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落遗珠(副本)

老姚

<p class="ql-block"> (2025年6月28日)</p> <p class="ql-block">  夏至过后的第三天(2025年6月24日,星期二),晨光初染,暑意尚未肆虐,空气中浮动着温润的绿意。我与几位友人相约清晨七时十五分自福州南门启程,驱车直赴闽侯鸿尾乡的溪源村。原只为那一片盛放的荷塘——近日网络上频频流传着“荷塘夏日绿意浓,荷叶悠悠映蓝空。莲花盛开香满园,满目红光晶莹新”的短视频,令人心驰。未曾想,车未至荷田,路边一座古朴庄寨蓦然闯入眼帘,与现代村民独栋新居迥然不同,它静卧于山脚之下,占地广阔,仿佛时光遗落的一颗明珠,悄然等待被重新拾起。</p> <p class="ql-block">  溪源寨,坐落于闽侯县鸿尾乡溪源村,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坐西南而朝东北,占地逾六千平方米,气势恢宏。寨内三进院落依次展开,门楼巍然,天井错落,前座、主座、阁楼层层递进;两侧护厝环抱如臂,周遭寨墙以青石垒砌,底层高约四米,整体墙高近六米,坚实厚重;左前与右后各耸立一座炮楼,守望四方。主座面阔七间,进深七柱,雕梁画栋,虽经风雨,仍可见昔日之精工华彩,是一座深藏于乡野却气度不凡的古寨遗珍。</p> <p class="ql-block">  深灰的瓦片在晨光中泛着幽微的光泽,屋脊的曲线如古琴余音,绵延不绝。门厅前的木柱斑驳开裂,却依然挺立如初,撑起一方岁月静好。步入庭院,远山如黛,轻描淡写地浮于天际,寨子依山势而建,格局紧凑却不失从容。这里没有刻意翻新的痕迹,唯有自然风化的肌理,诉说着时光的重量——它不是被玻璃罩起的文物,而是仍在呼吸、仍在生活的老屋,是美丽乡村中一颗未被磨灭的遗珠。</p> <p class="ql-block">  屋檐下的木雕虽已褪色,却仍可辨出花鸟虫鱼的灵动姿态,仿佛匠人指尖的温度尚未散去。墙壁上几幅壁画依稀可辨,绘的是耕读传家的旧景:农夫扶犁,书生执卷,人物衣袂飘然,似有清风拂过纸面,随时欲步出墙来。楼梯通向二楼,木阶被岁月磨得光滑发亮,层层叠叠的足迹仿佛仍留在上面。我轻踏其上,一声“吱呀”响起,宛如老屋低语,道尽百年沧桑。</p> <p class="ql-block">  一条木质走廊蜿蜒通向寨子深处,两侧是斑驳的木门与墙板,地面石板微潮,映着树影摇曳,光影斑驳如旧梦碎片。角落里搁着一只红塑料桶,旁堆农具,生活气息扑面而来。阳光穿过树叶缝隙,洒下点点金斑,如时光的碎银铺满小径。这走廊并非为游客而设,而是寨中人日日穿行的日常之路,连空气都浸润着柴火与泥土的芬芳——它不张扬,却真实地活着,是遗珠之上跳动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  走廊尽头,一扇木门紧闭,门框上贴着一副褪色的红对联:“一帘花影云拖地,半户书声月在天。”字迹工整清秀,透出书香门第的雅韵。我驻足门前,未再推门而入。门内幽暗深邃,仿佛藏着无数未曾诉说的故事。这座寨子从不以喧嚣取宠,它用沉默说话,用斑驳的墙、吱呀的门、风吹灯笼的轻响,一点一点将人拉入它的时光深处——它是被遗忘的角落,却是最动人的遗珠。</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石墙在湛蓝天空下显得格外沧桑,石块大小不一,垒砌粗犷却坚固无比。墙上小窗如眼,静静凝望着外面的世界,拱门内漆黑幽深,仿佛通向另一个年代。几株野草从墙缝中倔强钻出,在风中轻轻摇曳,像是岁月伸出的触角。我伸手轻抚那粗糙的墙面,指尖传来沁人的凉意——这不只是石头的堆叠,更是时间一层层沉淀下来的重量,是历史在乡村大地上的刻痕。</p> <p class="ql-block">  墙顶的小窗旁,电线纵横交错,如现代生活的蛛网,缠绕在古老的石墙上。这新旧交织的画面并不突兀,反而显得格外真实:老寨并未被封存于博物馆,它仍在生活,有人居住,有灯光亮起,有电视声从某扇窗内传出。它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仍在呼吸的村落,是被遗忘却未被抛弃的“落珠”——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它正悄然苏醒,重新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  近日,由黄晓明、赵丽颖主演的电视剧《造城者》剧组进驻闽侯县鸿尾乡溪源寨取景拍摄,引发广泛关注。这座始建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的古老寨堡,以其独特的历史风貌与剧中时代背景高度契合,成为理想拍摄地。随着剧组的到来,溪源寨人气骤升,不仅让更多人看见了这颗深藏乡野的明珠,也为鸿尾乡的文旅发展注入新机,更为乡村振兴点燃了文化的火种——遗珠不再蒙尘,它正以自己的方式,重回时代的光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