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虎口游记-杀虎口

阿胥

杀虎口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境内晋蒙两省(区)交接处,北倚古长城,西临苍头河。杀虎口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称 “参合径”,唐曰 “白狼关”,宋曰 “牙狼关”,明朝为抵御北扰更名为 “杀胡口”,明嘉靖二十三年土筑关城,万历二年砖包,万历四十三年又筑新堡,两堡相连。清为缓和蒙汉矛盾,将 “胡” 改 “虎”,沿用至今。 2000年前后,"晋商"文化的热潮最终带动了杀虎口的旅游开发。 2003 年,右玉县委、县政府开始加大对杀虎口旅游区的投入,对其进行规划建设。整个杀虎口城门被翻新重修,推倒了原来高门窄道设计,如今的杀虎口城门由两个新修城楼组合而成,开阔雄壮。在杀虎口东南,新立一座康熙雕塑,右玉县博物馆和复建了西口古道。<br> 2009 年,杀虎口景区被评定为国家 AAAA 级景区和省级森林公园。 对于山虎口的旅游开发方案,当地百姓意见比较大,游览时,遇到几位当地人,他们直言不讳地说“现在的已难寻昔日古长城的遗风。” 长城是对抗和战争的历史产物,也是民族交流和融合的历史见证。据记载右玉长城总体上呈沿县境自东向西再向西南的走向,全长84317米的墙体多为黄土夯筑,与292铁山堡座不同类型的墩台,180余座烽火台组成数条警信传递路线,并与百余座大大小小的军堡屯堡(现在仍遗存有较为完整的古堡37座),卫所、镇城共同构成了一个威胡堡墩堡相倚、耕战结合、攻守兼备、阻打援应为一体的边防体系,是我国古关隘文化集中和完整的体现。<br> 2020年11月,右玉二边段长城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 2006年8月,右玉县被中国民间艺术协会命名为“中国古堡之乡” 杀虎口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冲,周征猃狁,汉伐匈奴,隋唐伐突厥,宋伐契丹,明讨蒙古等,均经此地。明代修筑的万里长城横亘东西,嘉靖年于口之东筑“杀虎堡”,万历年筑“平集堡”被誉之为京都之锁钥,三晋门户,九边总汇,南北通衢。秦始皇修筑的驰道,清代的西征通道,乃至其后的晋商驼道茶道、皆经其地。<br> 清改“胡”为“虎”在此设“八大衙署”即:将军、副将、都司、守备、道台、监督、巡检、税部等衙署,驻守这里的将军为一品大员。税关由户部直管,为全国39个常关之一,负责征收东起天镇,西到陕西神木,北到包头、呼市,南到朔州的税收,因此有“日进斗金斗银”之说。杀虎口成为中原与蒙古、新疆、俄国贸易的必经之路和重要税卡。也是晋商的发源地和主通道,著名的 “大盛魁” 商号就发祥于此。同时,它还是 “走西口”中的西口,数百万晋陕民众从这里走向蒙古大草原。 在杀虎口关城登城入口有一个汉白玉围栏围着的地下门洞,此门洞名曰“马市口”。<br> 后隆庆年间,右玉之地在杀虎口和云石堡开设马市,杀虎口马市边贸“日不下500骑”十分繁荣。为便于管理,在长城上专门开设了高与宽仅够一人牵马而过马市口,便于马匹的检验和出入。<br> 康熙五年(1666)。仓头河突发洪水淤塞了马市口并将大口冲毁,只好在大关又兴建了大棚栏,俗称大棚子,马市口也沉寂了300余年。2004年,右玉县人民政府重修长城时,发现此口,使其重现光彩。 登上杀虎口长城。 站在城关上,左前方的右玉县博物馆历历在目,S211线穿杀虎口关城直通塞外。 出关后,双向四车道变为两车道。 下篇,杀虎口游记-右玉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