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固定化思维”正悄然塑造着部分年轻人的认知与行为模式。这种思维将人生价值与“好大学”深度绑定,默认“考上好大学=拥有好人生”的线性逻辑,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成长困境,值得深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种思维最直接的外化,是“眼高手低”的心态。他们习惯将学历标签等同于能力坐标,认为名校光环足以覆盖一切,既不屑于从基础岗位积累经验,又对职业发展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当现实与想象产生落差——比如理想工作遥不可及、初入职场需从琐碎事务做起时,便容易陷入焦虑与抵触,却鲜少反思“学历之外,自己还能提供什么价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更深层的影响,体现在自我管理能力的匮乏上。固定化思维催生了“终点式”认知:高考是终点,考上好大学是终点,仿佛跨越这些节点后,人生便该自动驶入坦途。于是,不少人在大学阶段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缺乏时间规划、目标管理的意识,既难以专注深耕专业,也不愿主动探索多元可能。这种“躺平式”状态延续到社会,便表现为工作中拖延推诿、生活中浑浑噩噩,始终难以建立稳定的自我驱动机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与之相伴的,是抗压能力的薄弱与逃避型人格的滋生。在“好大学=顺境”的预设下,他们鲜少被引导学习如何面对挫折。当考研失利、求职碰壁、职场受挫等“非预期事件”发生时,第一反应往往是退缩——拒绝接受现实,逃避解决问题,最终选择回归家庭的庇护,形成“新型啃老”:并非主动索取物质,而是以“待业备考”“调整状态”为由,将人生责任转移给父母,在舒适区里消耗青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更隐蔽的伤害,在于对生涯规划意识的消解。固定化思维将人生路径简化为“升学—就业”的单行道,却忽视了世界的复杂性与变化性。当行业迭代加速、职业形态不断更新时,他们既缺乏对自身兴趣与能力的认知,也没有预判趋势、调整方向的意识。比如面对传统行业收缩、新兴领域崛起,有人仍执着于“名校生就该进体制”“专业对口才叫体面”,在变化面前手足无措,最终被时代浪潮裹挟着迷失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自我效能感的缺失,是这一系列问题的心理根源。长期被“学历至上”的评价体系裹挟,他们习惯用外界标签定义自己,却很少关注“我能做什么”“我想成为什么”。当学历光环无法直接兑换成功时,便容易陷入“我不行”的自我否定:不敢尝试有挑战的工作,不愿突破舒适区学习新技能,甚至在人际关系中也显得被动怯懦,逐渐丧失对人生的掌控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终身学习意识的淡薄,则让这种困境雪上加霜。固定化思维默认“大学毕业即学习终点”,却忘了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持续迭代能力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有人毕业后便搁置书本,拒绝了解新行业动态,甚至对基础技能的更新(如办公软件升级、新媒体工具使用)都抱有抵触,最终在“吃老本”的状态中被职场淘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追根溯源,这些问题的滋生,往往与家庭引导的缺位密切相关。部分家长同样持有“唯学历论”,过度强调“考高分、上好大学”的目标,却忽视对孩子独立人格、抗压能力、规划意识的培养。他们替孩子包办琐事,回避对“失败”的讨论,甚至用“只要考上好大学,爸妈就放心了”的承诺,强化了“终点式”认知。当孩子步入社会,缺乏家庭赋予的“抗风险工具箱”,自然容易在风浪中飘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打破这种困局,需要从思维根源入手:既要剥离“学历=人生全部”的执念,明白好大学只是人生的一个起点而非终点;也要在成长过程中主动培养自我管理、抗压能力与规划意识,学会在变化中寻找方向,在挑战中积累底气。家庭与社会更应共同发力,少一些对“名校光环”的追捧,多一些对“完整人格”的关注——毕竟,真正的好人生,从来不是靠一张文凭定义的,而是由持续成长的能力、直面困境的勇气、掌控自我的智慧共同书写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