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概要及五原县历史沿革(三)

大龙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章 秦朝</b></h1><b> 一、秦朝历史概要<br> 1、秦朝:</b>建于公元前221年至前207年,享国15年,在名义上帝王传3代3帝、实则2代而亡。秦朝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华夏族为主体、多民族共融的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的大一统王朝,对后世的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及大一统国家的统治基础,故称“百代都行秦政法”。<br><b> 秦人的始祖是秦非子</b>,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封为附庸国。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从而建立秦国。秦国原本是西北边陲的一个诸侯小国,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秦穆公时称霸西戎,位列“春秋五霸”;到战国时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到战国中后期成为最强大的国家,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史称秦始皇,用十年的时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后,完成国家统一,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诸侯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前210年,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抗秦,刘邦、项羽起兵响应。前207年秦朝灭亡,末代秦王子婴。<br><b> 秦朝皇姓:赢;</b>秦国秦朝主要帝王:秦非子、秦穆公、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嬴政、秦二世胡亥等;人口数量2500万至3000万之间(前210年);历史贡献:统一中国、开疆拓土,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大一统、郡县制等。<br><b> 主要历史事件:</b>秦国崛起、商鞅变法、吞灭六国、统一全国、创皇帝制、废除分封制、施行郡县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焚书坑儒、变乱纷起、短促而亡。<br><b> 2、秦朝的疆域:</b>秦统一六国时,国土面积为214万平方公里,后北收河套、南征百越,国土面积迅速扩展到347万多平方公里(前210年),疆域四至:东到大海、辽东,西到陇西、四川,西南至云贵地区,北到阴山、长城一带,南到南海、越南北部及中部一带。秦朝疆域面积大大超过了前代,奠定了后来中国版图的发展基础。都城: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安市)。<br><b> 3、秦朝行政区划:</b>早在春秋时代秦国就有郡县的设置,到战国时商鞅变法(前 356年-前350年)时,扩大推行郡县制度,凡新取得土地,大者置郡,小者置县。秦灭六国统一后,秦始皇废除商周时代流传下来的分封制,首次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地方上推行单一的郡、县(道)二级行政区划制,开启了我国二千多年大一统王朝行政管理体制的先河。秦始皇初分天下为36郡,后在开拓疆土的基础上增置或分置增加到48郡,至秦末约有近50个郡。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为郡守;郡下内地设县、边地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大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小县设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和亭。<br><b> 二、今五原县历史沿革<br> 1、秦国在公元前236 年</b>夺取了赵国的云中郡,在此前后秦军也一并夺取控制了九原城,将整个河套地区(含今五原县地域)纳入了秦国的版图。公元前234年秦国复置云中郡,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管理。但在公元前221年前后,因秦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统一六国的战争和统一后的国家治理中,对河套地区的实际控制并不稳固,匈奴乘机南下占据了“河南地”即今河套地区。<br><b> 2、秦统一六国后,</b>为消除北方匈奴的威胁,秦始皇于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命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次年向北渡过黄河,夺取了匈奴控制的高阙、阳山、北假等地,将匈奴向北驱赶七百余里,使其退到阴山长城以北,甚至一度收缩到大漠以北,秦军完全占领牢固控制了整个河套地区。为加强对这一地区的统治,秦朝沿黄河一带修建了34座(有说是44座)县城,并以九原城为中心设置了九原郡,大大强化了对该地区的有效管理。<br><b> 九原郡,郡治设在九原城</b>(在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辖境范围含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后套平原全部(含五原县地域)、包头市辖区及固阳县、土默川平原西部、鄂尔多斯市北部杭锦旗、达拉特旗、准格尔旗一带。<br><b> 3、秦朝末年,</b>九原郡又被匈奴占领。<br> <b> 三、附录<br> (一)秦朝周边的几个部族<br> 1、匈奴:</b>是兴起于内蒙古阴山一带的游牧部族联盟,族源是商周时期的“鬼方”“猃狁”等部族融合发展而来。从战国到秦汉时期,匈奴始终是中原王朝最主要的威胁,秦汉时修筑万里长城主要就是为防御其侵扰。在秦朝时,匈奴被赶出河套地区;在汉朝时,匈奴曾被汉军击败“封狼居胥”。匈奴后分裂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中原王朝,与华夏民族融合。北匈奴被迫西迁,先后到达中亚及东南欧地区,曾先后击败东、西罗马帝国等强国,迫使其称臣纳贡,被西方人称为“上帝之鞭”。<br><b> 2、东胡:</b>是与匈奴并列为北方的两大部族,因居住在匈奴以东地区而得名,族源可追溯至商周时期的“山戎”,包含多个支系。东胡与秦互动较少。到汉朝时,东胡被匈奴击败,余部逃往东方,逐渐形成乌桓和鲜卑两个新的部族。<br> <b>3、月氏:</b>起源于河西走廊一带的古老部族,族源存在争议,以游牧为生。秦朝对月氏主要采取“羁縻”态度。秦朝灭亡后,月氏被匈奴击败,分为“大月氏”和“小月氏”。大月氏西迁至中亚阿姆河流域,建立了贵霜帝国;小月氏则向南迁徙,逐渐与当地羌人等部族融合。<br> <b> 4. 西羌诸部:</b>是西部最古老的部族,起源于青海、甘肃一带的青藏高原边缘,与华夏族同源,早期以游牧和农耕结合为生。因部落林立,从未形成统一联盟。他们与秦汉中原王朝的关系是既有冲突也有融合。<br><b> (二)秦朝时河套地区的几个地名<br> 1、高阙:</b>位于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南石兰计乡的石兰计山口,地处阴山的狼山中段,两旁各有一座高峻的山峰,形如阙门,故得名高阙。<br> <b>2、阳山:</b>一般认为是今内蒙古阴山山脉西段的狼山,山势险峻,是古代北方重要的地理屏障。<br> <b>3、北假:</b>大致范围在今内蒙古阴山山脉的狼山南麓至乌梁素海东部一带,这里土地肥沃,秦朝时曾在此设置田官,组织农牧业生产。<br> <b> 4、河南地:</b>是秦汉时期对河套地区黄河以南地域的统称,因位于黄河(当时北河是主河道)以南而得名,它是秦朝重要的边疆战略要地。大体范围:东至云中郡(今内蒙古托克托县)、西到高阙塞、北抵阴山南麓的黄河北河(今乌加河)、南达秦昭襄王长城旧址(今陕西靖边与内蒙古交界一带),包含今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及鄂尔多斯市大部分地区。<br><b> (三)秦始皇巩固“河南地”的战略举措</b><div><b> 秦始皇为巩固对“河南地”的统治</b>,曾经做了设边郡、筑长城、修直道、尸游九原四件大事。<br> <b>1、设边郡:</b>是指新设置九原郡管辖“河南地”。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将原云中郡西部地和北地郡北部地域,合并新设置为“九原郡”,同时推行移民屯边政策,从中原地区迁徙3万户人家至河南地,屯垦戍边,始有农业。<br> <b> 2、筑长城:</b>是指修筑河套长城。秦始皇令蒙恬一方面整合修缮原赵国、秦国在北方的旧长城;另一方面在原长城基础上沿阴山向北扩建,增建新的城墙、烽燧(烽火台)与障塞(边防堡垒),形成环绕河南地北部的“河套长城”,抵御阻止匈奴南下,保护边郡地区。<br> <b>3、修直道:</b>是指修建秦直大道。公元前 212-210 年,秦始皇命蒙恬修建起点为都城咸阳西北的云阳甘泉宫,直达九原郡的秦直道,全长约 700 公里,可并行数辆马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级高速公路”。目的是加强军事防御、促进经济发展、强化中央控制。秦直道有四段遗址现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r> <b> 4、尸游九原:</b>是指秦始皇巡游途中病逝一事。为威慑北方匈奴、巡查边疆统治,秦始皇于公元前210年开启最后一次巡游,不幸在中途“沙丘”病逝。为避免引发动乱,丞相李斯等人秘不发丧,继续按原计划抵达九原,再沿直道返回咸阳后,才公布秦始皇病逝的消息。秦始皇“尸游九原”客观上是秦朝对边疆“权力象征”的最后强化。<br> <b>这四件事共同构成了秦朝对河南地</b>施行“行政管辖-军事控制-交通联系-威胁象征”的完整统治管理体系,对中国北方疆域的形成与民族融合产生了深远影响。<br><b> (四)三则争议<br> 1、秦国于公元前236年</b>夺取了赵国的云中城,至公元前214年秦朝大将蒙恬率领30万大军击败匈奴并驱逐出河南地。那么在这23年的时间段内,“河南地”是完全由匈奴控制、还是由秦国控制?还是由秦国和匈奴呈现拉锯战、间或控制呢?<br> <b>2、郡县之议:</b>“郡”和“县”是中国古代从战国开始至唐末实行的两级有隶属关系的行政区划名称。一般情况下,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秦代起郡比县大。县的出现比郡要早一些。<br> <b>由于唯一记载秦朝正史的《史记》没有地理志书</b>,《史记·秦始皇本纪》仅提到秦于公元前221年初并天下设立36郡,但没有列举36郡的具体名目。《汉书·地理志》列举了秦置36郡,此外还有42郡、48郡、54郡之类说法。致使后代对秦36郡的具体所指、郡治、范围等都成为历代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研究的课题。而县的数目和名称,更是争议颇多,难以考证。<br> <b>3、九原郡辖县之议:</b>秦朝在收复“河南地”后修筑的34座或44座县城的名称、治所、管辖范围、隶属何郡等要素,因缺乏古籍的详细记载,而成为后人研究探讨的课题。<br> <b>《九原郡》词条中说,</b>九原郡“治九原(今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领九原、临河(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2县”。这个领2县的说法,与前述秦朝沿黄河修建了34座(或44座)县城的说法,显然存在极大之矛盾。试问:秦朝修筑的其他32座或42座县城又在何处?由哪个郡管辖呢?<br><br> <b>四、图片展示:</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始皇嬴政像</b></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下图1是秦始皇画像;下图2是秦始皇雕刻像;下图3是秦朝世系图,但此图中的计年可能有误,应为前221-前207年;下图4是秦朝“书同文”小篆-峄山刻石 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丞相李斯书)</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朝统一全国地图</b></div><div>(下图1是秦灭六国示意图;下图2是秦灭六国前形势图-公元前236年;下图3是秦朝统一天下时的疆域图-公元前221年)</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朝时期形势图</b></div><div>(下图1是秦朝时期形势图-前210年;下图2是秦朝在现今祖国的位置;下图3是秦朝在同时期亚洲的位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朝北击匈奴前后示意图</b></div><div>(下图1是秦朝北击匈奴示意图;下图2是秦朝统一天下时的疆域图-前221年;下图3是秦朝全图-前210年;下图4是秦朝全图上的河套地区;其中:左上角红色大圆圈是河套地区的位置,里面的红色小圆圈是现今五原县的位置,里面的红色小横岗是九原郡治所九原县的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北击匈奴前,河套地区被匈奴侵占;北击匈奴后,河套地区才被收复)</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朝行政制度示意图</b></div><div>(下图1是秦朝三公九卿制示意图;下图2是秦朝郡县制示意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朝行政区划示意图</b></div><div>(下图1是秦朝行政区划-36郡图;下图2是秦朝行政区-48郡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朝关中诸郡行政地图</b></div><div>(下图1是秦朝关中诸郡行政图;图2是秦朝西北边疆行政图。九原郡外与匈奴接壤,内与北地郡、上郡、云中郡接壤,秦直大道从首都咸阳直达北部边疆九原郡和云中郡)</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朝行政区划</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关中地区郡级名册</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秦朝九原郡及河套地区地图</b></div><div>(下图1是九原郡地图,其中:图中左侧红色小圆圈是九原郡临河城的位置;中间小圆圈是现今五原县位置;右侧小圆圈是九原郡治九原县位置-在今包头市九原区。下图2是秦末汉初河套附近边界示意图)<br></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章 汉朝</b></h1><b> 一、汉朝历史概要<br> 1、汉朝:</b>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享国405年,分为西汉、东汉两个时期。其中:西汉(前202年至公元8年,历210年)传位13帝;东汉(公元25年-220年,历195年)传位14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大一统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及首屈一指的强大帝国。<br><b> 在秦末农民起义中,</b>刘邦在沛县起兵响应称为沛公,在参与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随后在楚汉之争中战胜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在山东定陶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谥号高皇帝。西汉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废汉太子刘婴,建立新莽,西汉灭亡。王莽建立的新朝有15年、另加更始帝玄汉2年。新莽末期爆发绿林赤眉起义,汉朝宗室刘秀于公元25年重建汉朝,史称东汉,刘秀谥号光武皇帝。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群雄割据,汉室衰微,公元220年曹丕篡汉建魏,东汉灭亡,末代汉献帝为刘协。<br> <b>汉朝皇姓:刘;</b>汉朝主要帝王:汉高帝刘邦、汉武帝刘彻、汉光武帝刘秀等;人口数量:西汉时约6300万;东汉时约6500万人;主要民族:汉族;政治体制:君主制;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历史贡献:大面积开疆拓土;为华夏文明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巨大贡献,自汉开始华夏族被称为汉族,语言称为汉语,文字称为汉字;中华文明的思想和文化更加丰富统一;经济和科技领域颇有成就;对外关系和交通上开辟中外闻名的古丝绸之路等。<br> <b>主要历史事件:</b>秦末农民起义、楚汉之争、刘邦称帝、汉承秦制、布衣将相、休养生息、无为而治、吕后称制、诸吕之乱、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酎金夺爵、盐铁官营、汉匈百年战争、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霍光辅政、盐铁论、昭宣中兴、王莽篡汉、新朝和玄汉、绿林赤眉起义、东汉统一战争、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班超经营西域、永元之隆、燕然勒功、班超再通西域、班超败月氏帝国之战、戚宦之争、党锢之祸、十常侍、黄巾起义、群雄逐鹿、曹丕篡汉。<br> <b> 2、汉朝的疆域:</b>西汉武帝时期疆域面积达到极盛,东抵日本海、黄海、朝鲜半岛中北部,北逾阴山,南达今越南中部与南海、海南岛,西逾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的中亚地区)、西南至云南的高黎贡山和哀牢山,国土面积约609万平方公里,在10个大一统王朝中排第5名。东汉时和帝永元年间疆域达到极盛,除西域部分地域外、国土四至大致恢复到西汉时的位置,疆域面积约492万(一说为约580万)平方公里,在10个大一统王朝中排第6名。西汉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东汉都城:雒阳(今河南洛阳)。<br> <b>3、汉朝行政区划:</b>汉袭秦制,但因西汉初分封有诸侯国,在边疆或少数民族地区设道不设县,故西汉时形成郡(国)、县(道)的二级区划体系。州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在西汉时萌芽,到东汉末年时正式成型。西汉元封五年即前106年,汉武帝开始在郡之上设十三行部(行部名称与十三州地理名称大体相同),每部派一刺史,每个行部(亦称刺史部)管辖若干郡(国),主要行使行政监察职能。【西汉末期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时,全国有103郡,241侯国,1314县,32道】。到东汉末年中平五年即188年,汉灵帝选重臣出任州刺史,称州牧,掌管一州军民事务,这时的州就从地理名称的监察区变为行政区。至此,汉朝地方行政区划就由郡(国)、县(道)两级制变为州、郡(国)、县(道)三级制。【东汉中平五年即188年时为十三州,到兴平元年即194年时,又增加到十四州。】<br> <b>汉朝时地方官制,</b>西汉时行部(刺史部)的监察长官称刺史,到东汉时刺史部演变为州、其行政长官称州牧(亦称刺史)。郡的行政长官为郡守,后改称太守;诸侯国的“君主”称为“王”、最高行政长官称“相”。郡(国)之下设县(道),万户以上的大县(道)长官称县(道)令,万户以下小县(道)长官称县(道)长。<br> <b>西汉成帝元延、绥和之际</b>即前8年前后,河套地区隶属的朔方刺史部辖5郡104县。<br> <b>东汉后期十三州时</b>,河套地区隶属的并州刺史部辖9郡,98县。<br><b> 二、今五原县历史沿革<br> 1、秦末汉初</b>(公元前207年-前126年),中原战乱不休,致使河套地区为匈奴所占据。匈奴与汉朝分界线大体以今宁夏固原、陕西榆林、山西左云至大同一线。<br> <b>2、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b>,汉军收复河套地区后,将秦代九原郡一分为二,东半部改名为五原郡(辖境在今包头市区、固阳县、乌拉特前旗、达拉特旗以及准格尔旗北部),郡治九原县(今包头市九原区);西半部改称为朔方郡(辖境在今巴彦淖尔市后套平原中西部含现今五原县地区、鄂尔多斯市北部一带),郡治先在朔方县(今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杭锦旗东北),后迁三封县(今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五原郡和朔方郡都隶属于朔方刺史部。今五原县地域隶属朔方郡管辖。<br> <b>3、王莽新朝统治时期</b>(公元9-23年),朔方郡改名为“沟搜郡”,朔方县改名为“武符县”,广牧县(东部都尉治所)改名为“盐官县”。五原郡改名为“获降郡”,九原县改名为“成平县”,五原县改名为“填河亭县”。<br> <b>4、王莽新朝覆灭后,</b>在公元25年至40年间,卢芳(安定郡三水县人)在匈奴的支持下称汉帝,在九原建都,占据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和匈奴一起侵扰、掠夺北方边境地区。<br> <b>5、东汉建武十六年末即公元41年初</b>,汉光武帝收复五原、朔方诸郡,基本恢复西汉建制,五原郡、朔方郡等改属并州。其时,今五原县地域仍然隶属朔方郡管辖。<br> <b>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即公元48年</b>,匈奴内部为争王位发生动乱相互残杀再次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依附东汉称臣,被汉光武帝安置在河套地区,建庭五原塞(今内蒙古包头市)。次年,迁庭于美稷县(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西北),即“南庭”。<br> <b> 东汉永和五年即公元140年,</b>南匈奴叛乱占领朔方郡(含今五原县地域)、围美稷,杀朔方、代郡长吏。朔方郡治迁移到五原郡。此后,南匈奴时附时叛。<br> <b>东汉中平四年即187年</b>,南匈奴再度反叛侵边,并州大乱,定襄、云中、五原、朔方、上郡一并流徙分散。直至公元202年,南匈奴首领再度归附东汉(曹操)。<br> <b>东汉末年天下大乱</b>,随着匈奴、鲜卑等的不断南进,汉王朝无力顾及北方边远地区,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即215年,曹操为了北方的稳定,放弃了五原、朔方等沿边诸郡,一方面将百姓迁到山西一带,置新兴郡以统辖。另一方面先后将归附的南匈奴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完全编入曹魏政权,分别安置在陕西、山西、河北一带。从此以后,河套地区又成为匈奴牧地。 <b> 三、附录:<br> (一)汉武帝置朔方郡与五原郡<br> 汉元朔二年即前127年</b>,汉武帝派遣卫青、李息率兵出击匈奴,成功收复了秦朝时的“河南地”即今河套地区,将秦代九原郡一分为二,东半部改名为五原郡,西半部改称为朔方郡。第二年又派校尉苏建率领十万人修筑阴山南麓的长城,并筑朔方郡治及下属县城。<br><b> 朔方郡,因位于汉朝国都长安城</b>(今西安市)的正北方,取《诗经》中“城彼朔方”之句,命名为朔方郡,是汉朝在北方的重要战略屏障。朔方郡下辖:朔方、广牧、临河、渠搜、呼遒(呼道)、修都、沃野、临戎、三封、窳(yǔ)浑等10县。<br> <b>西汉(前9-8年成帝元延、绥和之际)时</b>,五原郡下辖:九原、五原(县治在今乌拉特前旗境内东部)、固陵、临沃、文国、河阴、蒱泽、南舆、武都、宜梁、曼柏、成宜、稒阳、莫䵣、西安阳、河目等16县。<br><b> (二)王莽篡汉建立新朝<br>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b>,字巨君,新朝唯一的皇帝,西汉孝元帝皇后王政君之侄。<br> <b> 公元前1年,</b>王莽官居大司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九岁的刘衎为汉平帝,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汉平帝做皇后,渐渐在朝中大权独揽。公元6年,汉平帝暴卒死亡,王莽选立两岁的宗室刘婴为帝,号孺子婴,自己以摄政名义称“摄皇帝”。<br> <b>公元9年,王莽自立为帝</b>,国号为“新”,西汉灭亡。<br> <b>王莽统治时期,</b>社会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引起贵族和平民的不满。公元17年,爆发赤眉军、绿林军的大规模起义。公元23年,绿林军在昆阳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莽军,继而攻破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br><b> (三)卢芳称帝占据五郡<br> 卢芳,字君期,</b>安定郡三水县(今宁夏同心)人。王莽时期,他假称自己是汉武帝的曾孙来迷惑舆论。<br> <b>东汉建武元年即公元25年</b>,卢芳被地方豪杰拥立为上将军、西平王,当年投靠匈奴,在匈奴的支持下被立为“汉帝”。<br> <b>建武五年即29年,</b>卢芳在匈奴和地方军阀的支持下率兵进入边塞,在五原郡九原县建都,攻占五原、朔方、云中、定襄、雁门五郡,并设置郡守、县令,和匈奴军队一起侵扰、掠夺边境地区。<br> <b>建武七年即31年冬</b>,卢芳因事诛杀五原太守李兴兄弟,使朔方郡太守田飒、云中郡太守桥扈深受恐惧,二人各自献郡投降东汉,光武帝刘秀命他们照旧留任原官职。<br> <b>建武十三年即37年,</b>卢芳丢弃辎重仅与十余名骑兵逃入匈奴地区,其部将随昱率众归顺投降东汉。<br> <b>建武十六年即40年</b>,卢芳遣使投降东汉,光武帝立卢芳为代王。不久,卢芳背叛东汉,匈奴派兵接卢芳及其妻儿入匈奴。卢芳在匈奴居住十余年后病死。<br><b> (四)光武帝收复朔方五原诸郡<br> 东汉建武十六年末即公元41年初</b>,光武帝收复五原、朔方诸郡,恢复西汉建制,五原郡、朔方郡等改属并州。<br> <b>汉顺帝永和元年即136年</b>,朔方郡下辖:临戎、沃野、广牧、朔方、大城、三封等6县,原辖的临河、渠搜、呼遒、修都、窳浑等5县已省并;辖境比西汉时略有扩大,将西汉时西河郡管辖的大城县划归朔方郡管辖;郡治先在临戎县(今内蒙古磴口县境内),公元140年迁到五原郡。<br> <b>汉时的朔方郡,</b>从前127年至公元140年,实际存续约267年。<br><b> 东汉顺帝永和初年即136年时</b>,五原郡下辖:九原、五原、临沃、文国、河阴、武都、宜梁、曼柏、成宜、西安阳等10县,原管辖的固陵、蒱泽、南舆、稒阳、莫䵣、河目等6县已省并;郡治仍设九原县;辖境与西汉相同。<br> <b>东汉末年即公元215年</b>,曹操放弃了五原、朔方等沿边诸郡,将百姓侨迁到山西等地,置新兴郡统辖。<br> <b>汉时的“古郡五原”</b>,从前127年至215年,前后存续时间约342年。<div><b> (五)“西土城遗址”简介<br> “西土城遗址”,</b>位于内蒙古五原县巴彦套海镇锦旗村,北邻沿黄公路、南临黄河北岸至北处,紧挨锦旗敖包(清朝年间蒙古贵族巴尔斯博罗特封为鄂尔多斯万户之王时所建)。<br> <b>据史料记载,</b>“西土城遗址”是始建于秦汉时期的一座古城遗址,汉朝时该城为朔方郡广牧县及中部都尉(区域性军事机构)治所;南北朝时,这里是河套地区盐、碱、甘草的中转地,故有甘草城的称谓;隋朝时,这里是五原郡治、九原县城所在地;唐朝时,这里是丰州治所、九原郡治、九原县城所在地。直到清朝光绪初年时,该城仍“城犹四面,高犹二丈,周阔八里,东西二门,蒙民犹处其间”,说明仍然存在和使用。由于黄河的冲淘和人为破坏,现成为遗址。<br> <b>在“西土城遗址”东侧5.9公里处还有一处“东土城遗址”</b>,其历史背景、功能性质与“西土城遗址”相同。编者推测,有可能是秦汉隋唐时期同一古城在两个不同位置的建筑遗址,有待考古工作者的验证。新中国成立后,东土城遗址处曾经是五原县劳教所驻地,现在旧址上建成有“五原县东土城文化纪念馆”,这也是我国首家劳教历史博物馆。<br> <b>“西土城遗址”和“锦旗敖包”现都是五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b>对研究古代西北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br><b> (六)二则争议<br> 1、今五原县地区隶属何郡管辖?<br> 关于现今五原县地区在汉朝时隶属哪个郡管辖</b>,网上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隶属朔方郡管辖。如:五原县人民政府网和快懂百科网关于五原县历史沿革介绍。二是隶属五原郡管辖。如:内蒙古区情网、百度百科网、博雅地名网在介绍今五原县历史沿革时曾写道:“西汉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将九原郡更名五原郡,治所在九原(今包头市西),辖有今五原县地区。”<br> <b>经编者查阅相关资料和汉朝历史地图</b>,可以非常清楚的确认:现今五原县地区在汉朝时划归朔方郡管辖,不归五原郡管辖。现今五原县地区与汉代时的“古郡五原”和“五原县”,是一西一东相距约180公里左右、在地域上没有任何重叠联系。因此,前述“西汉-将九原郡更名五原郡,治所在九原,辖有今五原县地区”的说法是一个误笔。<br><b> 2、今五原县地区属于何县管辖?<br> 关于现今五原县地区在汉朝时隶属哪个县管辖</b>,网上一般也有两种说法:一是隶属朔方郡临河县之东部地。如:五原县人民政府网和快懂百科网关于五原县历史沿革介绍。二是西汉时隶属朔方郡广牧县;东汉时属朔方郡沃野县辖地。如:内蒙古区情网、百度百科网、博雅地名网关于五原县历史沿革介绍。<br> <b>关于今五原县地区在汉朝时</b>究竟属于哪个县管辖的分歧,没有隶属哪一个郡管辖的分歧那样容易辨别。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没有看到历史文献中文字资料详细介绍。二是,在历史地图上看不到县与县的边界线,只能看到古代县治的位置。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各抒己见及争议的广泛空间。<br> <b>编者经反复核实比对、</b>综合分析汉朝时各县治所的位置、古代和现今各县特别是广牧县和五原县地域以及河流山川地理环境、以及考古学管理学等多种因素后,笔者认为:<b><font color="#ed2308">现今五原县大部分地域在汉朝时应该隶属朔方郡广牧县(中部都尉驻所,治所在今五原县巴彦套海镇锦旗村西土城遗址处)管辖;其中西部少部分地域,西汉时可能归属朔方郡临河县(县治在今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新华镇)管辖;东汉时可能归属朔方郡沃野县(县治在今巴市磴口县境内)管辖。</font></b>主要理由(暂略)。</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朝皇帝画像</b></div><div>(下图1是汉高祖刘邦画像;下图2、3是汉武帝刘彻画像;下图4是汉光武帝刘秀画像)</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朝皇帝世系图</b></div><div>(下图1是西汉皇帝世系图;下图2是新朝皇帝世系图;下图3是东汉皇帝世系图。注:东汉末帝应为汉献帝刘协,下图中误为刘婴)</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朝帝王世系图</b></h3>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汉时期地图</b></div><div>(下图1是西汉时期全图;下图2是西汉时期的亚洲形势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汉时期地图</b></div><div>(下图1是东汉时期全图;下图2是东汉十三州示意图;下图3是东汉时期的亚洲形势图;下图4是东汉末期军阀割据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朝时的国际形势图</b></div><div>(下图1是西汉武帝时期欧亚大陆形势图;下图2是汉朝时国际形势图;下图3是东汉、罗马帝国时期的欧亚大陆形势图-2世纪时)</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朝行政区划</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朔方·并州刺史部名册</b></div><div>(下图1是西汉行政区划-朔方刺史部名册;下图2是东汉行政区划-并州刺史部名册)</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朝行政区划</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朔方·并州刺史部地图</b></div><div>(下图1是西汉行政区划-朔方·并州刺史部地图,其中:左上部红色小圆圈是今五原县位置,中间红色小圆圈是朔方郡治朔方县位置,右侧红色小圆圈是五原郡治九原县位置。下图2是东汉并州各郡示意图。下图3是东汉行政区划-并州地图,其中:左侧红色小圆圈是朔方郡治临戎县及沃野县位置,中间红色小圆圈是今五原县和汉朝时广牧县位置,右侧红色小圆圈是五原郡治九原县及其核心区位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朝行政区划</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朔方郡和五原郡</b></div><div>(下图1是西汉时朔方郡和五原郡地图,其中:左上部红色小圆圈是今五原县位置,中间红色小圆圈是朔方郡治朔方县位置,右侧红色小圆圈是五原郡治九原县位置。下图2是东汉时朔方郡和五原郡地图,其中:左侧红色小圆圈是朔方郡治临戎县及沃野县位置,中间红色小圆圈是今五原县和汉朝时广牧县位置,右侧红色小圆圈是五原郡治九原县及其核心区位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汉朝朔方郡地图</b></div><div>(下图1是西汉朔方郡地图,其中:右上侧红色小圆圈是现今五原县位置,其他8个横杠和1个小圆圈处是朔方郡下属10县的位置,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是:临河县、窳浑县及西部都尉、三封县、沃野县、临戎县、中部都尉及广牧县、朔方郡治朔方县、渠搜县及东部都尉、呼遒县、修都县。下图2是东汉朔方郡地图,其中:右上侧红色小圆圈是现今五原县位置,其他8个横杠处是朔方郡内2处要塞和6个县的位置,从上到下从左至右依次是:高阙塞、鸡鹿塞、三封县、沃野县、朔方郡治临戎县、广牧县、朔方县、大城县。下图3是西汉时期的“河南地”地图,其中:红色小圆圈是广牧县及中部都尉治所位置、在今五原县境内,横杠处是朔方郡治朔方县位置)</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五原县“西土城遗址”</b></div><div>(下图1、3是五原县“西土城遗址”处,图中的杨盖补隆是遗址处附近一个旧地名;图2是西土城遗址处标志碑)</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土城遗址标志碑及简介</b></div><div>(下图1是“西土城遗址”处矗立的标志碑。图2是标志碑另一面的“西土城遗址简介”)</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土城遗址”地址</b></div><div>(下图是在百度地图上搜索而得的两个截图经左右拼接而成,从截图对比可以看出:西土城遗址的具体地址在今五原县西南巴彦套海镇锦旗村东侧的黄河至北处)<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土城遗址”介绍截图</b></div><div>(下图是编者搜索百度网上对西土城遗址的一则介绍截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东土城遗址”介绍截图</b></div><div>(下图是编者搜索豆包软件对“东土城遗址”介绍的截图)</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土城遗址”处的景观</b></div><div>(这是一组西土城遗址处附近的景观。下图1是锦旗敖包,又名乌兰巴拉格斯敖包,红色乡镇之意。下图2是黄河至北处标志碑。图3是黄河岸边夕阳景观。图4是黄河岸边的河滩地景观。“西土城遗址”就位于河滩地上,此处的地理环境很不利于遗址的保护,时刻面临着黄河洪水来临时的冲刷与浸泡)</div> <b>本集美篇现在为未完成作品。<br>热烈欢迎您继续观看本人的其他美篇作品!!<br>下列-个美篇链接,请您用手指点击后,可以继续观看:<br><br><br>衷心感谢您观看本人的美篇作品!!<br>祝福您及家人幸福美满健康长寿!!<br><br></b><h1><b>文字及编辑:大龙<br></b><b>图片:来源于网上</b></h1><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