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海天一帆</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3918768</p> <p class="ql-block"> 从梅克内斯的繁复雕花到拉巴特的蓝白浪涛,这座摩洛哥政治首都以其独特的地中海气候与千年历史底蕴,成为北非旅程中最耐人寻味的一站。拉巴特——这个名字在阿拉伯语中意为“花园”,却以城墙、海浪和陵墓的对话,谱写出一首跨越时空的史诗。</p> <p class="ql-block"> 当我们来到拉巴特之行的第一个观光点-拉巴特王宫时,王宫乳白色的高墙正在朝阳下泛着微光。这座1785年建成的阿拉伯宫殿仍是摩洛哥权力的象征。卫兵们身着传统红帽制服,在正门广场巡逻,而作为游客的我们,由于不能入内参观,只能透过铁栅栏窥见里亚德宫的穹顶剪影。</p> <p class="ql-block"> 拉巴特王宫是摩洛哥国王办公和居住的地方,迄今已有227年历史,这是一片错落有致的建筑,典型的阿拉伯宫殿建筑风格,其主要建筑包括里亚德宫、皇家清真寺及花园等,其中哈桑二世用于接见宾客的里亚德宫尤为宏丽。</p> <p class="ql-block"> 王宫大道宽广而笔直,也是摩洛哥国王迎接世界来访的各国元首的广场。这是我在非洲所见的最大广场之一,漫步其中,有种大气的感觉。由于王宫并不对外开放,仅可眺望打卡,但过仍能感受到浓郁的阿拉伯风情。</p> <p class="ql-block"> 王宫外园林的面积之大令人惊叹。草坪、绿树、鲜花,喷水池全是匠心分布。王宫外还有总理府和一些国家组织的办公楼。分布开阔大气,毫无局促之感。在这里看看,可对这个国家的过去与现在有个初步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离开王宫,步行不远就是位于市中心的哈桑大清真寺遗址。作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拉巴特的象征,哈桑大清真寺原是北非最大的清真寺,建于12世纪,据说毁于1775年一场以里斯本为震中的著名大地震,那仅存的312根大石柱如同石林般矗立,从中可以想象其昔日的雄伟与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 走入遗址,312根直径一米的石柱残骸如沉默的巨人群,清真寺的宣礼塔——哈桑塔则矗立一旁——这座未完成的宏伟建筑原计划高86米,现存的44米塔身与对面穆罕默德五世陵墓的绿瓦白穹形成奇妙呼应。</p> <p class="ql-block"> 哈桑塔已成为拉巴特著名的地标建筑。这座清真寺塔楼始建于12世纪。由于苏丹去世,这座塔楼至今没有真正完成,但它却因其独特的建筑造型和优秀的历史而备受瞩目,尤其是塔四周不同的雕刻图案,鲜明地反映出摩洛哥传统的艺术特色,令人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哈桑塔的对面就是穆罕穆德五世陵墓。陵墓的雪松木雕门扉在阳光中泛着金色。这位摩洛哥独立之父的灵柩安葬于地下墓室,而地面层的马赛克拼花与大理石廊柱则展示了阿拉维王朝最精湛的工艺。</p> <p class="ql-block"> 陵墓西侧,有僧侣俯身祷告的身影投在《古兰经》纹样的地毯上,与走廊尽头卫兵锃亮的枪管构成动与静的图腾。而在哈桑清真寺遗址入口的两侧,则是着古老服装的骑马卫士,显得很英武。摩洛哥的历史、传统与现代,似乎在这里也得以交织呈现。</p> <p class="ql-block"> 离开哈桑塔,就来到同样始建于12世纪的乌达亚城堡。城堡矗立在布雷格雷格河汇入大西洋处的一个岬角上。这里紧紧靠在海边,城墙如同绝壁,下面即是海滩。看着正门厚达2米的棕色城墙,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走入其内,宛若时光倒流。这是12世纪时由原住居民伯伯尔人所建,周围的城墙、内中的房屋和街道,都保存完好如初,至今还有2500人在里面生活,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命名的世界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堡内的小街道弯曲上下,那些古老的房屋,在蓝天下很是赏心悦目。装饰别致的院门和窗户,窗外种植的五颜六色怒放的鲜花,门前坐着聊天的老太太,街道上相互追逐的孩子们,还有那石块铺起的古老台阶小路,都无不弥漫着浓郁的历史气氛和引人神往的特有风情。</p> <p class="ql-block"> 登上城堡平台,俯瞰河海相交处、拉巴特古港口和城市景色,赏心悦目。脚下海浪拍击礁壁,海鸥的盘旋,赏心悦目之余,让人恍若置身《一千零一夜》的海疆章节。</p> <p class="ql-block"> 拉巴特是一座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它没有马拉喀什的喧嚣,却多了一份恬静与温暖。在这里,历史与现代和谐共存,人文与自然相得益彰。离开时,仿佛带走这里的一缕阳光,永远珍藏在记忆深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