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图文:云水</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1603456</p> <p class="ql-block"> 建瓯的风,飘着千年的墨香吸引着一批批游客前来一睹她的文脉与风采。国庆假期陈家大院的几位亲友带着好奇,踏上这片古称"建州"的土地,仿佛一脚踩进了时光的褶皱里。此行主要观光了《铁井栏》《紫芝街》还有那浸润着朱子理学光辉的《建安书院》与《朱子祠》,以及那座承载着民间信仰的东岳宫和归宗岩等。所过之处街巷纵横,青砖黛瓦,每一块砖石都在低声诉说着过往历史。古香古色,透着浓浓的理学文化和中华民族文脉气息。</p> <p class="ql-block"> 历 史 的 印 记</p><p class="ql-block"> 去建瓯前,我查阅了相关资料。这片土地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当时设立了建安县,开启了行政建制的篇章。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朝廷在此设立建州,这个名字沿用近800年,成为此地最重要的历史印记。元朝时,建州曾升为建宁路,明初又改为建宁府,府治均设在今日的建瓯。直到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全国废府州设县,取建宁府的“建"字,与当地别称”瓯宁"的“瓯“字,组合成了“建瓯",沿用至今。本省福建名称的由来,正是来自福州和建州这两个地方的首字组合。可见建州在我省的地位与作用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铁 井 栏 的 烟 火</p><p class="ql-block"> 铁井栏的名字,听起来就带着几分古朴与坚韧。这并非一条街,而是一个街区的统称,因一口千年不涸的铁栏古井而得名。黄昏时光我们缓步走进巷弄,脚下的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温润。两侧商铺檐下的红灯笼次第亮起,暖黄色的光晕在斑驳的墙上投下碎影。两侧的建筑多为明清风格,飞檐翘角,雕花窗棂,斑驳的墙面记录着风雨侵蚀的痕迹。古井就藏在巷弄深处,行至铁井栏旁,打上一桶井水,掬一捧清冽的水轻拂脸颊,沁人的凉意瞬间驱散了疲惫与炎热。晚风拂过,俯身望去,井栏内四个井口清澈见底,映出天光云影,也映出千年建州的烟火人间。据说,这口井曾滋养了无数建州百姓,见证了古城的兴衰更迭。如今虽已不再是主要水源,却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 紫 芝 街 的 风 雅</p><p class="ql-block"> 从铁井栏拐个弯,便到了紫芝街。如果说铁井栏是建瓯的市井缩影,那紫芝街则更添了几分文墨风雅。街名源于南宋理学大家朱熹在此讲学时常提及的〝紫芝",寓意着品德高尚、才华出众。街道不宽,两旁多是保存完好的古民居,门楣上悬挂的匾额字迹苍劲,透着一股书香气息。这条街很多的手工作坊,匠人师傅们专注地打磨着建瓯传统的木雕竹编黑瓷等,指尖的温度赋予了器物新的生命。我们随缘走进一家“芳根雕艺术馆”,馆内根雕作品琳琅满目,如关公像造型威武,八骏图雕刻细腻,气势恢宏,还有类人猿造型的根雕等极具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深深震撼了我们的眼球。还有闻名遐迩的“建安盏”也惊艳我们。店铺内展示了各类建盏及相关器物,建盏是黑瓷代表,以其独特的兔毫、油滴等斑纹著称,店中可见建盏茶具及其他黑釉器物,工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建盏在宋代是皇室御用茶具,其烧制工艺复杂,斑纹浑然天成,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如今也是建瓯地区重要的文化名片之一。紫芝街,还有一处《理学大儒黄勉斋公祠》,即黄榦系朱公朱熹的女婿,为传播理学思想作出积极的贡献。只是因为夜晚闭祠,无法进去拜谒,深感遗憾。</p> <p class="ql-block"> 建 安 书 院 的书 声</p><p class="ql-block"> 因国庆假期,天气炎热,气温高达37°C。所以我们夜游《建安书院》和《朱子祠》(因手机拍摄,效果不佳)。该书院就坐落在紫芝街旁,是建瓯文脉传承的核心所在。书院始建于宋代,历经沧桑,多次修缮,如今依然保留着古朴的建筑格局。踏入书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方庭院,青石板铺地,几株古柏枝繁叶茂,散发着清幽的香气。正厅悬挂着“建安书院"的匾额,字体庄重典雅。厅内陈列着朱熹的手稿、著作以及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灯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室内,让人不禁心生敬畏。这里曾是无数学子求学问道的圣地,朱熹曾在《建安书院》前身传授理学。黄榦、蔡永定等理学大师在此讲学授徒,传播儒家思想。使得建安书院成为当时南方重要的文化地标及理学名城。</p> <p class="ql-block"> 朱 子 祠 的 庄 重</p><p class="ql-block"> 从《建安书院》出来,沿着石板路往前走,便到了《朱大贤徽国文公朱子祠》。朱子祠始建于宋宝庆三年(1227年)当年,朱熹的季子朱在、嫡长孙朱鉴申请营建朱文公祠,朝廷恩准。它是历史上第一座祭祀朱子的家庙,即朱子祖庙,开启了朱子家祭的先河。祠堂是为纪念朱熹而建,红墙黛瓦,气势恢宏。1999年,又重新翻修。祠堂前矗立着朱熹的雕像,他身着长袍,手持书卷,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这片他曾深耕过的土地。步入祠堂,殿内供奉着朱熹的牌位,两侧的墙壁上绘制着朱熹的生平事迹壁画,生动再现了他著书立说、教书育人的一生。祠堂的梁柱上挂满了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字字珠玑,概括了朱熹的学术思想。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朱子理学的博大精深。那种对真理的执着追求,对道德的坚守,早已融入建瓯的文化血脉,成为这座古城永不褪色的精神符号。</p> <p class="ql-block"> 朱 熹 生 平 简 介</p><p class="ql-block">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南宋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宋代理学集大成者。</p><p class="ql-block">他与建瓯(古称建州)渊源深厚,7岁便随父迁居于此,在城南环溪精舍读书启蒙,为学术根基打下基础17岁时,他在此参加乡试并拔得头筹,开启科举之路。中年时,朱熹常回到建州,在知府韩元吉创办的书院(建安书院前身)讲学授徒。</p><p class="ql-block">讲学期间,他以《四书》为核心,传授“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要义,并在书院前凿“艮泉”井,作《艮泉铭》寄寓清廉教化的期许。其思想深深浸润此地,建瓯也成为朱子理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他一生仕途短暂,却以建州等地为支点,将理学思想广泛传播。</p> <p class="ql-block"> 东 岳 宫 的 晨 钟</p><p class="ql-block"> 离开文气氤氲的书院,我们第二天的脚步转向了城东的东岳宫。如果说建安书院代表了建瓯的文人士大夫精神,那东岳宫则承载了古城百姓朴素的民间信仰。这座始建于唐末的庙宇,是闽北地区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道教宫观之一。远远望去,红墙黛瓦在绿树掩映下格外醒目,飞檐翘角上的瑞兽雕刻栩栩如生,仿佛随时会乘风而去。步入山门,一股庄重而宁静的气息扑面而来。庭院深深,古木参天,几株数百年树龄的银杏和古柏见证了宫观的千年风雨。主殿内供奉着东岳大帝的神像,金袍玉带,威严庄重。两侧的配殿则塑有十殿阎罗、二十四诸天等神像,神态各异,工艺精湛。晨钟暮鼓,香火缭绕,这里不仅是善男信女祈福禳灾的场所,更是古城民众精神寄托的家园。每逢节庆,宫内都会举行隆重的道教仪式,鼓乐齐鸣,诵经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展现建殴文化鲜活的一面。</p> <p class="ql-block"> 归 宗 岩 风 光</p><p class="ql-block"> 从东岳宫下来,我们便驱车来到归宗岩山脚下。只见山势峥嵘,危石嶙峋。我们四位拾来路边的树枝作拐仗,拾级而上。道狭且陡,我们攀援前行。汗水浸湿衣衫,气喘吁吁,然而登顶时刻,所有疲惫皆烟消云散。立于岩巅凭栏处,顿生“一览众山小”之感。群峰连绵如墨色浪涛,在晴日下延展向天际;一湾碧水似玉带蜿蜒,串起散落的村落与黄绿相间的田野。云雾虽淡,却也在山坳间轻笼慢绕,将黛色山脊衬得愈发灵秀。当风掠过耳畔,望着这片建瓯的天地如此辽阔盛景,才真切懂了“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趣,攀登的艰辛早已化作满心畅快。山顶遇见崇仁寺大雄宝殿。红墙黛瓦间挂满红灯笼,“大雄宝殿”的匾额在日光下熠熠生辉。踏入其间,梵音隐约,香火袅袅,方才的山野豪情又添了几分禅意悠然。此行归宗岩,既揽山河壮阔,又得古刹清幽,快哉!</p> <p class="ql-block"> 回 望 古 城</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傍晚时分,我们驾车离开建瓯。我们回望建州这座古城,铁井栏的市井烟火、紫芝街的文墨风雅、建安书院的朗朗书声、东岳宫的晨钟暮鼓、朱子祠的庄重肃穆,共同交织成一幅立体的建州古韵流芳,理学名城历史文化长卷。这座从“建州“走来的古城,既有文人雅士的精神风骨,又有市井百姓的生活气息。它的魅力,不仅在于那些看得见的古建筑,更在于流淌在街巷血脉里的千年文脉与人文精神。我本建州,或许,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会在不经意间,与这座古城的灵魂相遇,被它的厚重与深情所打动。</p> <p class="ql-block"> 同 窗 之 情</p><p class="ql-block"> 这次建瓯之行,得到弟弟集美大学同学,即老曾夫妇盛情款待。老曾在《鼓楼酒店》热情宴请我们。让我们品尝到地道的建瓯美食,同时也和老同学叙叙旧聊聊天,方知我们今日相聚六位中有四位都是现在集大的同窗加校友,这份情谊让我们心里特别温暖。从地道的板鸭到鲜美的竽丝,每一道菜都充满了建瓯当地特色的味道,也承载着老同学满满的心意。饭后,老曾校友不辞辛苦乘着夜色带我们游览《建安书院》《朱子祠》紫芝街等。借此表示深深地感谢,欢迎老同学携夫人有机会到榕城做客。</p> 谢谢各位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