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简谱教唱(656)

张家老头

<p class="ql-block">目录</p> <p class="ql-block">1/青城山下白素珍</p> <p class="ql-block">2/潮湿的心</p> <p class="ql-block">3/冰山上的雪莲</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下白素珍</p> <p class="ql-block">青城山的雾总是来得悄无声息,像一段未唱完的旋律,轻轻覆在林间石阶上。我背着琴走过山门时,正听见有人在凉亭里哼一段老调子,声音不高,却把《白素贞》里那段“千年等一回”的转音拿捏得极准。我驻足听了一会儿,竟觉得那不是在唱传说,倒像是在诉说某个藏在音符里的前世。</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今天要教的简谱第656小节——正是这首《青城山下白素珍》的高潮转折处。6 5 6这三个音看似简单,却像蛇形走线般缠绕着情绪。上行时是期待,下行时是隐忍,恰如白娘子初遇许仙时那一眼万年的悸动与克制。我在琴谱上画了个小小的波浪线,提醒自己:这里不能用力过猛,要像山间溪水,缓缓推着旋律往前走。</p> <p class="ql-block">教唱时我喜欢先让大家闭眼听三遍录音。有人皱眉说:“就这三个音,有什么好听的?”我笑而不答。直到第三遍,一个女孩忽然睁开眼:“啊,我听出来了,这不像是人在唱,倒像是雨滴落在荷叶上,滚了一圈,又滑下去了。”我点点头——她终于听见了节奏里的呼吸。</p> <p class="ql-block">潮湿的心</p> <p class="ql-block">有些歌,是写给雨天的。《潮湿的心》就是其中之一。它不靠高音炸场,也不靠节奏抓耳,它的力量藏在每一个拖拍里,像屋檐下迟迟不落的水珠,一滴,就砸进回忆深处。</p> <p class="ql-block">今天教的656节,落在“爱过你这么多年”这一句的尾音上。5 6 5 6,看似循环往复,实则暗藏起伏。我让学生用手掌模拟心跳打拍子:“前两拍稳住,像在压抑什么;后两拍微微上扬,是心又动了一下。”有人试了几次还是卡顿,我便放慢速度,用口哨轻轻带过那段旋律——像风穿过老巷子,吹动了谁家晾着的红裙子。</p> <p class="ql-block">这歌最难的不是音准,是情绪的“湿度”。唱得太干,像念课文;唱得太湿,又变煽情。最好的状态,是像刚下过雨的青石板,表面不积水,踩上去却能感觉到凉意渗进鞋底。我常对学生说:“你们不是在唱一段谱子,是在还原一颗心被回忆打湿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冰山上的雪莲</p> <p class="ql-block">若说《潮湿的心》是南方梅雨季的私语,那《冰山上的雪莲》就是西域风雪中的独白。这首歌的656小节藏在副歌前的过渡段,6 5 6三个音像登山者踩在雪坡上的三步,稳、缓、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p> <p class="ql-block">我教这段时,总会先放一段风声录音。学生不解:“这和唱歌有什么关系?”我答:“你得先听见风,才知道声音要怎么抵抗它。”雪莲不开在暖谷,而开在绝境,所以这三音虽短,却要唱出孤绝中的坚定。不能飘,不能虚,每一个音都要像根扎进岩缝。</p> <p class="ql-block">有人尝试用强音去撑气势,我摇头:“真正的力量,是轻的。”就像雪落山巅,无声无息,却能压弯松枝。我示范时,刻意压低嗓音,让656像月光一寸寸爬上雪峰。教室忽然安静,连呼吸都放轻了。那一刻,我知道他们听见了——那朵在风雪中静静绽放的旋律之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