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正气颂开封

遂宁。张斌.

<p class="ql-block">美篇号:245351172</p><p class="ql-block">呢称:张斌</p> <p class="ql-block">  9月28日走开封,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包公理念,拾遗开封的传承。我们六省之客,齐聚一体,以24日拼团,固称24团,怀着对广为流传“铁面无私辨假真”的精神羡慕,仁里和气、兴致勃勃有序参观,走进开封府,墙边檐下金菊盛开,当秋雨抚摸时让世界㓎染在淡雅的芬芳里,铁树、铁棕、依然保持着春的喜色,常青于园中。植于府内,只惜天公不作美,绵绵细雨浸润开封,游客们不俱风雨,只有一个信念,“不是秋雨阻前程,只因仰慕增信心”</p> <p class="ql-block">  开封市是河南省地级市,古称“汴京”,拥有4100多年的建城史和582年的建都史,先后有夏朝、魏国、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八个朝代在此建都,素有“八朝古都”之称,是世界上唯一千年未变的都城,其历史以北宋时期的鼎盛为核心,孕育了影响深远的宋文化,由于大自然灾害,受黄河水患将城池淹没,沙石填充,形成了独特的“城摞城”奇观,是河南文旅城市的龙头,是一座美丽文明城市。</p> <p class="ql-block">  开封府跟其他府第不一样,又叫南衙,说起衙门有一句民言:“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首先参观的是仪门,即开封府正门,恰好一副楹联:“忠心昭明月力革㢢端上书北阙;正气满乾坤严惩邪恶施法南衙”与那句俗话是个鲜明对比,显示了两种理念两重天,更显示了铁面无私的包公在开封执法的清政.廉明,人们对政风的好评。</p> <p class="ql-block">  仪门外一边左厅,一边右厅,正如八字,左厅为推官的办公场所,右厅则承担其他职能。这样布局显示了千年前执法的格局,也彰显了南衙历来执法对政忠心,对民正气的清政亷明的作派。还有诗人的赞颂“明镜高悬昭日月,开封府里气清生。铡刀三口鬼神显,铁面无私万代倾。”</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南衙正厅,牌扁上“正大光明”金光闪闪,一幅对联“仰学士遗风向汴京寻胜地;瞻龙图旧制可知首府有青天”歌颂包拯的公正精神,与神圣的历史地位。一幅云水图䅁好似清风满堂,席卷府第,厅内以包公办案形像表演一场“倒坐南衙,”铁面无私黑脸包公中堂坐,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威风凜凛两边立,堂下李年状告张矿霸占田地一案,当时民案上不了公堂,包公就在梅花堂办案。终于给李年讨回公道,这有一个民言“走后门”。体现了包公体察民情,为官公正的思想品德。</p> <p class="ql-block">  开封府为了保持原貌,在自然变迁下,开封传统未变,开封建筑格调未变,高矮不一,方位有异,有寒雪清骨、槑竿堂、天庆观、英武楼、祟正门、玄懿门、碑亭、奉詔亭、五凤楼等,亭亭书对.联,门门刻扁额,处处闻清风,阁阁颂唐宋。金朝李汾诗人赞颂:“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表达了对开封府的环景布局的赞美,对龙脉的歌颂,踏入开封府,仿若穿越千年,府内古木参天,建筑巍峨,每一砖、一瓦,都诉说着历史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游完府衙,巍峨的城墙就在眼前,就是开封府的牢不可摧的护卫,站在城楼上俯瞰开封内外一切,站在大梁门城楼上的桥上观看现代科技投影,“微梦大梁门”展示了开封几千年的历史,唐宋文化的源泉,南北征战情景,更为惊险的是,高头大马从你头上飞跨,刀枪箭戟指眼前,精彩呈现,进一步理解历史发展过程,将开封从物质到历史文化解读更加深入。</p> <p class="ql-block">  城楼下开设一处博物馆,馆内用投影方式,讲述开封受大自然摧残,黄河患难,淹没开封,后又在城墙上重修城墙,原城墙在地下六米,所以叫“城摞城”,还保存这段地下城墙的原来模样,这对世界研究水域历史保存了完好的历史资料,也是开封文物亮点一角。</p> <p class="ql-block">  龙亭,从大梁门进去,长约五百米,一眼通天,传说是龙脉圣地,左边潘阳湖观光,右边杨家湖掠影,黄廊两边金菊盛开,染黄了龙亭,直到午门,金光奾烂,景美菊香,黄廊一幅楹联:“不是花中偏开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将开封的菊,龙亭的香,描述得淋漓尽致,走到龙亭,鸟语花香,龙飞凤舞,可与电影中西游记的龙宫比美,令人流连往返,打开了我的心菲,咏诗一首:“龙亭满载美菊花,盛世芳香色彩霞。雨洒开封滋万物,风吹柳絮裹巾纱。”</p> <p class="ql-block">  古老的开封,传递了一个清政廉风的信念,给当代树立了一个榜样,开封传承着历史,给当今留下了历史见证,传承了历代古都风貌的典雅,展现了现代城市风范,是反腐倡廉的标榜,给游学开创实景实物的课堂,回想起电影中,书本上的包青天,内心无比感摡,咏诗一首: “开封有个好包公,铁面无私不老翁。!清政廉洁民赞颂,聪明智慧震国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