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乡村振兴,关键在精准,成败在精准。基层作为主战场,必须将精准原则贯穿工作全过程。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大水漫灌”不如“精准滴灌”。只有像绣花一样精细,找准穴位、精准发力,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惠及于民,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我们的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三个“精准”上:</p><p class="ql-block"> 一、精准识别,把准振兴“脉搏”</p><p class="ql-block"> 坚持“脚下有泥,心中才有数”。通过建立“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片、党员包户”的网格化机制,组织工作人员常态化下沉走访,与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拉家常、问需求。不再是简单“填表格”,而是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详细了解每户的家庭构成、收入来源、发展意愿和实际困难。通过建立“一户一档”动态信息库,精准掌握了谁需要技术、谁缺少资金、哪块地适合什么产业,为后续的分类施策打下了坚实基础,确保“扶到根上、帮到点上”。</p><p class="ql-block"> 二、精准施策,开对振兴“药方”</p><p class="ql-block"> 坚决摒弃“一刀切”,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产业发展上,根据各村资源禀赋,精准定位。在山区村重点扶持林果经济和生态旅游,在城郊村发展果蔬采摘和休闲农庄,为有手艺的村民组织“乡村工匠”培训,发展特色手工业。引入的每一个项目,都经过充分论证,确保能落地、有效益、可持续。在人才扶持上,精准对接需求。对种养大户,重点提供新技术培训和市场信息;对返乡青年,帮助其对接创业贷款和电商平台;对留守妇女,组织开展家政、编织等技能培训,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致富门路。</p><p class="ql-block"> 三、精准落地,确保振兴“实效”</p><p class="ql-block"> 注重建立“政策—执行—反馈—优化”的闭环管理机制。对于确定的帮扶措施,明确责任人、时间表和路线图,定期跟踪问效。不仅关注项目是否完成,更关注群众是否满意、效益是否显现。通过建立项目后期评估机制和群众评议制度,及时发现问题、调整优化。</p><p class="ql-block"> 精准,是一种工作方法,更是一种责任担当。我们基层工作者将继续秉持精准理念,一针一线地下功夫,一村一户地做文章,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取乡村的“发展指数”和群众的“幸福指数”,扎实稳健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