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文脉与贤达星光

万新平

<p class="ql-block">郎君镇:古桥文脉与贤达星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府河之畔的应城郎君镇,80.6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既沉淀着明嘉靖年间的建桥传说,又闪耀着贤达辈出的星光,更涌动着现代产业的发展热潮。从“郎君桥”的得名故事到上将风骨,从农家子弟到行业精英,这座五万八千余人口的古镇,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走出了独特轨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郎君镇的根脉,系于一座古桥的温情记忆。明嘉靖年间,邑人黄鞠让因膝下无儿,决意修桥补路积德行善,先后建起七座石桥。当第八座桥竣工之际,其子恰好降生,他便将此桥命名为“郎君桥”。这则充满善意的传说,为小镇注入了最初的文化基因。清乾隆年间,贡生李才途经此地,写下“客路才行十五里,郎君桥上雪霏霏”的诗句,让“郎君”之名随诗意远播。此后数百年,从荒凉村落逐步形成集镇,再到1987年正式撤区建镇,“郎君”二字始终承载着当地人对善德的尊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片土地自古崇文尚武,近现代更是走出了两位上将,成为小镇的精神坐标。杨德清上将1942年生于郎君镇,1963年投身军旅,在数十年军旅生涯中坚守初心,以忠诚与担当逐步成长为军队高级将领,其军旅轨迹成为家乡子弟的励志范本。喻林祥上将1945年生于郎君镇喻家湾,入伍前曾在当地邮电局工作,1963年参军后,从基层战士做起,历任陆军第一集团军政治部副主任、兰州军区政委、武警部队政委等职,上将军衔的背后,是他对国防事业的毕生奉献。如今,两位上将的事迹在家乡口耳相传,他们的老宅与小镇风貌融为一体,成为滋养后人家国情怀的精神地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脉传承更育出科教精英,万三湾的“学霸三兄弟”便是佳话。万巨发毕业于西北大学,深耕地震科研领域,终成中国地震局高级工程师,用专业知识守护一方平安;万望发就读于哈军工,毕业后执教陆军工程大学,不仅培育出大批军事人才,更主编全军物理教材,将学识融入国防教育事业;万玉发毕业于南京气象学院,扎根国家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凭借深厚造诣成为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华中地区气象防灾减灾提供核心支撑。从农家院落走出的三兄弟,在不同领域绽放光彩,印证了郎君镇崇文重教的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农耕文明曾长期塑造着郎君镇的面貌,作为传统“鱼米之乡”,4万余亩耕地与1.6万亩水域滋养着世代居民。近年来,郎君镇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24年投入7328.3万元新建2.9万亩高标准农田,通过田块平整、沟渠疏浚等工程,让“田成方、路相通”成为现实,上周村的低产田经改造后产出效益大幅提升。工业崛起则为古镇注入新动能,华能热电、丰华能源等企业落户,使其成为应城东部循环经济示范区的重要节点,强君发电厂的冷却塔与田间稻浪构成独特的现代田园图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郎君镇正描绘着更清晰的蓝图:2025年将投入670万元提升人居环境,以东西汊湖为界推动产业分区发展,同时推进古迹修缮与文旅融合。从嘉靖石桥到上将风骨,从农家三兄弟到产业新城,郎君镇的变迁中,不变的是善德传家、崇文重教的基因。这些藏在传说里的温情、写在军旅中的忠诚、融在科教里的坚守,共同构成了古镇的独特气质,也指引着它走向更可期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