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张壁古堡,地处山西省介休县龙凤镇的绵山北麓,发源于1600年前的十六国时期。古堡地势南高北低,一面靠山,三面临沟,地理位置特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堡内明堡暗道,攻防兼备,古老民居,星罗棋布,构成一座融军事、居住、生产、宗教为一体的古代袖珍古堡,被誉为“中华第一堡”,“中国古村落活化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堡设有南、北两个堡门,两堡门之间由一条“S形”南北走向的长约240米,宽约5米的主街“龙脊街”又称为“红顺街”“坡街”联通。围绕主街两侧有分列有7条3米左右宽的巷子,其中西边4条分别为户家巷、王家巷、贾家巷、西场巷,东边3条分别为靳家巷、小东巷、大东巷。巷子又分出宽2米左右的支巷。所有道路中没有“十字型”路口,全部为“丁字型” 路口,而支巷与支巷之间又不互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堡的正门为南城门,高高的夯土城墙之间是用青砖和石条券起的拱门,一对大红灯笼悬挂在城门的两侧,用青石铺设的地面早已被岁月的脚步和车辙磨砺的光滑和凹凸不平,行走期间,瞬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从房舍的规模、质量、精致程度,比如牌楼、壁照、拴马石等就能看出,过去的大户人家大都住在红顺街这条主街,普通百姓则大多分布在大街两侧的阡陌小巷之中。虽然经过千年岁月风雨的侵蚀,城堡内整体面貌保存基本完好,人工修复的痕迹很少,这在国内也是不多见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关帝庙位于南堡门建筑群,始建于明末清初。于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在原址重建正殿,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庙宇正殿正中供奉的是关羽,左右两旁分别塑有扶刀站立的周仓和抱印的关平。大殿墙上绘画有二十五幅关羽生平的故事。壁画工笔细腻绘于1711年(康熙五十年),由于张壁村地处黄土高原,相对湿度较低,再加上壁画采用纯天然颜料绘制,耐久性强,不易脱色,所以虽然历经300余年,色质依然清晰,色彩依然鲜艳,堪称同时期壁画之佳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地上明堡,地下暗道。古堡充分利用依山退避、难攻易守的地理优势,在地下建有万余米长、上下三层的地道,地上筑垒构成屯甲藏兵,四通八达,攻防兼备,从而使古堡成为一座完备的军事堡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层立体地道战中,不仅建有马厩、哨位、指挥室、将军屋、存粮洞等普通设施,还建有用来对付敌人的陷阱以及地道通讯孔。地道中上下贯通的细小洞穴,古人会将空心的竹竿插入其中,从而实现上中下三层的通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另外,地道内为了实现进、退、攻、防、藏、逃等灵活多变的功能,还设计有伏击坑、射箭坑、淹水道、瞭望孔等设施。而地道最为重要的出入口则遍布全村,有的开在居民院内,有的开在悬崖峭壁之上,还有的为了方便取水,巧妙的将其开在了水井井壁上。不过最为特别的就是部分洞口还设计了木板,通过木板的开关操作可以进入另一通地道,也可以封死洞口,还可以解决通风和涉水的问题,可谓一箭双雕,是研究中国军事史和古代军事学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堡最浪漫的地方,被誉为“槐抱柳”,一棵古老的槐树中间,竟生长出一棵柳树,两棵不同的树相互依偎,共生共长,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两木相依一千余年,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宛如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的描述,寓意着爱情的坚贞。多少有情人在树下许愿,寓意“我在这儿等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堡内有一“龙鹤福”影壁墙。墙上福字左边像龙,右边像鹤,故称"龙鹤福"。其造型独特,全国仅此一处。福字偏旁"ネ"字幻化为"龙",部首"一"字斜提巧化鹤喙,奠定"龙鹤"基础。中间口字填实,表示闭口讷言,不妄议招灾。下方田字方正,表示以田为本,规矩做人。"龙鹤福"表达了主人希望家人身体健康福寿绵长的愿望,同时对家人提出了为人处世的要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寺庙众多,文化多元,是古堡的一个重要特点。堡内的宗教文化独具魅力,涉及到儒、释、道等多种信仰,甚至还涉及“胡人”的崇拜。古堡内,竟有寺庙16处之多,自宋元至明清时期,且保持完整,承载着村民的多元信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北堡门是寺庙最集中的地方,有空王行祠、真武殿、三大士殿、吕祖阁、二郎庙等,形成了一片完整的古建筑群。这些都是明代建筑,琉璃瓦顶,刀工细腻,烧制精美,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匠心独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起琉璃必然离不开介休,这里是我国琉璃烧制的起源地之一,被誉为中国建筑琉璃之乡。古代最顶级的建筑琉璃多出自介休工匠之手,留下大量传世精品。张壁古堡如同一座华美的露天琉璃博物馆,庙宇中,祠堂里,甚至民居上,处处有明艳之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沉静古朴的庙宇中,屋顶上演着精彩却无声的大戏。这些巧夺天工的琉璃有丰富生动的造型、有不拘一格的雕刻手法,细节之处凝聚着手工艺人的巧妙心思和辛勤劳作。仰头向上,阳光将琉璃瓦屋顶照得熠熠生辉,檐下龙飞凤舞,走兽奔袭,花朵盛放,每一处琉璃构件都美得让人窒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三晋大地苍茫的黄土塬上,张壁古堡像一枚被岁月摩挲得温润的璞玉,静静卧在群山褶皱间。初临此地,目光先被地表的古建捕获:琉璃瓦在晴空下泛着青幽光泽,飞檐翘角的脊兽似要挣脱时光枷锁;门楣悬着的红灯笼,又为古朴添了几分人间烟火的温热,砖墙上的楹联“寿域南垣,福泽张壁”,暗合着古堡的名字,也藏着先民对安宁的期许。</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千年流转,地道里的烽火早已熄灭,却留下一部立体的“防御史诗”。当现代人的脚步叩响地道土壁,回声里传来的,是先民用智慧与勇气写就的生存密码:在天地之间,在攻守之中,张壁古堡以地上的从容、地下的坚韧,诠释着文明的传承与存续。这或许就是张堡古道的真意——它不仅是一段军事奇迹,更是一部“活着的历史”,让每个到访者都能触摸到,藏在黄土深处的、永不褪色的智慧光芒。</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