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海王寺 饱览中心渔港 202510月12日

钓鱼使者

<p class="ql-block">清晨的海王寺笼罩在一层薄雾中,橙瓦红墙在微光里若隐若现,屋檐高翘,像一本静静翻开的古书。门前香炉青烟袅袅,一缕缕升腾,缠绕着晨风,仿佛把心愿也带上了天。我站在台阶前,仰头看见那面五星红旗在微风中轻轻舒展,庄重却不失温度,像是古老信仰与当下生活的一次温柔对话。</p> <p class="ql-block">穿过寺庙侧廊,远处海天之间立着一尊巨大的金色雕像,三尊身影并肩而立,姿态肃穆,仿佛守护着这片海域的安宁。风从海面吹来,带着咸涩的气息,拂过雕像的衣褶,也拂过我的心。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信仰的象征,更像是人与海之间某种无声的约定——敬畏、依赖、共生。</p> <p class="ql-block">佛像立于莲台之上,面朝大海,眉目低垂,慈悲如水。阳光从云隙间洒落,恰好映在佛冠之上,金光微闪,宛如天启。我驻足良久,看那衣袂仿佛在风中轻动,竟分不清是雕刻的精妙,还是心境的投射。这里没有喧嚣的诵经声,只有海浪轻轻拍岸,像是一句句低语,回应着千年的静默。</p> <p class="ql-block">射阳黄沙港“海王庙”全称为“射阳黄沙港海王禅寺”,坐落于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黄沙港镇,依傍黄海之滨,是当地颇具历史渊源的海洋文化标志性庙宇,承载着渔民对海洋的敬畏与祈福平安的民俗传统。</p><p class="ql-block"> 基本概况</p><p class="ql-block"> 海王禅寺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米,整体建筑群沿中轴线布局,由山门、天王殿、海王殿、观音殿、藏经楼及附属厢房构成,风格融合了江南传统庙宇的精巧与沿海民俗的粗犷,飞檐翘角间点缀着鱼、虾、海浪等海洋元素雕刻,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p><p class="ql-block"> 项目建设总投入约500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寺庙主体建筑修缮、神像塑造、配套设施完善及周边景观打造。修缮过程中,既保留了原有庙宇的历史肌理,又采用现代建筑技术加固维护,确保古建筑安全与文化风貌的延续。</p><p class="ql-block"> 建庙属性</p><p class="ql-block"> 海王禅寺属于民间信仰活动场所,其设立与黄沙港作为渔港的历史紧密相关。古时渔民出海作业风险极高,为祈求风平浪静、渔获丰饶,当地渔民自发筹资修建庙宇,供奉“海王”(传说中掌管海洋、护佑渔民的海神),逐渐成为集祈福、祭祀、民俗活动于一体的精神寄托之地。如今,经依法登记,寺庙在规范管理下开展民间信仰活动,既满足信众的精神需求,又成为传承海洋民俗文化的载体。</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意义</p><p class="ql-block"> 1. 海洋民俗的缩影:寺庙内留存着大量与渔业相关的民俗器物,如古老的渔船模型、渔民祭祀用品等,每年渔汛前的“祭海大典”“海王诞辰”等活动,保留了献祭品、唱渔歌、行祈福礼等传统仪轨,是黄海渔民海洋信仰与生活智慧的生动体现。</p><p class="ql-block">2. 精神文化的纽带:对当地渔民而言,海王禅寺不仅是祈福之地,更承载着“敬畏自然、感恩海洋、团结互助”的价值观,这种文化认同凝聚着渔村社群的情感,成为维系地方文化根脉的重要纽带。</p><p class="ql-block">3. 文旅融合的桥梁:依托独特的海洋文化内涵,寺庙周边发展起海洋文化展馆、渔家风情街等配套设施,将宗教文化、民俗体验与旅游观光相结合,让更多人了解黄沙港的渔港历史与海洋文明,推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态传承。</p><p class="ql-block"> 海王禅寺的存在,既是射阳沿海渔民与海洋共生关系的见证,也是地方民俗文化传承的重要支点,在守护历史记忆的同时,为当代社会传递着尊重自然、传承文脉的深层意义。</p> <p class="ql-block">海王寺依海而建,红墙橙瓦与碧海灰天形成奇妙的和谐。五星红旗在海风中猎猎作响,香炉前几缕香火未熄,余烟袅袅。我绕过正殿,沿着石阶缓步而下,脚下是坚实的青石,耳边是潮声与风声的合奏。这座庙宇不张扬,却自有力量,像一位沉默的老者,守望着渔港的晨昏。</p> <p class="ql-block">寺内一块牌匾静静悬于廊下,“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九个大字沉稳有力,黑字金边,在灰白的天色下格外醒目。我站在匾前,没念经,也没合十,只是静静看了许久。那字迹仿佛有重量,压住了浮躁,也引出了心底某种久违的安宁。或许信仰不必喧哗,有时一眼,便已足够。</p> <p class="ql-block">黄沙港的午餐</p> <p class="ql-block">射阳黄沙港“国家级中心渔港”</p> <p class="ql-block">从海王寺出来,沿着堤岸往东走,便是黄沙港渔港。几艘渔船停泊在水面,船身随着波浪轻轻摇晃,远处风力发电机缓缓转动,像时间的指针。现代化的厂房与塔吊静静矗立,与海天融为一体。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却有工业与自然交织的独特节奏,像一首低沉的海之诗。</p> <p class="ql-block">站在渔港观景台上,眼前是一片开阔的水域,灰蒙蒙的天空下,水天相接,无边无际。远处的建筑轮廓模糊,风力发电机如巨人般伫立,缓慢而坚定地旋转。海风扑面,带着凉意,也带着希望——这是渔民归航的方向,也是城市生长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射阳黄沙港中心渔港是江苏省沿海重要的国家级中心渔港,地处黄海之滨,依托黄沙港镇悠久的渔业历史,是集渔业生产、渔货集散、加工冷藏、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渔港,也是长三角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海洋渔业枢纽。</p><p class="ql-block"> 建设规模与现代化程度</p><p class="ql-block"> 渔港总规划面积达3.2平方公里,核心港区水域面积1.8平方公里,陆域面积1.4平方公里,拥有千吨级码头12座、500吨级码头20座,码头总长度超3000米。经过多年升级改造,渔港实现了全方位现代化升级:</p><p class="ql-block"> - 智能管理系统:配备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视频监控系统及渔船动态追踪平台,可实时监控进出港船舶、渔货交易及渔港安全状况;</p><p class="ql-block">- 配套设施完善:建成万吨级冷藏库3座(总冷藏能力达5万吨)、渔货交易市场2万平方米(年交易量超15万吨),并设有船舶维修厂、物资补给站、渔民服务中心等,实现“补给、维修、交易、结算”一站式服务;</p><p class="ql-block">- 生态环保改造:建设污水处理站、油污回收装置及渔港绿化工程,严格落实“零排放”标准,兼顾渔业生产与生态保护。</p><p class="ql-block"> 容纳能力与作业规模</p><p class="ql-block"> 渔港设计年吞吐量达80万吨,可同时容纳600余艘不同吨位的渔船驻港作业,其中100-300吨级渔船300余艘、300吨级以上远洋渔船50余艘。每年渔汛期间,来自江苏、山东、浙江等地的渔船在此聚集,形成“千船归港、万鱼上岸”的繁忙景象,是苏北地区渔船集中停靠、渔货集散的核心枢纽。</p><p class="ql-block"> 资金投入</p><p class="ql-block"> 作为国家级渔港建设示范项目,黄沙港中心渔港累计投入资金超12亿元,其中中央及省级财政专项资金6.8亿元,地方配套及社会资本投入5.2亿元,主要用于码头扩建、航道疏浚、智能化设备安装及配套服务区建设,逐步打造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高效、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渔港体系。</p><p class="ql-block"> 对渔民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1. 生产保障的“安全港”:渔港配备专业的防波堤、避风锚地及应急救援船队,可抵御10级以上台风,为渔民提供安全的避风场所,极大降低了海上作业风险;</p><p class="ql-block">2. 生计改善的“致富港”:现代化的渔货交易市场与冷藏加工设施,缩短了渔获从“码头到餐桌”的距离,减少损耗的同时提升了渔产品附加值,带动周边3000余户渔民年均增收超2万元;</p><p class="ql-block">3. 生活服务的“暖心港”:渔民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培训、医疗救助、法律咨询等服务,配套建设的渔民社区、学校、文化活动中心,让渔民在“靠港”的同时,享受到与城市同质的生活便利,实现了“生产有保障、生活有品质”;</p><p class="ql-block">4. 文化传承的“精神港”:渔港内保留了渔家号子、祭海仪式等民俗文化展示区,成为渔民凝聚乡愁、传承海洋文化的载体,让“以海为家、向海而生”的精神在新时代延续。</p><p class="ql-block"> 黄沙港中心渔港不仅是渔业生产的“硬核支撑”,更是渔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港湾”,它见证着射阳渔业从“粗放捕捞”到“精致发展”的转型,也成为黄海之滨渔业现代化与渔民美好生活的生动缩影。</p> <p class="ql-block">岸边一排渔船整齐停靠,船头船尾挂满了红黄相间的旗帜,在风中猎猎飘扬,像节日的彩带,又像出征的号角。水面平静如镜,倒映着旗帜与天空,仿佛整个渔港都在燃烧着无声的喜悦。我走近一艘船,船身写着“平安号”,字迹已有些斑驳,却依旧清晰。这不只是名字,更是一代代渔民心底最朴素的祈愿。</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同样的船只静静停泊,旗帜依旧鲜艳,但气氛却悄然变化。阴沉的天空压得低,海风也静了,旗帜只是轻轻摆动。水面如墨,映不出光,却映出了渔港的另一面——不是庆典的喧腾,而是出海前的沉静,是等待风起的忍耐。我忽然明白,大海从不只给丰收,它也考验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