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鱼龙从陆地向海洋

方然觉

<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如果打开一扇窗,就可以看到窗外的景。但我们往往不知道,来到巢湖马家山就可以看到2亿年前的地球古貌遗迹,若那时向青藏高原望去这其间则是一片汪洋都不见。而给我们带来这个发现契机的是巢湖鱼龙化石。</p><p class="ql-block">若纵览巢湖的历史变迁,人生则如蜉蝣于世,转瞬即逝。2.48亿年前,华北板块南端如一条狭长的山脊由北向南凸起在古特提斯洋与泛大洋的交汇处,而巢湖就在这个交汇处。这个独特的古地理位置为孕育巢湖鱼龙提供了良好的条件。</p><p class="ql-block">已发现的巢湖鱼龙化石主要分布在安徽巢湖的‌马家山‌和‌平顶山‌一带, 在早三叠世南陵湖组薄层泥灰岩中,这里是海洋斜坡环境,符合沉积环境快速掩埋生物遗体的要求。</p><p class="ql-block">1965年,巢县水泥厂工人在采矿时首次发现巢湖龙化石,后经杨钟健、董枝明等专家研究命名为“龟山巢湖龙”。1972年,专家首次报道这一发现,将其归类为原始鱼龙类。 ‌因为巢湖鱼龙的鳍是由四肢退化成的。鱼龙化石标本证实了海生爬行动物从陆生向水生演化的重要过渡阶段。</p><p class="ql-block">巢湖鱼龙体长通常为70—100厘米,独特的卵胎生繁殖方式,具有流线型身躯、大眼睛和短吻部等特征,适应近海生活。巢湖鱼龙动物群包含多门类古生物化石,为研究二叠纪大灭绝后海洋生态复苏提供了关键证据。</p> <p class="ql-block">2020年在马鞍山市和县狮子山的抢救性发掘中,于早三叠世和龙山组、南陵湖组地层共采集到176件化石标本(包括海生爬行类化石42件、鱼类化石49件),这一发现扩展了巢湖龙动物群的分布范围,证实早三叠世海洋生物多样性快速复苏 。</p><p class="ql-block">我们知道人类进化,鱼类是远祖(约4亿年前),猿类是近祖(约600万年前)。有趣的是,人类的远祖和巢湖鱼龙曾共同生活在这一片海洋,只是后来向不同路径发展了。</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到马家山巢湖鱼龙地质遗迹保护区,虽然只能看到山体的沉积岩,以及山下残存的大量碎石,但我们知道这座地壳上升后的山脉剖面,正是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古地球海相变化的“金钉子”。据说2024年,巢湖马家山-平顶山地区已设立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而我希望这里能开辟为巢湖鱼龙文化园,成为人们了解地球变化与人类进化的窗口。</p><p class="ql-block">(有关史料来自巢湖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杨立新/2025.10.13</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