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古城半部明清史

勇远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兴城古城位于辽宁省兴城市老城区中心,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四座明代古城之一,也是唯一的方形卫城(另外三座是西安古城、荆州古城、平遥古城)。始建于明宣德三年(1428年),原名宁远卫城,是明朝关外防御体系的重要军事重镇。其名源于辽代,辽圣宗统和八年(990年)迁兴州民至桃花岛筑城设县称兴城,清代称宁远州城,1914年改名为兴城并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座古城是辽西走廊上的军事要冲,在明清战争中地位关键。明天启六年(1626年),袁崇焕在此指挥了宁远大捷,以不足两万守军重创努尔哈赤的十万大军。天启七年(1627年),又取得宁锦大捷,击退皇太极的进攻,使宁远城成为明朝在辽东的坚固堡垒。</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内保存有兴城城墙、钟鼓楼、祖氏石坊、兴城文庙、蓟辽督师府、将军府等历史古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不大,方形城墙周长不过三千余米,四座城门分别题着“春和”“永宁”“延辉”“威远”,砖缝里都藏着历史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7.2米高的钟鼓楼巍然耸立。钟鼓楼位于兴城古城的正中心,建于明景泰五年(1454年),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重修。钟鼓楼基座为正方形,上下三层,与四座城门箭楼遥相呼应。登楼远眺,可见古城"十字街"如棋盘般规整,民居青瓦连绵如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城内有两座牌坊,分列南北,相距约百米。南为“忠贞胆智”坊,北为 “登坛骏烈”坊,分别建于明崇祯四年和崇祯十一年。这两座石牌坊,是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为镇守辽西重镇的大将祖氏兄弟建立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蓟辽督师府始建于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初称总督府,后改经略府,开府于蓟州,又先后移驻密云、昌平和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广宁陷落,孙承宗督师蓟辽,将其移建在兴城古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明代北方最高军政领导机构,它管辖辽东、蓟镇、天津、山东登州、莱州等地,是辽东抗清指挥中心。孙承宗、袁崇焕等名将曾在此办公,指挥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等重要战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崇祯十七年(1644年),吴三桂奉命勤王,火烧宁远城,蓟辽督师府被毁。2002年,兴城市根据明朝规制对其进行了重建,使其重现昔日风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照磨所:印制文卷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堂。二堂是督师会见外地官员,与幕僚议事、处理日常公务和复审案件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蓟辽督师府后花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清辽东战史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孙承宗巡边。1622年夏,孙承宗以兵部尚书身份前往山海关及辽东地区,实地考察边防、整顿军备的重要行动,核心是为应对后金(清朝前身)的军事威胁,巩固明朝东北防线。</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崇焕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崇焕 (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或,又字自如注1),广西梧州府藤县白马圩人,祖籍广东东莞。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朝万历四十七年中进士,任福建邵武知县。 1622年(天启二年),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同年出关考察关外,还京后自请守卫辽东。筑古宁远城今辽宁兴城卫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兴城古城发生的最重要的事件就是让袁崇焕一战成名的“宁远大捷”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明天启六年,即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率诸王大臣,统领13万大军,号称20万,西渡辽河,八旗军连陷右屯、大凌河、锦州、小凌河、松山、杏山、塔山、连山等八座城堡。原驻守军都早已撤到关内,后金兵如入无人之境,直奔宁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崇焕驻守孤城宁远,城中士卒不满二万人。他汲取前面沦陷那些城池失守的惨痛教训,不出城外野战,决意凭城坚守,拚死固守。同时部署官兵,分城防守:总兵满桂守东面,副将左辅守西面,参将祖大寿守南面,副总兵朱梅守北面,相互援应。袁崇焕则坐镇于城中鼓楼,统率全局,督军固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宁远大捷是明朝从抚顺失陷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对于明朝有着特殊的地位与意义,努尔哈赤原计划从宁远城之下夺取山海关,不料败在袁崇焕手下。当时袁崇焕43岁,初历战阵;努尔哈赤已68岁,久戎沙场。努尔哈赤在宁远遭到用兵四十四年来最严重的惨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座宁远城,半部明清史。"宁远大捷"的烽火曾让这方城墙成为大明王朝最后的荣光。正如清代诗人魏源所叹:"宁远城头烽火红,辽东血战忆英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家国情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兴城古城,是刻在东北大地上的《史记》,是唱响在边塞的《大风歌》。它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文明,从不会被岁月湮灭,只会在守护与创新中,永远闪耀如初升的朝阳。</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谢谢您的浏览!</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