宝第一次来到上海滩。<span style="font-size:18px;">该展览是奥赛博物馆有史以来在我国规模最大、全球仅设一站的特展,也是中法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span></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为避开国庆假日交通拥挤不宜外出旅游,且女儿身体有恙亦不便离沪,长假期间就安排去浦东美术馆参观画展。选择夜场参观,正好同时欣赏外滩美景,一举两得。</p> <p class="ql-block">国庆期间的陆家嘴灯火辉煌,洋溢着举国同庆的节日氛围。</p> <p class="ql-block">浦西的万国建筑群流光溢彩,浦江两岸交相辉映。</p> <p class="ql-block">10月5日中秋节前夜,皎洁明亮的月亮高高的挂在天空,我和悠悠来到浦东美术馆,选择夜场参观展览。</p> <p class="ql-block">奥赛博物馆是巴黎最负盛名的博物馆之一,与卢浮宫、蓬皮杜中心并称为巴黎三大艺术博物馆。它以其无与伦比的印象派和后印象派艺术收藏而闻名于世,完美地填补了卢浮宫(古典艺术)和蓬皮杜中心(现代艺术)之间的历史空白。</p> <p class="ql-block">奥赛博物馆是由一个华丽的旧火车站(奥赛火车站)改建而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火车站到艺术圣殿,其建筑故事本身就充满传奇色彩,世界上印象派和后印象派作品(从新古典主义到现代艺术萌芽时期)最集中、最精华的收藏于此,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饰艺术等,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绘画收藏。因此,</span>常被称为“印象派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奥赛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收藏艺术品的仓库,它本身就是一件将工业遗产与高雅艺术完美融合的杰作。它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机会,漫步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艺术长廊中,亲眼目睹艺术史从古典走向现代的激动人心的变革。</p> <p class="ql-block">(以上三幅图片从网上获得)</p> <p class="ql-block">浦东美术馆展览区域入口处的巨幅招贴画以奥赛标志性大钟<span style="font-size:18px;">展现奥赛博物馆建筑的最经典画面,让</span>观众仿佛置身巴黎奥赛馆内。</p> <p class="ql-block">“缔造现代”——来自巴黎奥赛博物馆的艺术瑰宝是本次展览的主题,展出的作品全面呈现了1848年至1914年间法国艺术的宏大画卷。超过五十位艺术巨匠汇聚一堂,库尔贝、马奈、莫奈、高更、梵高、博纳尔等杰出艺术家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百余奥赛博物馆馆藏杰作悉数亮相。展览还意在揭示奥赛博物馆近四十年前的创立在国际博物馆界所引发的革命性影响。 </span></p> <p class="ql-block">虽为夜场,参观者依旧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的文字展板介绍了欧洲艺术史的发展脉络,弥补我的知识空缺。</p> <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卡巴内尔<span style="font-size:18px;">(1823-1889年)的</span>作品《维纳斯的诞生》诞生于1863年,在官方沙龙展上引起轰动。作品原为拿破仑三世私人收藏,1879年经司法裁定转归法国国家博物馆管理。</p><p class="ql-block">亚历山大·卡巴内尔于1845年获得罗马大奖第二名。长久以来,他被视为最典型且备受批评的"陈腐学院派画家"。</p> <p class="ql-block">让-莱昂·热罗姆的作品《斗鸡》。</p><p class="ql-block">热罗姆是19世纪法国学院派的代表画家,这幅画创作于1846年,是他的成名作之一。画面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希腊青年观看斗鸡的场景,融合了古典主义的精准造型与浪漫主义的抒情色彩,现藏于巴黎奥赛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埃内斯特·梅索尼埃(1815-1891年)1861年当选法兰西艺术院院士。他投身于最受尊敬的历史画领域,用三年时间于1864年完成画作《1814年法国战役》。它将观众带回拿破仑首次退位前的最后战斗之中。画面展现了一个难以言喻的时刻:虽然拿破仑和他标志性的灰色大衣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却已然步入传奇的殿堂。通过这幅杰作,梅索尼埃再现了法国军队在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领导下的联军面前,做出抵抗的最后时刻。泥雪覆盖的荒凉平原上,布满深深的车辙,象征着无法逃脱的命运正迫近。拿破仑独自挑头,行进在参谋部前方,依然时刻准备投入战斗。</p> <p class="ql-block">想象一下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观众们看到此作时,他们会想起拿破仑一世首次被流放前最后几场战役的神圣时刻﹣﹣--那之后拿破仑军队又曾高举皇鹰战旗短暂归来,但最终还是陨落了。每一个细节都旨在使观众相信画中的场景曾真实上演。</p> <p class="ql-block">让-路易·欧内斯特·梅索尼埃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家,擅长描绘17、18世纪的生活场景与军事题材,以精细的写实技法和对历史细节的精准还原著称。这幅<span style="font-size:18px;">《画家的工作室》</span>展现了18世纪画室的场景,画中人物的服饰、画室的陈设都充满了时代特征,体现了他对历史场景的精湛刻画能力。</p> <p class="ql-block">画展通过五大单元构建了一部关于“现代性的诞生”的视觉史诗,引导观众从历史维度回顾多种艺术思想与背景的并行演进与交错互动。</p> <p class="ql-block">让﹣保罗.劳伦斯<span style="font-size:18px;">(1838-1921年)的作品</span>《罗贝尔二世被逐出教会》。</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在1875年官方沙龙展上一经亮相,便被法国政府购藏。画作描绘了几位主教未能成功劝说"虔诚者"罗贝尔二世(996-1031年在位)放弃与勃艮第的贝尔特(与国王拥有共同的曾祖父母)的婚姻后,愤然离去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将图片局部放大可以清晰看到罗贝尔那色若死灰的面庞,展露出这对被逐出教会的夫妇的沮丧与痛楚。同时,代表王权的权杖也被弃于罗贝尔的脚边。</p> <p class="ql-block">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巨型蜡烛倒落在地,余烟袅袅,烛头指向受到贬斥的君主,象征着来自教宗的谴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斯塔夫·库尔贝(1819-1877年)在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末期凭借巨幅画作《奥尔南的葬礼》成为一位举足轻重的艺术家。他以塑造英雄的尺寸描绘普通人。库尔贝坚定地为每一幅画打上自己的"个性"烙印,并称:"能够按照我自己的品位将我所处时代的风俗、思想和风貌转化为艺术,简而言之,创造鲜活的艺术,这就是我的目标。"自画像的创作贯穿了库尔贝的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1844年花十年时间创作的《受伤的男人(自画像)》,库尔贝曾改动了构图﹣-他以决斗者的形象出现,剑和血迹清晰可见,但是艺术家既没有给出理由,也没有展现情节。现实主义并不试图解释一切。</p><p class="ql-block">1881年通过公开拍卖购得。</p> <p class="ql-block">悠悠正在认真观看让﹣巴蒂斯特.卡尔波于1862年完成的大理石雕塑《玛蒂尔德公主》。</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薄如蝉翼的纱裙蕾丝花纹如此细腻逼真。</p> <p class="ql-block">被誉为为现代雕塑奠基者的奥古斯特.罗丹(1840-1917年),自青年时代起便对维克多·雨果满怀敬仰。1883年,罗丹终于见到了这位诗人。这次会面促使罗丹创作了他的第一尊雨果胸像,亮相于1884年官方沙龙展。在那件雕塑中,雨果苍老的面容得到了升华:神情坚毅,目光锐利,额头宽展,身着紧扣的现代风格服装。此版本与最初的胸像大为不同,其蓝本是1885年雨果去世后罗丹为其设计的纪念碑。由于功能转变,雕像的外观亦随之演变。雨果的胸膛充满英雄气概,象征着毫不动摇的力量;低垂的头颅与紧闭的双眼,则反映出雨果深邃活跃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朱尔.达卢胸像亦为罗丹雕塑,与他的雨果雕塑一同亮相于1884年官方沙龙展。</p> <p class="ql-block">1841年,美国画家约翰·戈夫.兰德发明了可以拧上盖子的金属颜料管!从此,艺术家们就能够把颜料装进包里随身携带,还能让它们不容易干掉。可别小看这个不起眼的发明,它大大改变了画画的方法。艺术家们终于能舒舒服服地走出工作室画画,从此,阳光的明暗、风雨的方向,都会出现在他们的画里。</p> <p class="ql-block">埃内斯特.迪埃于1880年创作的作品《于利斯.比坦》。</p> <p class="ql-block">亨利·方丹﹣拉图尔(1836-1904年)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现实主义画派的领军人物,始终坚持严谨的构图与沉静的色调。1870年之后,肖像画成为他拓展人脉的关键领域。在1878年的官方沙龙展上,方丹﹣拉图尔被评论家们称为"才华近乎天启,令公众叫绝"。《迪堡一家》描绘了画家妻子一家(妻子站在后排)。该肖像画的气质酷似夏尔丹笔下的那种静谧与亲昵:"这些人物轻声谈论着生活中的小事与感受。"方丹﹣拉图尔的创作既不迎合家人,也不讨好公众。正如欧仁·韦龙所言:"恐怕再难找到一位画家,能够如此蔑视布景、姿势和矫饰。</p> <p class="ql-block">《迪堡一家》作品人物刻画栩栩如生。他用最契合的光影表现出每个人物最自在的姿态和表情。</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泰奥多尔·卢梭是法国巴比松画派的领军人物,这</span>幅作品名为《枫丹白露森林的牛群》,以对枫丹白露森林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著称,展现了森林中牛群在水边休憩的场景,画面充满自然生机,体现了巴比松画派注重户外写生、追求自然真实感的艺术风格,是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风景画的典型代表之一。</p> <p class="ql-block">泰奥多尔·卢梭1849年的作品《利勒亚当森林中的大道》。1910年由阿尔弗雷德·肖沙尔遗赠。</p> <p class="ql-block">1856年法国政府委托绘制并购买了夏尔﹣弗朗索瓦·多比尼 <span style="font-size:18px;">(1817-1878年)</span>的布面油画作品《春天》。</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全景式构图突破了传统绘画的限制,将自然的力量引入画面之中。《春天》展现了万物复苏、生命绽放的季节,麦苗仍是绿色,苹果树已然开花。1857年,有人将这幅毫无矫饰的画作与乔治·桑洋溢着乡村质朴魅力的小说相提并论。小说家兼记者埃德蒙·阿布总结道:"多比尼先生的这幅画,就像透过窗户看到的春之微笑。"</span></p><p class="ql-block">与泰奥多尔·卢梭一样,多比尼也对后来的印象派画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他的影响来自其经验主义的风格,以及自19世纪50年代起获得的商业成功。</p> <p class="ql-block">保罗·卡米尔·吉古是19世纪法国风景画家,这幅创作于1860年的《洗衣妇》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展现了普罗旺斯地区乡村女性的日常劳作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和现实主义风格。</p> <p class="ql-block">朱尔.巴斯蒂安﹣勒帕热(1848-1884年)虽然英年早逝,但在19世纪70年代末就已声名鹊起。这幅《干草》在1878年官方沙龙展上大获成功,极大地推动了他的成名。他被左拉称为"库尔贝与米勒的继承者",其作品绝非乏味的田园牧歌,而更像是关于法国乡村的史诗。虽然师从卡巴内尔,但他很快摆脱了老师的影响,将古典绘画技巧运用于大众主题。在这幅画中,男人在小憩,年轻女人神情发怔,面容憔悴,可见扎草垛的工作有多累人。除了一丝不苟地追求细节,巴斯蒂安﹣勒帕热还接纳了当时的现代性。正如左拉1879年评论的那样,巴斯蒂安﹣勒帕热受到马奈和印象派画家的影响,甚至还融入了日本主义的大胆美学。</p><p class="ql-block">作品由法国政府<span style="font-size:18px;">1885年</span>购得。</p> <p class="ql-block">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1875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以描绘农民生活和乡村风景的作品著称。</span></p><p class="ql-block">《拾穗者》创作于1857年,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三位农妇在收割后的田野里拾取遗落麦穗的场景,深刻反映了当时农民的艰辛生活,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1891年的作品《夏末的干草堆》是1975年通过一笔来自加拿大的匿名捐赠资金购得。</p><p class="ql-block">"干草堆"这一母题或许最能体现永恒的乡村风情,并折射出与之相关的法国社会面貌。自19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莫奈专注于若干系列主题的创作,而"干草堆"正是最早令其名声大噪的系列之一。这些被视为法国国家象征的形象,被笼罩在万千对比色调之中,呈现出不断变化的光线和时间。时间的尺度可以无穷小,也可以无限大,然而将两者结合在画中却并非易事。1890年10月7日,在致艺术评论家古斯塔夫·热弗鲁瓦的信中,莫奈写道:"我努力进行了许多尝试,想要呈现一系列各不相同的效果,但这段时间,阳光退却得太快,我几乎无法跟上它的速度。……要达到我所追求的效果,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捕捉瞬间的感觉,尤其是光线四处弥漫的氛围。”</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1872年的作品《佩列蒂埃街歌剧院的舞蹈教室》。</p><p class="ql-block">1870年前后,德加开始尝试描绘芭蕾。在此之前,赛马题材已使他熟练掌握如何捕捉瞬时运动中的形体。描绘舞蹈场景时,他希望在有限的画布上呈现丰富的瞬间。在这幅画中,芭蕾舞女们正在排练:当其他人在把杆上热身时,画面左侧的一位女孩正准备起跳。处于显眼位置的是芭蕾舞大师路易·梅朗特,这位权威人物拿着一根打节拍的传统手杖。与即将起跳的女孩形成呼应,德加描绘了一旁的同伴:她正坐着按摩自己线条优美的双腿。雅致的地面和墙壁为环绕成圈的舞者们提供了完美的背景﹣﹣画作的和谐美感,令人联想到华托和维米尔作品的气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品系1911年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遗赠。</span></p> <p class="ql-block">埃德加·德加的《看台前的赛马》,创作于1866-1868年,是在纸上用油彩绘画,然后裱于画布。</p><p class="ql-block">马是德加的一大爱好。从少年时期起,德加的速写本里氛圆满了骑行队列和动物的动态。到19世纪60年代末,现代赛马这一圭题愈发引起德加的关注,他的目光逐渐转向新建的跑马场﹣﹣赛事接连上演,吸引着大批观众。德加尤其偏爱描绘赛马开始前的准备阶段,因为这正是展现比赛紧张与期待氛围的关键时刻。骑师们身穿所属马房和马圭豹彩色制服,马匹本身则会成为严格审视的对象:德加视观众为有能力评估每匹马胜算的懂行爱好者。整幅画洋溢着如同舞蹈编排场景般的优雅。赛场的柱杆和现代工厂的烟囱在地平线上竖立排列,其线条的内在动态营造出视觉上的节奏美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1年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道赠画。</span></p> <p class="ql-block">《在咖啡馆》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埃德加.德加 1875-1876年完成的作品。</span></p><p class="ql-block">德加在这幅画中对人物、场所和物件同等重视,虽然场景明确,但整体意图仍耐人寻味。已知的是,德加并非直接描绘自己在咖啡馆里看到的情景,而是让两个朋友﹣﹣女演员埃伦·安德烈和画家兼版画家马塞兰·德布坦作为模特提前摆好造型。不过,他没有明确两人的关系。女人面前放着一杯苦艾酒,男人面前放着一杯啤酒。德加有意凸显了这张巴黎"快照"中的第三个主角:酒精﹣﹣它所带来的欢愉和潜在的不幸后果……这两位顾客似乎互不理睬,各怀心事。虽然艺术史曹草草将画中人物认定为妓女和嫖客,但他们的命运并没有定论。在当时享受波希米亚式生活的艺术家群体中,人们的关系往往暧昧不清、难以定义。</p><p class="ql-block">1911年伊萨克.德.卡蒙多伯爵遗赠。</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1832--1883年)是19世纪法国画坛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虽然从未参加印象派的画展,但他革新性的艺术理念和画风深深影响了莫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被誉为 “印象派之父”。</p><p class="ql-block">作品《 女人和扇子》系1930年埃内斯特·鲁阿尔夫妇捐赠。</p><p class="ql-block">1873年末,马奈开始频繁出入钢琴家兼诗人妮娜·德·卡利亚斯的沙龙她常把各界人士集聚一堂。1874年初,马奈开始在位于圣彼得堡街4号的画室为妮娜·德·卡利亚斯绘制肖像。画中的妮娜身穿阿尔及利亚风情的服装,悠闲地斜躺在沙发上,姿态宛如戈雅笔下的自由女性。她直视观众,面孔展现出难以言喻的表情,介于魅惑的微笑与感伤的娇嗅之间。一只可爱的白狗俏皮地呼应了《奥林匹亚》中的黑猫。背景中的日式风格延续了《埃米尔·左拉》肖像画中的屏风元素。马奈的书信记录表明,这幅"充满幻想的人物"未完成状态是他有意为之的,其创作初衷并非为了参加官方沙龙展。</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中藏着一些来自遥远东方的灵感﹣﹣背景里漂亮的团扇!1853年日本的港口重新开放,日本版画开始进入法国,在1867年巴黎世博会上还举办了大型的日本传统艺术展。艺术家们开始从日本版画里学习新东西,比如大胆的裁剪、平面的图案和明亮的色彩,扇子、屏风、和服、武士等元素也经常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p> <p class="ql-block">局部放大更清晰的看到女人的面部表情、服饰和团扇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奥古斯特·雷诺阿的作品《钢琴前的女孩》</p><p class="ql-block">1892年法国政府从奧古斯特·雷诺阿处购得。</p><p class="ql-block">在诗人马拉美领导的集体倡议下,这幅画作成为雷诺阿首件被纳入法国国家收藏的作品。创作完成当年,这幅兼具精致线构与细腻色彩的画作,便正式亮相卢森堡博物馆﹣﹣那时该博物馆专门展示当代艺术。雷诺阿绘制过不下六件类似作品,而本幅画作是其中最为知名的版本,至今仍备受欢迎。它不仅展现了眼前的景象,仿佛还能传递画中的声音,同时调动视觉与听觉享受。马奈、德加等画家也喜欢描绘这种感官交织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朱尔.达卢的青铜雕塑:挽袖子的农夫</p> <p class="ql-block">詹姆斯.蒂索(1836-1902年)是德加和马奈的好友。1860年前后,蒂索凭借浸染中世纪和文艺复兴余韵、散发古朴和感伤色彩的画作声名鹊起。自1864年起,其艺术生涯迎来了一个转折:他开始以辛辣的笔触评判当时的风尚,这一特点贯穿于他的肖像画和风俗画之中。在他笔下,这两种体裁的界限常常是模糊的。《 L . L .小姐肖像画》中的年轻女子,虽置身与其社会地位相符的环境中,但那挑衅的神态却与传统资产阶级肖像画的惯例和礼仪相去甚远。无论是她稍显随意的坐姿,还是略微侧首显露的风情,都难称端庄。而裙摆间若隐若现的粉色便鞋,更凸显了这位佚名画中人的独立精神。从此以后,无拘无束的巴黎女性成为蒂索画作中的常见主题。</p><p class="ql-block">此画1907年通过公开拍卖购得。</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作者是亨利·热尔韦,画名是《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也常被称为《德拉比夫人》)。</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展现了19世纪法国上流社会女性的优雅风貌,模特瓦尔泰丝·德·拉·比涅夫人是当时知名的交际花,也是左拉小说《娜娜》的原型之一。画家热尔韦融合了学院派的写实功底与印象派的光影技法,将夫人的俏皮与优雅定格在花园场景中,画面色彩柔和、笔触细腻,是19世纪法国肖像画的典型佳作。</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1840-1926年)是法国画家,印象派创始人之一及代表人物,以《日出·印象》《睡莲》系列等作品闻名,对现代艺术影响深远。‌‌</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1886年作品《贝勒岛荒野海岸的岩石》</p><p class="ql-block">在莫尔比昂湾的心脏地带,贝勒岛和它那荒无人烟的海岸线激发了莫奈(1840-1926年)心中复杂的情感。1886年秋天来到贝勒岛后,他便迫不及待地想与亲朋好友分享布列塔尼带给他的深刻感受。10月11日,莫奈写信给卡耶博特:"我现在身处一个绝美荒凉之地,有令人生畏的岩石滩,还有一片五光十色、不可思议的海洋;总之,我兴奋至极,但也不知所措,因为我已经习惯了在拉芒什海峡(法国人对"英吉利海峡"的称呼)作画,并且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但大西洋却完全不同。"在这一时期,莫奈的作品风格发生了转变,形体更为凝练,布局也更具张力,同时还能看出日本版画大师铃木春信和葛饰北斋的影响。</p><p class="ql-block">1894年古斯塔夫、卡耶博特遗赠。</p> <p class="ql-block">克劳德·莫奈的作品《维特伊的教堂》</p><p class="ql-block">1973年马克斯和罗茜·卡加诺维奇捐赠。</p> <p class="ql-block">此画是克劳德·莫奈的《阿让特伊的塞纳河》</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印象派的典型作品,莫奈以细腻的笔触和对光影色彩的精妙捕捉,展现了巴黎郊区阿让特伊镇塞纳河畔的静谧秋景。画面中,河岸的树木、房屋在塞纳河上形成柔和的倒影,天空的云彩与河面的光影相互呼应,整体氛围和谐宁静,尽显印象派追求瞬间光影效果与自然真实感的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这幅画的作者是阿尔弗雷德·西斯莱,画名是《马尔利港洪水中的小舟》。</p><p class="ql-block"> 西斯莱是印象派中专注于风景画的画家,这幅创作于1876年的作品,展现了马尔利港洪水时的独特景象。画面中,洪水漫溢的街道、行驶的小舟、建筑与天空的光影交织,通过细腻的色彩和笔触,捕捉到了洪水场景下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瞬间印象,是西斯莱表现塞纳河谷风景、诠释印象派光影美学的典型之作。</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马奈的作品《在海滩上》。</p> <p class="ql-block">局部放大后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法国印象派大师 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 的作品《持玫瑰的女人》。这是一幅非常能体现雷诺阿艺术风格的画作:雷诺阿擅长且钟爱描绘女性形象,尤其是她们肌肤的细腻光泽和柔美的姿态。画中女子神情娴静,略带沉思,手持玫瑰更增添了浪漫与优雅的气息。</p><p class="ql-block">他运用了典型的印象派笔触,柔和而富有光彩,特别是对肌肤、白色毛毯和背景的处理,营造出一种温暖、朦胧的梦幻感。</p><p class="ql-block">整幅画充满了优雅、温馨和浪漫的情调,展现了雷诺阿心中“幸福绘画”的理念。</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此画作者是法国印象派大师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描绘的是克劳德·莫奈的妻子卡米尔·莫奈,是雷诺阿印象派风格的典型代表作。画名为 《莫奈夫人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保罗·塞律西埃1890-1891年的画作《布列塔尼式摔跤》。</p><p class="ql-block">1984年亨丽埃特·布塔里克小姐遗赠。</p> <p class="ql-block">阿里斯蒂德,马约尔的青铜雕刻作品《地中海》,是他最著名的作品。1985年蒂娜.维耶妮夫人捐赠。</p> <p class="ql-block">乔治.修拉1887年绘制的木板油画《模特背影》。</p><p class="ql-block">无论是修拉去世后在其家中发现的版画和照片,还是他早年的临摹稿,都证明这位年轻艺术家对安格尔风格的偏爱,并从中领悟到可以在精简的形式与凝练的效果基础上创作绘画。本画作是尺幅更大的《模特》(藏于费城巴恩斯基金会)的预备习作,灵感取自安格尔的《瓦平松的浴女》--着重描绘女子背部上缘与后颈的柔美曲线。尽管在1879年邂逅了印象派绘画,但修拉仅汲取了该流派明亮的色调、日式风格的布局以及灵动的构图,却坚定地拒绝追随其对转瞬即逝印象的捕捉。运用他自创的技法,修拉将笔触化为密集排列的纯色小点。他相信,经由视觉混合生成的色调所展现的更高强度与明度,将为古典传统注入新生。</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947年通过公开拍卖购得。</span></p> <p class="ql-block">大多数画家会先在调色盘上混合出自己想要的颜色,再涂到画布上。但新印象派的画家们有自己特别的方法,他们直接把混合前的纯色小点点排列在画布上。我们的眼睛一看,就会自动把这些颜色"混"在一起,这就叫作"光学混合"!正是这种手法,使画面看起来格外亮丽,有时候甚至像水彩一样轻盈透亮。</p> <p class="ql-block">将风景综合为一种确定的样貌,以延续它带来的感觉,这就是新印象派想要努力达成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保罗·西涅克1909年的画作《阿维尼翁·傍晚(教宗宫)》。</p><p class="ql-block">1912年在独立艺术家沙龙展上从保罗·西涅克处购得</p> <p class="ql-block">保罗.西涅克1892年的作品《井边的女人》。在1893年的独立艺术家沙龙展上,他曾以《井边的年轻普罗田斯女子(用于昏暗处的装饰板)》为题,展出过这幅代表作。和谐的主题与明亮的隔黄色调似乎在向买家承诺:这幅画定能驱散忧郁,令眼前的景象和心情都明朗起来。</p><p class="ql-block">保罗·西涅克曾频繁出入无政府主义者的圈子,20世纪时又与共产主义者保持紧密联系。他渴望构建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并将这份期许寄托于艺术之上。自1893年起,他决定每年都在圣特罗佩居住一段时间。1892年5月,当他来到普罗旺斯时曾向母亲坦露:"我从昨天起安顿下来了,沉浸在喜悦之中……我拥有的东西足以让我创作一生﹣﹣我刚刚意识到,这就是幸福。"他在南法期间的画作似乎也向我们传递出这些话语。</p> <p class="ql-block">亨利·埃德蒙·克罗斯(1856--1910)的画作为《梳头的女人》。</p><p class="ql-block"> 这幅画采用新印象派的点彩技法创作,通过细腻的色点堆叠,呈现出一位女性梳理长发的私密场景,色彩柔和且富有韵律,是新印象派风格在人物题材上的典型作品之一。</p> <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默尼耶<span style="font-size:18px;">(1831-1905年)的</span>作品《黑色之地》。</p><p class="ql-block">康斯坦丁·献尼耶于1880年首次造访博里纳日地区,这片工业区位于比利时蒙斯城附近,烟煤开采和加工需要动用数千工人与大量设备。"黑色之地"正是当时对这片工业区的形象化称呼。然而,默尼耶并未在这幅画中描绘任何矿工的身影:放眼望去,只有无边无际的工厂和烟囱,拉煤的火车穿梭其中。创作雕塑时,默尼耶歌颂工人与劳动;创作绘画时,他则描绘一个人类受制于工业生产冷酷法则的世界。大地色系的阴郁之中,只有极少的几种色调挣脱了沉抑的气氛。默尼耶与其友西奥·范·里斯尔伯格同为新印象派在比利时的代表人物。尽管该流派的技法常被批评过于冷峻,但在这幅画中,却反而为画面注入了生命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6年购得。</span></p> <p class="ql-block">马克西米利安·吕斯1901年的作品《圣米歇尔堤岸与巴黎圣母院》。</p><p class="ql-block">1981年克里斯蒂安·休曼捐贈。</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维亚尔(1868-1940年)的布面油画作品《在床上》。</p><p class="ql-block">1941年爱德华·维亚尔通过凯尔﹣格扎维埃·鲁塞尔先生及其夫人遗赠。</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纳比派的代表作,也是奥赛博物馆中备受欢迎的展品。维亚尔一生珍藏此画,从未在生前公开展出。尽管画中人的身份至今未明,但很可能是维亚尔身边的某个人,或是令他记忆深刻的场景。因此,这件作品的地位非同一般,元素之间的对比也令它尤为夺目。孩子的脸庞几乎被床单吞没,也许他做了一个愉快的梦,也可能正经历高烧的痛苦。画面效仿日本版画的风格,以圆润的线条贯穿其间;几条突出的水平线又将观者的视线宿命般地引回到基督教的十字架上﹣﹣它的一部分被一段颜料色带斩断。这条色带也影响了画作的署名和日期标记。尽管至今没有解释,但这或许与当时流行的主题有关:在天主教医院治病甚至住院的孩子。</p> <p class="ql-block">爱德华.维亚尔1891年的纸板油画作品《戴绿色帽子的女人侧影》。</p> <p class="ql-block">埃米尔.贝尔纳 (1868-1941年) 1888年的作品《麦收》。</p><p class="ql-block">费尔南.科尔蒙热衷于以自然主义展现充满活力的题材,正是在他的画室中,年轻的埃米尔·贝尔纳结识了梵高等人。不过,1888年,在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又称阿旺桥),贝尔纳转而与高更结盟。两年前,他们正是在蓬塔旺相识并互生敬意。从一开始,贝尔纳就追求高度凝练的形式美和具有宗教仪式感的构图,这一特点在他描绘参与崇高的田间劳作的男人和女人时尤为突出。虽然高更后来自称分隔主义之父,但这一手法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阿旺桥画派的共同实践,而埃米尔·贝尔纳后来成为该流派的著述人。</p><p class="ql-block">1965年购得。</p> <p class="ql-block">亨利·德·图卢兹﹣劳特累克于1889年完成的纸板油画《朱斯蒂娜·迪厄勒》,又名《花园中的女人》。</p><p class="ql-block">以《女性形象研习稿》为题,这幅画作似乎曾于1889年的独立艺术家沙龙展上展出,作品名反映了图卢兹﹣劳特累克敏锐的现实洞察力。评论家费利克斯·费内翁以同样富有力量的文字评价过这幅作品﹣﹣他指出画中人的面庞并不讨喜,而背景则绿得夸张。在色彩运用上,这幅画作罕见地如此贴近图卢兹﹣劳特累克的好友梵高的风格﹣﹣后者常以极富表现力的手法,演绎大胆醒目的配色。画面中央的朱斯蒂娜·迪厄勒展现出强烈的存在感,然而她的姿态略显僵硬,甚至有些别扭﹣﹣这一印象因那双粗糙的大手而愈加突出。劳特累克以该花园为背景所描绘的女性,大多仅知其名;唯有朱斯蒂娜的姓氏被记录下来﹣﹣借由这幅肖像,劳特累克力图揭示她的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1959年依据与日本签订的和平条约移交。</p> <p class="ql-block">乔治.拉孔布1895--1896年的作品《蓝紫色海浪》。</p> <p class="ql-block">皮埃尔.博纳尔(1867-1947年)于1892年创作的布面油画《格纹衬衫》</p><p class="ql-block">19世纪末,格纹面料在前卫艺术圈风靡一时,艺术赞助人米西亚和塔代·纳坦松夫妇的衣橱便是例证。博纳尔的这幅画作表明,对格纹的嗜好已经渗入社会各个阶层。博纳尔显然乐于在桌边年轻女子的红色衬衫与常见的格纹桌布之间制造有趣的视觉混淆。瑞士收藏家汉斯·汉洛瑟认为,在这幅画中看似与画作平面融为一体的"小方格",正是博纳尔从浮世绘中汲取的钟爱元素﹣﹣--在表面效果上做文章,与艺术家追求的视觉趣味不谋而合。这种来自日本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画作类似传统日式挂轴的构图和扁平的透视上。画中人如灵巧猫爪般的手势,则体现了画家的幽默。猫是博纳尔笔下室内场景的常驻角色,也是赋予画作猫式戏谑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1889年创作的《梵高在阿尔勒的卧室》</p><p class="ql-block"> 1888年2月19日,梵高登上了开往阿尔勒的火车。他南下的原因众多:一方面,他与弟弟提奥都看好这个阳光充沛、充满异国情调之地所蕴含的艺术商机,另一方面,他也相信那里的环境对自己的健康大有裨益。对身处巴黎的梵高而言,南法如东方般耀眼,又更易抵达,也许还能吸引高更的到来。10月中旬,他给高更寄去一封信,随信附有一幅描绘自己卧室的草图,并详细描述了画作的色彩:除了被罩醒目的红色,画中其余的颜色柔和克制。正如梵高所说,这是一幅简单的画,试图"表达一种绝对的停息",但加剧的透视效果却为画面注入了一丝不安的情绪。最终,他与高更的情谊也在阿尔勒以悲剧收场。</p><p class="ql-block">1959年依据与日本签订的和平条约移交。</p> <p class="ql-block">梵高自画像前聚集了最多观众。悠悠仪仗小巧和灵活得以挤到前面拍下照片。</p> <p class="ql-block">文森特.梵高一生创作了约40幅自画像,这些作品记录了他不同人生阶段的艺术探索轨迹。从早期偏暗沉的色调,到后期明艳且富有情感的色彩运用,每一幅自画像都是他艺术理念演变的“时间胶囊”。</p><p class="ql-block">这是梵高<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1887年3月至6月</span>巴黎时期创作完成的自画像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受印象派和点彩派影响后的色彩实验,画面中明快的色彩与富有动感的笔触,体现了他这一阶段对色彩表现力的探索。</p> <p class="ql-block">梵高这幅自画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充分展现了后印象派的核心特点,以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富有张力的笔触打破传统写实束缚。他用大胆的黄色表现头发与面部的质感,蓝色背景的笔触充满动感,这种色彩与笔触的结合,不仅是对自身形象的描绘,更是他内心情绪与艺术风格的直观表达,推动了现代艺术从写实向表现性的转变。</p><p class="ql-block">自画像更是他精神世界的镜像。通过画面中眼神、面部线条的刻画,能感受到他对艺术的执着、内心的挣扎与对世界的炽热情感。这种将自我精神状态融入绘画的方式,开创了“表现性自画像”的先河,对后世艺术家(如蒙克、毕加索等)在通过自画像表达内心世界的创作上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梵高通过这幅自画像赋予其强烈的艺术实验性和情感表达性,推动了自画像从“肖像类型”向“独立艺术创作”的升华,成为现代艺术中自我表达题材的重要源头之一,在艺术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1891年的作品《塔希提的女人》,又名《沙滩上》。</p><p class="ql-block">早在1889年8月,高更就向埃米尔·贝尔纳坦露了自己"追寻未知的强烈渴望"。最终,他选择前往塔希提岛,并于1891年6月抵达。他的首次旅居历时两年,其间创作了大量以女性为主题的绘画。高更对当地居民及其传统,乃至毛利艺术的遗存进行了深入研究。尽管其画作并未直接反映当地的殖民状况,但也没有滑向那种未来明信片上常见的田园牧歌式的美化。在这幅画中,黄色的沙滩和写意式的潟湖波浪之间,有两个沉默的女人,一个穿着地的帕雷欧裹身裙,另一个穿着一种由传教士引入的连衣裙。高更还从德拉克洛瓦描绘后宫场景的画作中汲取灵感,借鉴其舞台化的人物布局,用以意指一种深入内心的隔绝感。</p><p class="ql-block">1923年维塔利伯爵夫人捐赠</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1894年的作品《布列塔尼的农妇》。</p><p class="ql-block">高更曾评价自己在布列塔尼的生活:"在布列塔尼,我就像穿越了一样","我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像周围的人,他们对于现代工业世界的喜爱让我感到讨厌……我爱布列塔尼,在那里我找到了原始和野性。"不管是在布列塔尼,还是塔希提,高更一直希望能够从更加原始质朴、充满异域风情的文化中找到特别的艺术表现力。</p><p class="ql-block">1973年马克斯和罗酱·卡加送维奇捐赠。</p> <p class="ql-block">保罗.高更1888年的作品《海景与牛》</p> <p class="ql-block">无需舟车劳顿,在家门口即可近距离领略梵高、莫奈、米勒等艺术巨匠的经典之作,这样的视觉盛宴<span style="font-size:18px;">精彩纷呈,</span>让人大饱眼福。对于我这样的小白观众,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提升艺术鉴赏力和审美水平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展览更是为艺术爱好者提供了难得的学习和欣赏机会。</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这样高规格展览的举办提升了上海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进一步巩固了上海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地位,为上海增添了浓厚的艺术氛围。现场有众多外地游客和艺术爱好者专程前来参观,对城市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来自展览中的介绍或者是AI提供信息)</p><p class="ql-block">2025.10.1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