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新街口漫行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散文/熊克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风车形胜自明初,</p><p class="ql-block">商贾云集冠九州。</p><p class="ql-block">莫道金陵多旧事,</p><p class="ql-block">新街潮涌领风流。</p><p class="ql-block"> 这首七言绝句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描绘了江南商业重镇金陵(南京)从明朝初期至今的商业繁荣景象,强调了南京“新街口”作为商贸与金融中心的地位历久不衰。</p><p class="ql-block"> 新街口,位于南京市主城中心区域。广义上的新街口,是以新街口环形广场中央竖立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为地理中心(坐标为北纬32.05度、东经118.79度),向四周延伸500米左右的区域。这一被南京市民约定俗成地称之为“新街口”的区域,不仅是南京市主城区重要的交通枢纽,更是中国著名的商业街区,被誉为“中华第一商业圈”。</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广义上的新街口承载着太多南京市民的共同记忆。这座"中华第一商业圈"不仅见证了古城南京的百年商脉变迁,更是几代南京人生活的重要坐标。</p><p class="ql-block"> 在南京民间有一种不成文的说法,即生活在南京主城区的人,无论男女老少,几乎没有人没去过新街口。而对于外地人来说,到了南京若没有逛过新街口,就不算真正到访过南京。</p><p class="ql-block"> 据考古文献记载,南京新街口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北朝时期(420年至589年),在新街口淮海路上考古发现了1500年前的古遗迹。在地下5米处,考古现场呈U型,挖掘坑道中层层排列的木桩和遍布的瓷片,证明当年的新街口地区河道纵横交错、水网发达。</p><p class="ql-block"> 南京新街口的地名最早可以追溯到明代,在明代历史文献《南京都察院志》卷二十一《职掌十四》中曾提到“新街口璧字铺”文字,表明该地名在明代已出现,并作为商业铺位编号的一部分。文献中还明确记载其与“北门桥宝字铺”、“糖坊桥尺字铺”等并列,属于南京都察院职掌范围内的商业铺区。文献中还提及,因元朝时期的“积水潭”干涸后形成了一条干谷,至1368年(明朝洪武元年)逐渐填土成为一条南北走向的隘巷,因“新开街巷”,故得名“新街口” 。彼时,巷内有樵夫贩卒歇脚,贩黍米、薪炭、陶器于道旁。杨柳垂荫,可见金陵山(即紫金山)岚气。</p><p class="ql-block"> 1689年(清朝康熙二十八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史称康熙皇帝)御驾南巡至江宁府时,下旨扩建自己驻跸之处的“江宁织造府”(即今南京新街口东侧大行宫江宁织造博物馆)。从此,新街口东侧的街巷渐渐成为绸缎流转之地,出现了“三聚”、“德源”等老字号布庄。这些用青石板铺就的街道,轿马过处,辙痕深陷石纹。每逢“朔望”(即农历每月初一“朔日”和十五“望日”),乡民携鸡鹅赶集,喧嚣声达秦淮河畔。</p><p class="ql-block"> 1862年至1875年(清朝同治年间),新街口已从初始的隘巷变成一条北连“糖坊桥”,南接“明瓦廊”的狭长街道。</p><p class="ql-block"> 1908年(清朝光绪三十四年)11月22日,采用1435毫米标准轨距,设计时速30公里/小时的“宁沪铁路”正式通轨,连接南京与上海。宁沪铁路通行小火车后,为“南洋劝业会”的筹备奠定了基础。同年,时任大清国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的端方与江苏巡抚陈启泰联名上奏《筹办南洋劝业会折》,倡议在江宁(今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旨在“振兴实业,开通民智”。此奏折迅获大清国朝廷批准。</p> <p class="ql-block"> 1910年6月5日(清朝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启幕,历时近半年,于同年11月29日(清朝宣统二年十月二十八日)圆满闭幕。共有中外30多万人参观。会址以“丁家桥”(今南京市新模范马路7号,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为核心展区,北至“三牌楼”,东邻“丰润门”(今玄武门),西扺“将军庙口”(今南京市马台街附近),占地面积700余亩。南洋劝业会是中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也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p><p class="ql-block"> 南洋劝业会借鉴了美国万国博览会、比利时博览会、意大利米兰博览会的举办模式,成功吸引了全国22个行省和14个国家及地区前来参展,展品达百万件之多。时人称之为“我中华五千年未有之盛举”。</p><p class="ql-block"> 彼时,上海《申报》曾这样介绍南洋劝业会:“若日之东京大坂、美之圣路易、意之米廊,皆以地方为名,而实含内国与世界性质,本会虽名南洋劝业会,实与全国博览会无殊。”</p><p class="ql-block"> 1910年深秋的南京,钟山脚下的晨雾还未散尽,新街口的青石板路上已响起叮叮当当的车轮声。宁沪铁路的通轨,让苏州的丝绸、无锡的米粮、上海的洋货如潮水般涌入,而南洋劝业会的启幕,更将这座古老的城池推向了前所未有的繁华。</p><p class="ql-block"> 客观地讲,新街口既是上述两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显而易见,两大事件叠加在一起加速了新街口商业经济的崛起。也凸显出现代化的交通基础设施与大型会展的协同效应,为其百年商业繁荣奠定了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当年,南洋劝业会的展品从丁家桥一路铺陈至三牌楼,而新街口的商铺早已挂起“南洋特供”的招牌,玻璃橱窗里摆着德国钟表、日本瓷器,还有本地工匠打制的“劝业会纪念银器”等。铁路工人与南洋的客商在此交汇,茶馆里有人高谈“实业救国”,也有人抱怨火车太快,冲淡了从前坐船吟诗的雅兴。 </p><p class="ql-block"> 最为热闹的是南洋劝业会期间的夜晚,这边环绕劝业会场铁道的蒸汽机车鸣笛驶过,那边新街口的电灯与劝业会的焰火交相辉映。跑马场的欢呼声、照相馆的快门声、黄包车夫唱着“金陵四十八景”穿梭如织,与上海《申报》上“一日观会,胜于十年就学”的油墨香混合在一起,共同将新街口塑成了一座不夜城。</p><p class="ql-block"> 虽然百余年后的今天,南洋劝业会场的石貔貅仍静立于此(今南京工业大学丁家桥校区门前),但新街口的霓虹早已覆盖了当年的马蹄印。不过,若细听,似乎还能听见1910年的秋风里,那一声汽笛与一声锣鼓的奏鸣。</p> <p class="ql-block"> 1927年(中华民国十六年)4月18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同日,国民政府发布了旨在对首都南京进行现代化改造的城市规划文件——《首都计划》。</p><p class="ql-block"> 据历史文献记载,《首都计划》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现代城市规划,也是民国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一部城市规划。</p><p class="ql-block"> 《首都计划》 将首都南京划分为七个功能区,即“旧城区”、“行政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学校区”和“林园区”,新街口被划定为“商业区”。</p><p class="ql-block"> 在城市道路规划上,《首都计划》拟定了四条纵向干道和三条横向干道,奠定了近代南京城区的道路主骨架。</p><p class="ql-block"> 1928年(中华民国十七年),为迎接中国民主革命先驱者孙文(化名中山樵,后遂以中山名)先生灵枢奉安南京“中山陵”,国民政府将修建“中山大道”(即迎榇大道)的工程纳入 《首都计划》的放射形道路系统。同年8月12日,中国第一条现代化城市干道——中山大道破土动工,翌年4月竣工通车。中山大道西起南京下关“中山码头”,东至紫金山南麓的“中山陵博爱坊”,全长约15公里,分为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三段,中山大道宽40米, 为了遮荫与美化市容,以及呼应《首都计划》中“艺术化”与“科学化”的指导思想,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下令在中山大道两旁栽种了两万余株“三球悬铃木”(俗称法国梧桐)幼苗。岂不见,百年后的今天,这些“幼苗”已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形成了古城南京一道独特而靓丽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1930年(中华民国十九年)11月12日,国民政府首都建设委员会决定对中山路与中山东路交汇处进行拓宽改造,故采纳德国西门子公司的设计方案,将该交汇处拓建成一座环形广场,并在广场中央设置了12座兼具功能性与装饰性的铸铁灯柱。当时,这座环形广场恰巧位于狭长的新街口街巷的中段,故将其命名为“新街口广场”。与此同时,以新街口广场为中心坐标,向南拓建了“中山南路”,向西拓建了“汉中路”。 </p><p class="ql-block"> 1931年(中华民国二十年)1月20日,总面积达到1000平方米的新街口广场建成。广场中央是一个直径为16米的圆形大草坪,草坪外围环绕着8米宽的弹石地面停车场,紧接着是9米宽的水泥三合土筑成的花坛。再向外,是20米宽的环形沥青车行道,最后是5米宽的环形水泥混凝土人行道。采用这样的环形分流式广场设计,在当时的中国城市中极为罕见,既展现了新街口广场的独特地位与魅力,也被称誉为民国时期南京现代化建设的标志性景观之一。</p><p class="ql-block"> 南京新街口广场建成投用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强大的商业辐射力,迅速成为南京的商业金融中心,广场周围很快聚集了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被称为中国的“华尔街”。同时,《中央日报》、《朝报》、《新民报》等有影响的报馆,以及“中央商场”、“李顺昌服装店”、“大华大戏院”、“新都大戏院”、“世界大戏院”、“大三元菜馆”、“同庆楼菜馆”、“三六九菜馆”等相继入驻于此 。 </p><p class="ql-block"> 民国时期著名作家张恨水曾在小说《负贩列传》(又名丹凤街)中这样描述:“南京的热闹,全在新街口那一带,像个大漩涡,把四方的人都卷了进来”。这一描述不仅生动地展现了新街口作为“中华第一商业圈”的集聚效应,也反映了其从一片杂草丛生的水洼荒地发展成为城市商业象征的传奇历程。</p> <p class="ql-block"> 以下列举六个南京新街口广场周围民国建筑经典存例,以此证之。</p><p class="ql-block"> 例一,1932年(中华民国二十一年),位于新街口广场北侧,时称“南京第一楼”的“福昌饭店”(今南京市中山路75号,毗邻南京中心大酒店)开工建设。</p><p class="ql-block"> 福昌饭店由浙江著名商人“丁福成”家族与德国“礼和洋行”共同出资建造。取名“福昌”寓意“福泽四海,昌隆四方”。福昌饭店是当时南京最高的建筑之一,由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建筑师陈竹楠设计,顺源营造厂承建。整个工程历时3年,耗资250万银元,于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竣工营业。</p><p class="ql-block"> 福昌饭店坐西朝东,主体高六层,砖混结构,占地面积248平方米,建筑面积1687平方米,建筑布局呈梯形状迎街而立,外观装饰通过组合钢窗和墙体构成竖向线条,给人以高耸挺拔、简捷明快的感觉,是民国时期西方现代派建筑的代表作之一。饭店内拥有当时世界最先进且国内少有的OTS手摇式电梯。据说,当时南京城内仅有两部,另一部安装在国民政府办公地(今南京总统府)的“子超楼”内。</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福昌饭店被侵华日军强行改作日军招待所。</p><p class="ql-block">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接管了福昌饭店,并将其一度作为抗日名将李宗仁先生的府邸。后改为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俱乐部。</p><p class="ql-block">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福昌饭店被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交际处接管,作为接待重要外宾的场所。</p><p class="ql-block"> 1966年,福昌饭店改名为“胜利饭店”。 </p><p class="ql-block"> 1987年恢复“福昌饭店”原名,并作为南京首批涉外饭店之一。</p><p class="ql-block"> 1993年1月,福昌饭店被南京“中心大酒店”接管使用,并以经营“民国菜肴”而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 2006年,“福昌饭店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11年,“福昌饭店旧址”被列入江苏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p><p class="ql-block"> 作为南京民国建筑的重要代表,福昌饭店见证了南京从民国至今的变迁,其建筑与历史共同构成了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尽管福昌饭店的内部设施已现代化,但建筑外观仍保留着浓郁的民国风情,吸引着众多游客与怀旧人群。</p> <p class="ql-block"> 例二, 1933年(中华民国二十二年),位于新街口广场东北角的“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今南京市中山东路1号,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分行所在地)破土动工。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7月落成。当年,这座建筑被视为民国首都南京重要的商业地标。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最初叫“江宁试办分行”,由大清国朝廷于1908年(清朝光绪三十四年)设立,中华民国时期纳入官股控制。</p><p class="ql-block"> 南京新街口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由上海缪凯伯工程司设计,新亨营造厂承建,大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占地面积1858平方米,建筑面积4187平方米。大楼外立面以水泥细斩假石,做工细腻,几可乱真。三扇正门前设四根通高九米的爱奥尼亚式巨柱,门楣上浮雕有精美的花纹。正门东、西两侧各配六根爱奧尼式擔柱,大楼内部设天窗中庭,窗口饰意大利大理石。整个建筑显得坚固挺拔,既体现了古罗马建筑艺术的恢弘气势,又满足了实际功能需求。</p><p class="ql-block"> 南京新街口交通银行南京分行大楼于1935年7月启用后,历经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7年12月14日至1938年3月28日)、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1938年3月28日至1940年3月20日)、伪“南京国民政府”(1940年3月20日至1945年8月16日)的“中央储备银行”、“中央银行南京分行”阶段。 </p><p class="ql-block">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同年12月,南京新街口交通银行南京分行迁回原址恢复业务。</p><p class="ql-block"> 1984年,南京新街口“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更名为“中国工商银行南京分行”,并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1990年,南京新街口“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文物局评定为近代优秀建筑。</p><p class="ql-block"> 1992年,南京新街口“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2年,南京新街口“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9年,南京新街口“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以编号2009047入编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录 。</p><p class="ql-block"> 2010年,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对南京新街口““交通银行大楼”进行了全面修缮,并将大楼顶部设计改造成“玻璃金字塔”造型。</p><p class="ql-block"> 2010年,南京新街口“交通银行南京分行旧址”入选第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例三, 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4月,位于新街口广场北侧原中山路9号的“中国国货银行大楼”(今南京市中山路19号,邮政储蓄银行新街口支行所在地)开工建设。翌年元月竣工。该大楼曾是民国时期南京最高的建筑之一。由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孔祥熙,与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副院长兼中央银行行长宋子文所创立,系官商合办的银行。</p><p class="ql-block"> 占地面积1920平方米,建筑面积4022平方米的南京新街口中国国货银行大楼,由上海公利工程司设计,成泰营造厂承建。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坐西朝东的中国国货银行大楼,地上五层,地下一层,平屋顶,入口门廊前设八根方形混凝土立柱,上接挑台石栏,下部为承台式仿石柱础。外墙以人造石饰面为主,立面设计庄重坚实。大楼的门窗装饰设计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如拼花窗棂、花格钢窗),屋顶采用水泥塑饰,整个建筑呈现出“新民族建筑形式”的典范特征。</p><p class="ql-block"> 1950年,南京新街口“中国国货银行”更名为“南京市邮政局”,成为邮政服务的重要据点。2008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南京市分行”在此揭牌,进一步强化了其作为金融服务机构的功能。后于2024年易名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南京市新街口支行”。</p><p class="ql-block"> 1992年,南京新街口“中国国货银行旧址”被列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2年,南京新街口“中国国货银行旧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09年,南京新街口“中国国货银行旧址”以编号2009050入编南京重要近现代建筑录。</p> <p class="ql-block"> 例四,1936年(中华民国二十五年)1月12日,位于新街口广场南侧的一座建筑面积8201平方米,营业面积6000平方米,三层高的商场大楼建成开业。这座崛地而起的商业大楼就是南京首座大型综合性百货商场——中央商场(今南京市中山南路79号)。它的出现是传统商业迈向现代商业的一个里程碑。</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南京虽为中华民国首都,但街市不兴、工商薄弱,洋货大举入侵,景况触目惊心。为此,时为中国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的张静江邀集李石曾、曾养甫、茅以升、吴琢元、甘仲琴等一批社会名流、仁人志士,于1934年春向国民政府倡议在新街口商业区创建一座大型商场,借以抵制洋货,振兴国货,发展民族工商业。与此同时,张静江等人还在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央日报》上连续刊登《创办中央商场缘起》的文章,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当时,考虑到南京是“中央”所在地,故将该商场取名为“中央商场”。</p><p class="ql-block"> 南京中央商场由著名建筑师高观四设计,上海仁昌营造厂承建。1936年1月建成开业时,采用“出租场地招商”模式,吸引了全国90多家商号入驻,月租金虽高达50银元仍供不应求。经营的三千多种商品均为国货。</p><p class="ql-block"> 南京中央商场开业当天,新街口中山南路上人潮涌动,盛况空前,其统一标价的经营模式打破了当时市场乱象,成为国货运动的实践典范。为此,《中央日报》在当天报道中称其为“国内最大商场”。并强调中央商场“所售物品尽皆国货,定价划一……”这一报道突显了中央商场在振兴民族工商业、抵制洋货方面的历史作用,也反映了当时民众对国货的支持热情。</p><p class="ql-block">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8月13日,日寇侵略上海,中国守军奋起抗击,“淞沪会战”爆发。南京中央商场作为民族商业的先驱,积极响应国民政府内迁政策,提出“不给日寇留下一粒米”的口号,然后将2000余箱国货和大量药品经长江运往战时陪都重庆,成为战时经济战线的重要力量。其历经艰辛,万死间关赴国难,八载枯鳞凝血存。既以实业抵抗日寇经济侵略,又以商业实践救国图存,不仅展现了民族企业在抗战中的坚韧与担当,更在中国抗战史上镌刻下实业报国的光辉篇章。</p><p class="ql-block"> 1945年(中华民国三十四年)10月,中央商场迁回南京新街口原址。然后通过上海、广州等渠道恢复商品供应,带动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区全面复苏。</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同年4月26日南京中央商场率先恢复营业,成为南京解放后最早复工的大型商场,对稳定市场秩序和民心起到关键作用。</p><p class="ql-block"> 1966年,南京中央商场更名为“人民商场”,1979年恢复原名。</p><p class="ql-block"> 1999年6月,为了适应现代商业发展的需要,南京中央商场将历经63年历史的老营业楼拆除,兴建了一座现代化的营业大楼。</p><p class="ql-block"> 2000年10月1日,南京中央商场新营业大楼落成开业,成为江苏省第一家真正意义的现代购物中心。</p> <p class="ql-block"> 例五,在南京中央商场的北侧,与之毗邻的即是民国时期南京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南京“大华大戏院”。</p><p class="ql-block"> 南京大华大戏院始建于1935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由美籍华人司徒英铨筹资,基泰工程司著名建筑师杨廷宝设计,上海建华建筑工程公司承建。1936年5月29日建成开业。当年,大华大戏院与中央商场这对邻居相继问世,轰动了整个南京城,对南京乃至中国的经济和文化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建筑面积3728平方米,坐东朝西,设计独具匠心的大华大戏院,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外立面融合了中西建筑元素,正立面由雨篷分隔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招牌幕墙和采光高窗,下层为雨蓬和大门,两侧设疏散通道。正门大厅高两层,由十二根红色大圆柱排列成“回”字形状。大厅迎面正中设有一座宽阔的楼梯,拾级而上可至二层休息区。在大厅一层、二层两侧均设有观众厅通道。大厅天花、墙壁及梁枋均采用彩绘装饰,大厅二层的栏杆扶手则雕刻传统图案,使整个大厅的装饰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特色。</p><p class="ql-block"> 大华大戏院观众厅长66米,宽33米,分上下两层,拥有1768个可调节的软席座位,并配有冷、暖气设备。如此超大的规模与奢华的配置,在民国时期的南京乃至中国都绝无仅有。</p><p class="ql-block"> 据史料记载,南京大华大戏院开业时首映影片是美国米高梅电影公司出品的歌舞剧《百鸟朝凤》,该片上映后引起极大的轰动。之后,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和谭富英均在此登台演出经典剧目。后来在上映《人猿泰山》、《出水芙蓉》、《双枪将》等美国原版电影时,大华大戏院为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特别在观众厅的每张座椅背后装置了“译意风”。观众只需将“译意风”(听筒)挂在耳朵上,便能听到译员现场翻译的国语解说,这一别出心裁的科技举措,极大地提升了大华大戏院的上座率。</p><p class="ql-block"> 1937年12月,南京大华大戏院遭到侵华日军飞机的空袭,观众厅屋顶被炸塌,戏院被迫停业进行修缮。</p><p class="ql-block"> 南京沦陷期间,大华大戏院被“伪国民政府”成立的“中华电影公司”接管。</p><p class="ql-block"> 1949年4月23日,南京大华大戏院被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文艺处接管。</p><p class="ql-block"> 1950年,南京大华大戏院更名为“大华电影院”。同年9月,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将大华电影院租赁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化部,使其成为专为解放军服务的电影院,并改名为“军人电影院”。在此期间,军人电影院主要放映来自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影片中的夏伯阳、保尔·柯察金等苏联英雄的形象,对新中国一代人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1959年2月,军人电影院恢复“大华电影院”的名称。</p><p class="ql-block"> 1966年,南京大华电影院改名为“东方红影剧院”,1972年3月恢复原名。</p><p class="ql-block"> 2002年,南京“大华大戏院旧址”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2011年,南京市人民政府严格遵循“原址、原面积、原高度、原风貌”原则,对大华电影院进行了保护性修缮,并正式恢复其初始名“大华大戏院“。此次修缮后,大华大戏院继续承担电影放映和文化活动功能,其内部设施虽经现代化改造,但建筑外观仍完整保留了原始设计风格,成为南京民国建筑群中活态利用的典型案例。</p><p class="ql-block"> 2018年11月24日,南京“大华大戏院旧址”入选第三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名录,彰显出深厚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价值。不言而喻,大华大戏院作为民国时期南京规模最大的戏院,不仅见证了南京电影与舞台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更通过梅兰芳等艺术家的演出、美国和苏联经典影片的放映,为无数戏迷和影迷奉献了视觉艺术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 例六,1942年(中华民国三十一年)11月12日,“伪国民政府”主席汪兆铭(笔名汪精卫)为笼络民心,以及借此标榜其政权的合法性,故在孙中山先生诞辰76周年之际,下令将原安置于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今南京市黄浦路3号)的孙中山先生铜像移至南京新街口广场中央。从此,这尊孙中山先生铜像,成为南京主城区独特的地理坐标和最具标志性的文化象征之一。</p><p class="ql-block"> 1925年(中华民国十四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不幸病逝,其生前好友、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为了纪念他,不惜变卖家产,于1929年铸造了四尊造型相同的孙中山先生青铜雕像,捐赠给中国。四尊孙中山先生雕像,以其生动的姿态和服饰细节,完美地再现了其生前发表革命演讲的神韵。铜像呈现孙中山先生身着西服大衣、马甲领带,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眼神坚定,一如生前站在讲台上慷慨激昂地阐述“三民主义”的真谛。这种以写实手法刻画肌肉线条与衣物褶皱,确保每一处细节(如领带、袖口)都栩栩如生的设计,精准地捕捉了孙中山先生生前演讲时的动态瞬间,赋予了雕像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同时也彰显出民国时期的服饰风格与革命领袖的风范。</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先生铜像高2.6米,重逾2000斤,由日本雕刻家牧田祥哉创作,日本筱原金作工场铸造。孙中山先生铜像的座基最初坐南朝北,象征孙中山先生北伐事业与革命精神。</p><p class="ql-block"> 总之,竖立于南京新街口广场中央的孙中山先生青铜雕像,通过精湛的艺术语言,将其领袖形象永恒定格,使其精神跨越时空,持续激励后人。</p><p class="ql-block"> 据说,当年日本友人梅屋庄吉先生原计划铸造七尊孙中山先生青铜雕像,终因经费不足仅完成四尊。其他三尊孙中山先生铜像分别竖立于广州黄埔军校、广东国立中山大学和澳门国父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1966年,因历史原因,竖立于南京新街口广场中央的孙中山先生铜像,被移至中山陵广场的宝鼎石座保存。</p><p class="ql-block"> 1985年11月,在孙中山先生逝世60周年之际,孙中山先生铜像被移至中山陵园藏经楼(即今孙中山纪念馆)广场上。</p><p class="ql-block"> 1989年,为暂时填补新街口广场中央的空白,南京市人民政府在新街口广场中央竖起一座“金钥匙”雕塑,由3把直立的金钥匙和一个银色的圆球组合而成,象征着南京人民用科学、民主、法制三件法宝,去打开现代化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199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30周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委托著名雕塑家戴广文重新设计了一尊孙中山先生青铜雕像,竖立于南京新街口广场中央。铜像改为面朝南方,与中山陵园藏经楼广场上的孙中山先生铜像朝向保持一致。新铸的孙中山先生铜像高11.12米(象征孙中山先生诞辰日11月12日),重6.2吨,造型为孙中山先生身着西服大衣,右手执手杖,呈立姿行进状,铜像面部表情庄重而坚毅,目光平视前方,象征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胸怀;通过西服大衣下摆的飘动感和手杖的倾斜角度,强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的奋进意象。</p><p class="ql-block"> 2001年1月12日,因南京市地铁1号线新街口站开建(该站点为南京地铁首个换乘枢纽,需对新街口广场进行地下施工),暂时将重达6吨的孙中山先生铜像整体吊装“平移”至南京市浦口区珍珠泉公园临时存放。</p><p class="ql-block"> 2010年5月19日晚,南京市人民政府将孙中山先生铜像回迁新街口广场中央。新的铜像基座采用大理石材质,上面镌刻着"孙中山先生"五个大字,同时,还在铜像周围增设绿植、喷泉和LED灯光照明系统,实现夜间景观亮化效果。这一举措既体现了对孙中山先生至高无上的崇敬,也延续了南京作为民国首都的历史文脉。</p><p class="ql-block"> 据不完全统计,阔别南京新街口广场9年的孙中山先生铜像回迁后,新街口广场日均人流量增加约15%,日均人流量超50万人次,这些数据表明,新街口广场已成为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缅怀孙山先生的重要场所。</p><p class="ql-block"> 一言蔽之,从1929年至今,新街口广场与周边建筑的变迁,以及孙中山先生铜像的每一次迁移或重塑,都完美映射了南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身份重构,从中华民国首都到现代化大都市,其地标地位始终源于对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精神的传承与城市认同的融合。</p> <p class="ql-block"> 1949年7月6日下午17点30分,为庆祝南京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新街口广场举行了阅兵式,刘伯承、张际春、李达、宋任穷、陈士榘等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登上阅兵台,检阅了参加阅兵式的队伍。</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后,南京新街口凭借金融、商业、文化等多重功能,逐步确立了“中华第一商业圈”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1952年8月15日,位于新街口广场东南角的“中国百货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南京市公司新街口门市部”正式开业,成为中国华东地区首家大型国营百货零售商店。该商店占地面积1.3万平方米,初期为三层灰色楼体,营业面积约41000平方米,号称“商业航母”。开业当天人潮涌动,营业柜台甚至被挤歪,顾客需从人群头顶传递钱款,其繁荣程度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1957年,中国百货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南京市公司新街口门市部,更名为“南京市百货公司新街口商店”。</p><p class="ql-block"> 1958年,南京市百货公司新街口商店更名为“南京市新街口百货商店”(简称南京新百)。</p><p class="ql-block"> 1998年,南京市新街口百货商店实施扩建工程,将营业面积从41000平方米增至85000平方米,并配备了自动扶梯、中央空调、电子导购屏等,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0万人次。</p><p class="ql-block"> 1980年3月17日,位于新街口广场西北角的南京“金陵饭店”(今南京市汉中路2号)破土动工。1983年10月4日,被称为中国首批大型旅游涉外饭店之一,高度110.4米(37层),时称“中国第一高楼”的南京金陵饭店建成开业。</p><p class="ql-block"> 南京金陵饭店建成之前,在中国大地上,最高的楼宇是建于1934年,楼层24层、高度83.8米的上海南京路上的“国际饭店”,故而,崛地而起的南京金陵饭店以37层、110.4米的高度刷新了“中国第一高楼”的纪录。</p><p class="ql-block"> 南京金陵饭店由香港巴马登纳土木工程有限公司、香港雷京喜工程顾问公司、南京工学院(今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设计,南京市第一建筑公司、江苏省设备安装公司承建。其顶层的360度旋转餐厅可俯瞰全城,成为南京改革开放的标志和象征,吸引了无数南京市民和外地游客。</p><p class="ql-block"> 昔日,在南京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与推动下,从动工到开业,南京金陵饭店的建设在当时创造了“金陵速度”,以及六个“中国第一”:中国第一高楼、第一个屋顶直升机停机坪、第一部高速电梯、第一座高层旋转餐厅、第一座全国最高的室内大型停车场、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经营的国际一流水准大型涉外旅游饭店。据说,这一系列的“中国第一”保持了10年之久。</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新街口商业圈开始迅猛扩张。</p><p class="ql-block"> 1994年1月18日,位于新街口广场西侧(南京市汉中路89号)的南京“金鹰国际商城”启动建设,1997年12月28日竣工。</p><p class="ql-block"> 南京新街口金鹰国际商城由美国加州泛太平洋控股有限公司独家投资兴建,该商城是一座集现代商场、金融、娱乐、办公以及地下停车场为一体的综合性摩天大厦。是南京市首批外资企业开发的项目之一,标志着南京现代化购物中心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南京金鹰国际商城由法国斐德建筑事务所设计,南京大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建。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4.8万平方米,地上60层,地下2层的金鹰国际商城由主楼和裙楼组成,裙楼平面呈“V”形,南北长 125米,东西长 110米。主楼平面呈切角菱形状,以216米(60层)之超然高度成为南京新街口商业圈现代化首推之标志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2005年,南京新街口商业街区荣获“中国著名商业街”称号。</p><p class="ql-block"> 2006年6月26日,坐落于新街口广场东北角(南京市中山路18号),占地面积4124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定位于高端商业综合购物中心的南京“德基广场”一期开业。</p><p class="ql-block"> 2011年,南京新街口商业圈被评为首批中国重点示范城区商业圈。</p><p class="ql-block"> 2012年5月8日,南京德基广场二期开业。二期商业主体塔楼高达337.5米,刷新了南京金鹰国际商城主楼的高度,成为新街口商业圈最高的商业建筑。二期开业伊始,即有74家国际一线奢侈品牌入驻,使德基广场成为新街口商业圈最大的奢侈品中心。</p><p class="ql-block"> 南京新街口德基广场不仅引入国际商业时尚奢侈品牌,还不断地举办高品质的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活动,并以震撼人心的环保创意展示唤起消费者对人文社会以及环保事业的关注,从而使德基广场成为南京集时尚、公益、艺术为一体的精神殿堂,展示出更多除物质生活以外的人文关怀。</p><p class="ql-block"> 2022年12月,南京新街口商业圈被列为首批全国示范智慧商业圈。</p><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南京新街口商业圈已拥有107幢商务楼宇、近2000户商家,包括4个年销售额超40亿元的购物中心及650余家金融持牌机构。</p> <p class="ql-block"> 金潮漫卷新街口,万店争辉耀九秋。笔者朦胧的记得,从童年记事起,每逢传统佳节,笔者都会跟着家人去新街口商业街区悠闲地逛一逛,然后去大华大戏院看一场电影,或去餐馆吃顿美食。成年以后,再去新街口闲逛,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驻足在新街口广场护栏旁,一边仰望,一边遐想……广场周围商业大厦的玻璃幕墙高清LED广告显示屏在阳光的折射下, 仿佛将百年前的车水马龙与今日的摩登天际线交织成了一幅流动的斑斓画卷。这一座座被称为“中华第一商业圈”的主要建筑,用砖石与光影镌刻着古城南京发展的年轮。</p><p class="ql-block"> 简言之,昔日清朝同治年间,今日之“新街口”还只是一条狭窄的小巷子,周围一片荒芜。1929年《首都计划》的蓝图将其定位为商业金融中心,孙中山先生的理想化作交通银行的第一根立柱,从此开启了"当历史沉默时,建筑会说话"的史诗。中山路与中山东路在此交汇,之后,拓展了中南路与汉中路,形成了最初的十字骨架(环形广场的雏形)。1936年中央商场的落成,让这个十字路口首次拥有了现代商业综合体。那时,灰砖外墙的中央商场门前,黄包车夫与西裝革履的商人擦肩而过,西洋钟表店与传统茶楼比邻而居,见证东西方文明的初次碰撞。 1952年,新街口百货商店的开业,让新街口真正成为南京市民的购物天堂。记得,在物资匮乏的特殊年代,这里的长队常从清晨延续到日暮。1983年,金陵饭店以110米的高度刺破天际线,成为当时中国最高的建筑。至今,笔者记忆犹新,当年站在金陵饭店37层的旋转餐厅,俯瞰全城的震撼情景,那些低矮的青瓦民居与突然拔地而起的摩天大厦,构成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最鲜明的时代隐喻。</p> <p class="ql-block"> 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南京城区地铁1号线开工建设,新街口商业圈地下空间开始向周围延伸,到二十一世纪初叶德基广场一、二期先后开业,新街口商业圈的经营数据无可置疑地见证了这一蜕变:即 从198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8亿元,到2023年突破500亿元;从早期的3家百货商店到20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从日均客流5万人次到今日之30万人次的潮涌……与此同时,在这一系列惊人的数据背后还蕴含着更深刻的人文变革——虽然“飒拉”(ZARA)等国际时尚品牌取代了传统的裁缝铺子,然后异国的“KFC”却与“金陵鸭血粉丝汤”百年传统小吃共享着新街口的阳光,传统与现代完成了最生动的和解。</p><p class="ql-block"> 随着科学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而今,互联网5G基站已覆盖整个新街口商业圈,AR导航引导着购物人群,新街口商业街区正在构建"数字孪生商业圈"。值得提及的是,以新街口广场地铁枢纽为中心的地下商业网络,已将新街口广场打造成为拥有24个出口的“中华第一地铁站”。同时,为延续“古今交融”的城市特色,新街口广场地下地铁站厅将设置六朝文物展示区,通过现代交通枢纽与历史文物的结合,为通勤者提供一种时空折叠的奇妙体验,而这样的体验恰如新街口本身:每天有200万次支付数据在此流动,也有3万份金陵小吃在此被细细品味。</p> <p class="ql-block"> 回溯往昔, 从清朝时的一条窄巷到如今的"中华第一商业圈",南京新街口的百年变迁,堪称中国城市化的缩影,亦如一部立体的、活着的城市历史年鉴。每每笔者伫立德基广场观景台上俯瞰新街口广场时,总是会深深地感叹……展现在眼前的不仅是汽车川流不息,高楼林立,热闹非凡的景象,更是一个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精神轨迹。这里永远矗立着两座灯塔: 一座指向未来,用科技与时尚照亮天空;一座通向过往,以青砖与“白局”(南京地方剧种,亦称百曲)温暖人心。这或许就是城市发展的真谛——在断裂处延续,在变革中坚守,让每个时代都能在此找到自己的坐标。</p><p class="ql-block"> 在德基广场观景台一隅,笔者听到一位长者操着一口纯正的南京方言,语挚情长地对身旁年轻人说道:"城里人从出生到老去,都能在新街口找到所需。”笔者恍然觉得,这句言简意赅、质朴如玉的话里藏着比这座著名的商业街区更悠长的底气。在这片土地上,变迁是永恒的主题,而坚守是始终的底色。</p><p class="ql-block"> 眼下已是乙已年深秋,交汇于新街口广场十字型主干道两旁粗壮的梧桐树上的枝叶,正在年复一年的由翠绿渐变成金黄色,而树下永远都有新的故事正在生长。</p><p class="ql-block"> 夕阳下,新街口广场中央的孙中山先生铜像俯瞰着川流不息的人群,铜像底座历次改造的痕迹,恰似这座城市用建筑写就的成长日记。</p><p class="ql-block"> 霓虹吞月金鱗沸,万厦摩肩不夜天。夜幕低垂,华灯初上,新衔口商业街区的灯火如同繁星点点,开始诉说夜的温柔与浪漫。笔者漫步在中山大道上,正忘我地欣赏着这流光溢彩,如梦似幻的夜景时,耳旁忽然响起了著名历史学朱偰先生曾经对金陵(南京)的一段评语,并谨引这段中肯又精辟的评语作为本篇拙文的结束语。朱偰先生曾饱含深情地说:“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6日拙于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