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善

幸运13

若干年前,我们江苏有个慈善家横空出世.此公名叫陈光标,体形壮实,操一口苏北口音的普通话,圆脸上现出厚道的模样,好像他的公司,是从事大型建筑基础工程的.<br> 汶川地震,这位光标先生赶在第一时间,调集了几十辆大型铲车、拖车等机械,亲自带队,赶赴现场救灾.而后,又在灾区重建那几年,陆续捐赠了不少建材、帐篷、课桌和生活日用品,一时声名鹊起.<br> 灾难之前见真情.逢天灾人祸,出手的好心人多的去了,为什么媒体纷纷将焦点聚焦在此公身上呢?均缘起于他一连串“高调”行善的举动.<br> 个人捐赠,一般往信封里塞一沓票子,递给灾区相关人员,签个名了事.集体或单位数额较大,便直接带张支票即可.捐助现场,大多数人会刻意避开摄像机,生怕媒体报导.<br> 可人家陈先生却不同,他好玩大手笔,棉被一次拉上几十车,堆满广场,再亲手一床床递到灾民的手上,衣服、食品,统统照此办理.<br> 他的名声大躁,与送钱送到手酸有关.桌上现金码得老高,通知救助对象有序排队,再由他本人把钱递到各人手上.这样的图片和视频大量上传,想不出名都难.<br> 很长一段时间,坊间争议叠起.<br> 正方认为,善举何必拘泥于形式,古时施粥,揭不开锅的人家,不都是人手一只碗,排队收受.施主只要掏出了白银和粮食,那就该点赞.包括最近两年,主媒天天报导联合国难民署在加沙地带公益援助,凡伸出援手的个人或集体,必录入功德薄,因为这便是文明.<br> 反方认为,慈善义举也要顾及受惠者的尊严和感受.人家本来就遭灾受穷了,为领救助,非得站上台或排长队亮相,那种芒刺在肩的感觉好受吗?<br> 平心而论,两方观点都不无道理.对光标先生高调行善的议论,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是非曲直,不在本文探讨之列,我只知道,事后不久,鼓楼广场东南角的[江苏广电大厦]扩建工程,交由陈的公司承建,这是善有善报,还是媒体推波助澜的功劳?<br> 将社区吃低保的人员上榜公示,任居民评头论足;领助学金非得在众目睽睽下操作,这不等于往贫困者的额头上,贴上了一个“穷”字标签!陈光标应该跻身于成功人士之列了,可否有过换位思考被救助时的滋味.<br>  全民小康,任重道远,尤其对那些因伤残,因老迈,因病痛、因失足而导致的贫困对象,在授之以鱼的同时,亦授之以渔,在家庭医护和就业渠道上,予以一些实质性的安排,这才是文明之善.<br> <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