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摄影 龚建荣 编辑 龚建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 9719935</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月的风,带着些凉意,轻轻拂过华东师范大学老校区的梧桐树。那些斑驳的树影,在地上摇曳,仿佛在诉说着四十五年前的故事。我们——恢复高考后华东师大数学系的首届学子,将在这个金秋时节重聚母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丽娃河依旧静静地流淌,河畔的杨柳低垂,与当年我们晨读时的姿态并无二样。记得那时,每天清晨,总有三三两两的同学捧着书本,在河边背诵公式、定理。河面上泛起的微波,常常映照着我们年轻而专注的面容。如今想来,那河水不仅映照过我们的倒影,更见证了我们最纯粹的求知岁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数学楼(现在是数据学院楼)前的石阶已被岁月打磨得光滑,却依然坚固如初。当年我们抱着厚重的数学课本,常常在这石阶上跑上跑下,为了弥补十年文革的荒废,我们每个学子都在拼命地与时间赛跑。阶梯教室里的黑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推导,讲台上的粉笔灰,都已成为记忆中最为鲜活的印记。胡启迪老师给我们上《数学分析》时的场景到现在还是历历在目:整齐的版面,清晰的教学思路,活跃的课堂纷围;黄云鹏、徐小伯、戴崇基等老师上课时的言容笑貌也都深深印在我们心中。他们教学严慬、知识渊博、……,他们都成了我们当教师后的追求目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宿舍区的红瓦顶在夕阳下显得格外温暖。七人一间的寝室里,曾回荡着我们讨论习题的争论声、攻克难题后的欢呼声。那些共同奋斗的日日夜夜,让原本冰冷无味的数学知识都有了温度,给人一种很难用语言表述的情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四年的住校生活可能是我们这一辈子中最难忘却的经历,处处体现了同学间的友情、亲情。那时,我们曾经常分享从家乡带来的特产,印象最深的是:我们宿舍的徐绥琪同学周六回家后总会带一些酱油蛋之类的食物,星期天晚上全宿舍的同学开始分享,最初比较客气,当大杯子里只剩几个蛋时,争抢的场面就经常会出现,这种简单而真挚的同学间情谊的场境,是后来再难觅得的珍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宿舍的旁边就是一片篮球场,每天吃晚饭之前我系总有一批同学在篮球扬上打球。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有两个人,一个胡善文同学,另一个是黄盛龄同学。胡善文同学个子高,球又打得好;黄盛龄同学喜欢打篮球,但球确实打得不怎么样,每天晚饭前的篮球场上总有他的身影,我估计他是把打篮球作为大脑休息的一种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如今,宿舍楼已拆除,这个区域的周边都是隔离栏,只能看到高高的塔吊,听到机器的轰鸣声,不久,这里将又是一幢高高耸立的大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数学楼前广场上毛主席像依然矗立在那里,见证着一代代学子的来来往往。1978年那个春天(我们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是78年春季入学的),我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走进这里;四年后,我们又带着理想奔赴四面八方。如今,当年意气风发的青年都已两鬓染霜,但母校的一草一木,仍能唤起心底最动人的回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这次聚会,我们不仅要重温青春岁月,更要向那个特殊的时代致敬。是恢复高考改变了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是华东师大数学系赋予了我们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些年来,无论是在教学岗位、科研单位还是其他行业,我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华东师大"四字的分量。</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九八一年的毕业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前几次聚会的部分照片</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数学之美不仅在于它的逻辑严密,更在于它能将离散的个体联结成一个和谐的集体。就像我们这一届同学,虽散作满天星(我班有19人去了国外,即使在国内的同学也都分布在全国各地),却永远心系这片培育我们的土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十月的聚会,将是一场跨越四十五年的对话,与青春对话,与恩师对话,与那个充满希望的年代对话。让我们再次漫步在丽娃河畔,坐在数学楼前的石阶上,重温那段用汗水和梦想浇灌的求学时光。因为这里,永远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10.15</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