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本美篇号:4265276<br><br>本文图片:节选自网络<br><br>本文文字:文龙<br><br>本文编辑:文龙</b> 前 言 <p class="ql-block"><b> 天津作为北方的现代化大都市,一直以来都是一方演艺界生存活跃的热土,处处洋溢着表演艺术营造的浓厚的文艺气息。别具一格的地域与文化特质,让天津享有“戏曲大码头”“曲艺之乡”“中国话剧摇篮”等美誉,孕育出历史悠久、底蕴深厚、雅俗共赏、种类繁多的演艺文化。</b></p><p class="ql-block"><b> 天津是“戏曲的大码头”。曾经,民间约定俗成:“北京学艺,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百余年来,京剧、河北梆子、评剧、曲艺、话剧……艺人们如果能够赢得天津观众的认可追捧,就等于通过了“试炼”,想成“角儿”的南北艺人必须要在天津登台演出。剧种兴衰,起起伏伏。在时代变迁中,天津能保持“戏曲大码头”的称号屹立不倒,演出者与时俱进、推陈出新是主要的原因。从今天开始,我将借美篇的平台,以《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为题,与美友们共同分享天津作为“戏曲大码头”的林林总总。欢迎大家赐阅关注!</b></p> 话 剧 <p class="ql-block"><b> 话剧作为舶来品是20世纪初传入我国的。作为中国话剧史开端的标志。就是李叔同、欧阳予倩诸人创办的春柳社于1907年春,在东京演出了法国小仲马的名剧《茶花女》的第三幕,获得了在东京的中外人士的称赞。他们的演出“全部用的是口语对话,没有朗诵,没有加唱,还设有独白、旁白”。不久,他们又演出了根据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改编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此剧在内容上很有现实性,采用分幕方法,以及对话的动作演绎故事的特点,有接近生活真实的舞台形象,确立了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剧形态,即后来才定名的话剧艺术形态。</b></p><p class="ql-block"><b> 开始的中国话剧呈现的是一种“不中不西,亦中亦西,不新不旧,亦新亦旧,杂糅混合的过渡形态”。尚缺乏自己的东西和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尽管曾兴盛一时,但还没有真正的扎下根来。在文明戏误入岐途时,一支学校演剧队伍却异军突起。它就是新式的天津南开学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initial;"> 清宣统元年(1909年),天津舞台上就出现了一出话剧《用非所学》,它是由南开学校的师生共同演出的。该剧采用喜剧的形式,讽刺了那种学用脱节因而大闹笑话的庸人。校长张伯苓先生既是这出戏的编剧、导演,又是主要演员。张伯苓先生受过西方教育,他把学生演剧纳入学校教育之中,于1914年成立南开新剧团。由于张伯苓先生的热情倡导,南开学校的话剧演出活动很活跃。仅1914—1918年的5年时间,就先后演出了《五更钟》、《恩怨缘》、《早婚鉴》、《仇大娘》、《一元钱》、《华娥传》、《新村正》等近20个剧目,其中大部分剧目是剧团自己创作的。开国总理周恩来在南开学校读书时,也积极参加新剧团的创作和演出活动。他们演出的剧目多采用西方写实主义的手法,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问题。南开新剧团的演出为当时的剧坛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文明戏虽然衰落了,但也为“五四”新剧的诞生准备了条件。1928年,戏剧家洪深提议,将主要以对话和动作来表情达意的戏剧形式,正式定名为“话剧”。</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百年学府天津南开学校</b></h3> <p class="ql-block"><b> 通过长期的演出实践.南开新剧受到了津京等地广大观众的欢迎,也引起了文化界名流学者如鲁迅、梅兰芳、胡适、陈大悲、宋春舫等人的关注,他们都看过南开新剧团的演出,并发表过评论。《新青年》,《晨报》、《每周评论》、《新潮》.《春柳》、《新民意报》等有影响的报刊都刊登过南开新剧团的剧本和对其演出的报导与评论。南开新剧团注重剧本创作,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至1922年这一阶段,单是有记载的上演剧目就有近50个。该团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培养锻炼出一批优秀的编剧、导演和演员人才,不少人都成为了后来中外知名的话剧艺术家。</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先生</b></h3> <p class="ql-block"><b> 天津的话剧演出活动,至20世纪20年代末,呈现出从校园走向社会的趋势。在南开学校内,除了南开新剧团,还有“师生联合会”、“新友会”、“游艺会”等开展演剧活动。社会上也有演剧团体如“美国戏剧研究公会”、“旅津外侨戏剧研究会”等公演话剧。</b></p><p class="ql-block"><b> 从30年代开始,天津汇文中学、新学书院、中西女中及官立中学等都演出话剧。如1930年中西女中学生就由黄佐临(时任新学书院名誉院长,以后成为著名导演)指导排演莎士比亚的名剧《如愿》,主演为丹尼(金润芝,以后成为了著名演员)。一时间,以天津为中心的话剧活动,波及到华北和东北。从而也推动了中国北方话剧的发展。</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座落在天津民主道上的曹禺故居</b></h3> <p class="ql-block"><b> 20世纪30年代,是话剧在天津的发展和繁荣时期。社会业余话剧团体和学生剧团纷纷成立,并出现了职业演出团体。新闻报刊也重视对话剧演出的报导评介,既扩大了社会影响,也对话剧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频繁的演出实践,使天津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戏剧人才。如剧作家曹禺(原名万家宝)、著名导演和戏剧评论家焦菊隐、黄佐临,表演艺术家金焰、谢天(谢添)、梅阡、梅熹、刘念渠、李保罗、石羽(原名孙坚白)等人。至于石挥、蓝马、黄宗江、黄宗英、张福骈等也都是在天津起家的,其中很多是受到南开话剧的影响,才终身从事戏剧事业的。</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戏剧泰斗曹禺先生</b></h3> <p class="ql-block"><b> 三十年代初期,天津的话剧演出活动出现了新的气象,社会性的话剧团体如雨后春笋,不断涌现。现代剧社、虹社、青年剧社、五月艺社、零零剧社、晦明剧社等都是有一定表演水平的业余话剧团体。这些剧团不仅在学校的游艺会上演出,而且还努力争取到社会上公演,扩大话剧的影响。剧本的内容更接近于现实生活。如“九·一八”事变后,天津舞台上相继公演了《S.0.S》、《山河泪》、《到前线去》等抗日剧目,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爱国热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3年8月,天津成立了左翼戏剧家协会,揭开了天津话剧史上崭新的一页。左翼话剧团体三三剧社在春和戏院(就是后来座落在滨江道福厚里的工人剧场)公演反映劳动人民苦难生活,宣扬革命思想的《活路》、《丰收》等剧目,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原华北群众剧社部分在津老同志合影(1988年)</b></h3> <p class="ql-block"><b> 1934年后,天津话剧演出十分频繁,话剧团体猛增到几十个,其中青玲艺话团、孤松剧团、春草剧社、鹦鹉剧团、华北喇叭剧团、天津东方旅行剧团、津电剧社等人才济济,都是具有较高演出水平的大型话剧团体;演出剧目多达百余种,由独幕剧向着大型多幕剧的方向发展。1935年8月,孤松剧团首次在国内公演曹禺的名剧《雷雨》,获得极大的成功,轰动全国。1937年1月1日。天津鹦鹉剧团在新新剧院(就是后来座落在滨江道上的新闻影院)公演了夏衍的《赛金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2月2日。由天津东方旅行剧团在中国大戏院演出曹禺的《日出》。这是曹禺1935年5月在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期间写成的又一名剧。1937年7月23至25日,天津鹦鹉剧团由李保罗导演,苏珊、毕铭等主演在北洋戏院(就是后来座落在新华路上的延安剧场)公演了《雷雨》、《日出》。</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津人民艺术剧院</b></h3> <p class="ql-block"><b> 从1942年底开始,天津南市的“群英”、“庆云”、“燕乐”三家原演杂耍的戏院,改演话剧。群英戏院由露克话剧社(新中华剧团)(后改名“群英话剧社”)演出。燕乐戏院则由李倩影、白燕和言慧兰等组成的“燕乐女子话剧团”演出“时代新剧”(经过改革的“文明戏”)。1944年9月,由相声演员侯宝林与话剧演员霍克家、方紫苏等组建的“北艺剧团”,在北洋、天宝(就是后来的民主剧场)两剧场公演《绿窗红泪》(周贻白编剧)。这些剧团的演出,通俗诙谐,一时形成具有天津特色的“市民话剧”。</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津人艺老演员路希剧照</b></h3> <p class="ql-block"><b> 自1945年8月至1949年1月,先后在津演出过的职业话剧团体约有25个左右。例如:由地下党员刘爽军主持的“和平剧社”,1945年底在津演出了《文天祥》、《重见光明》、《凤凰城》等剧,产生了不小的影响。1946年春成立的“新世纪剧艺社”,名义上是国民党市党部出资主办的,实际业务领导权掌握在中共地下党员周峰、陈嘉平(陈平)手中。他们团结一批进步青年演员白珊、张茜、董行信、于是之等选择演出著名作家的进步剧目,如郭沫苦的《孔雀胆》,陈白尘的《升官图》,曹禺、宋之合作的《黑字二十八》和《草木皆兵》等。</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津人艺老演员李起厚剧照</b></h3> <p class="ql-block"><b> 天津解放前夕,北洋大学的“北光话剧团”,广东中学的“白水话剧团”,南开中学的“骆驼剧杜”.以及耀华中学的学生话剧团,演出了不少短剧和活报剧。工厂则有东亚毛纺厂的“劳晶实验剧团”曾排演田汉的《回春曲》和陈白尘的《升官图》.都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教育效果。1948年11月,由梅阡导演,集中了魏鹤龄、高笑鸥、韩非、董行信、周峰、李景波、梁琛、张茜、费茵等一批优秀演员来津在文化会堂公演的《雷雨》,是在天律解放前夕的一次盛大的话剧演出。</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津人艺部分老艺术家合影(中间三位依次是左杰、颜美怡、刘汉)</b></h3> <p class="ql-block"><b>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随军入津的5个文艺宣传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文艺演出宣传活动,演出反映解放区生活的戏剧,并深人工厂、学校体验生括,创作演出了一批反映工人生产、生活的小型话剧,受到群众的热烈欢迎。其中的第一宣传队(原华北群众剧社)和第三宣传队(华北联大的一些人员和从北平、天津奔赴解放区的进步青年组成),于1949年7月合并组建为“天津群众剧团”。</b></p><p class="ql-block"><b> 1951年9月12日,根据文化部召开的全国文工团会议确定的“整顿充实文工团,建设剧场艺术”的精神.由天津群众剧团、工人文工团、青年文工团合并组建包括话剧、音乐、舞蹈的综合性的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简称“天津人艺”)。市文化局局长方纪兼任院长,王莘、何迟、王雪波任副院长。建院不久就演出了《龙须沟》、《打虎战役》、《控诉》、《为了祖国》、《曙光照耀着莫斯科》等大型话剧。</b></p> <p class="ql-block"><b> 解放初期,天津民营职业话剧团体有光华实验剧团、天津艺术剧社、新天津剧艺社、北京演剧社以及“民艺”、“人民”、“艺华”、“振兰”、“民众”、“群进”、“大路”、“新艺”、“艺联”、“曲艺”、“兄弟”等剧团约20多个。他们演出的剧目很多。其中有曹禺、郭沫若、老舍等创作的名剧,也有结合当时形势编写的话剧如《解放十日记》、《一贯道》、《红旗歌》、《爱国者》、《特务恶霸王士姜》,以及高尔基的《夜店》等。在这些剧团中,坚持较久、影响较大的是光华实验剧团,主办人蔡球白,并拥有一批表演水平较高的演员。1952年夏,该团并入民办公助的天津话剧团,由天津人艺派出方沉、路希任正副团长。</b></p> <p class="ql-block"><b> 1959年10月,按照市领导指示,天津人艺将歌舞团分出,另立天津人民歌舞剧院,天津人艺便成为专业的话剧表演团体。进入60年代,国家经历了经济困难时期,剧院也遇到了困难。但随着党对文艺政策的调整,剧院抓住时机,排演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剧目。自己创作的有《红岩》(曾演出150多场)、《黑龙口》、《南方来信》、《飞雪迎春》(该剧参加了华北地区话剧新歌剧汇演获好评)。同时期还排演了《以革命的名义》、《叶尔绍夫兄弟》、《为了61个阶级弟兄》、《甲午海战》、《霓虹灯下的哨兵》、《祝你健康》、《千万不要忘记》、《赤道战鼓》等全国出现的重点剧目。还有曹禺名著《日出》和古巴名剧《甘蔗田》。由于剧院投入较大的心血排演这些剧目,质量有新的提高,演出后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b></p> <p class="ql-block"><b>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话剧艺术受到摧残,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被改称“天津市话剧团”并很少演出。但仍有两出戏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一出是《新时代的狂人》。此剧当时被打成“反革命黑戏”,负责演出的李启厚等人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并株连全国话剧界人士近百人。另一出是《风华正茂》。此剧源于生活,描写的是教育战线上的两种思想斗争,全国有80多个单位都排演了此剧。</b></p><p class="ql-block"><b> 文革结束,话剧艺术重获新生。1979年9月恢复天津人民艺术剧院的建制后,全院演职人员解放思想,干劲倍增,优秀剧目接连诞生。既排演了歌颂老一代革命家的剧目如《枫叶红了的时候》、《于无声处》、《报童》、《觉悟》等;也及时排演了《救救她》、《清宫外史》、《谁是强者》、《她》、《分忧》、《彼岸》等全国热点剧目。此外还排演了美国名剧《欲望号街车》、法国剧作家伏尔泰的《中国孤儿》和莎士比亚的《李尔王》,以及剧院过去的保留剧目《蔡文姬》、《钗头凤》、《一仆二主》、《红岩》、《霓虹灯下的哨兵》等。</b></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天津人艺实验剧场</b></h3> <p class="ql-block"><b>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潜力和人才优势,成立了电视剧制作中心,拍摄了数十部观众喜爱的电视作品。十多年来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莎菲女士日记》、《尊严》、《乔迁》、《准星》、《乱世有情天》、《政府官员》、《以爱的名义》、《张伯苓》等,并多次荣获各类奖项。</b></p><p class="ql-block"><b>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不仅是话剧艺术的圣殿,也是培养和造就艺术家的摇篮。七十多年来,从这里走出了著名编剧周振天、著名作家航鹰、著名演员马超、颜美怡、路希、李起厚、郑天庸等,以及活跃在当今银幕、荧屏、舞台上的著名演员陈道明、鲍国安、孔祥玉、王伍福、李秀明、张玉玉等,他们都曾在天津人民艺术剧院这块话剧艺术的沃土中磨练成长。</b></p> <p class="ql-block"><b> 天津人民艺术剧院是活跃在天津舞台,并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专业话剧团体。它的前身是1938年在晋察冀边区成立的抗日文艺宣传队铁血剧团,后更名为华北群众剧社。1951年9月12日正式建院。70多年来,天津人艺公演了古今中外的大小剧目三百余个,其中自创节目近二百个。建院以来,天津人艺积累了较为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并逐步形成了现实主义、热情、质朴、严谨的艺术风格。在剧目选择上力求古今中外丰富多样;在创作上力求迅速反映人民的生活,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在导演、表演、舞美方面,坚持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追求现实主义的体验表演艺术学派;力图使演出具有表演上的真实性、深刻性和鲜明性。综上所述:天津人艺确为中华戏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也为天津乃至全国的话剧舞台谱写过卓越的篇章!</b></p> 未完待续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感谢大家赐阅关注</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