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旧唐书》读后感

巴人文化艺术教育彭军

<p class="ql-block"><b>触摸唐史的原始温度</b></p><p class="ql-block"> 当指尖划过泛黄的书页,那些记载着1300多年前王朝兴衰的文字仿佛有了温度。后晋开运二年(945年),宰相刘昫领衔的史官团队将这部200卷的《旧唐书》呈给朝廷时,或许未曾想到,这部因"急就章"饱受争议的史书,会成为今天触摸唐代历史最直接的桥梁。从高祖李渊建唐到哀帝李柷亡国,289年的风云变幻被浓缩成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的浩瀚篇幅,读来既有帝王将相的权谋博弈,也有市井百姓的生存印记,更有制度更迭的深层逻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部仓促成书的唐史基石</b></p><p class="ql-block"> 《旧唐书》的编纂本身就是一段乱世中的文化抢救。后晋天福六年(941年),距离唐朝灭亡仅34年,时任宰相赵莹奏请修唐史,以唐代国史、实录为基础,组织张昭远、贾纬等学者编撰。但因五代战乱频繁,史料散佚严重,加之仅用四年便仓促成书,这部史书问世后便遭诟病——宋代欧阳修、宋祁编撰《新唐书》时,曾批评其"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p><p class="ql-block"> 然而,正是这种"仓促"赋予了《旧唐书》不可替代的价值。由于编撰者多为唐代旧臣,且大量引用唐代国史、实录原文,书中保存了大量唐人手笔:《食货志》中完整收录的武德七年(624年)均田制诏书,《地理志》里详细记载的开元十五道行政区划,《职官志》中关于三省六部制运作的具体描述,这些原始文献在后世史书中多被删减改写,唯有《旧唐书》保留了其最初样貌。正如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所言:"《旧唐书》虽成于五代,然唐代国史皆本历朝实录,故其事颇为详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于"繁芜"中见历史本真</b></p><p class="ql-block"> 初读《旧唐书》时,确实会被其"繁芜"的文风困扰。列传中动辄收录数篇完整奏议,本纪里对灾异祥瑞的记载不厌其烦,与《新唐书》"文省事增"的简洁形成鲜明对比。但细品之下,这些看似"冗余"的内容恰是其珍贵之处。</p><p class="ql-block"> 《杨贵妃传》中,关于"安史之乱"的记载并未像后世史书那样将责任全推给杨贵妃,而是客观记录了唐玄宗晚年"耽于声色,怠于政事"的全过程,既写了"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的恩宠,也写了杨国忠"专权乱政,诸将解体"的祸端,更记载了马嵬坡事变时"六军不发,请诛贼臣"的真实场景。这种多维度的叙述,让历史人物摆脱了"非黑即白"的标签,呈现出复杂的人性光谱。</p><p class="ql-block"> 《食货志》更是一部唐代经济史的活教材。其中关于"租庸调制"的记载:"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详细到租粟数量、布帛规格、劳役折算,这些具体数据是研究唐代财政制度的第一手资料,《新唐书》虽对其进行了文字润色,却删减了诸多细节,反而削弱了史料价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从历史兴衰看制度韧性</b></p><p class="ql-block"> 读《旧唐书》最震撼的,是看到一个强盛王朝如何在制度惯性中走向衰落。唐太宗时期"贞观之治"的辉煌,源于"三省六部制"的高效运作——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核封驳、尚书省执行落实,这种分权制衡机制在《职官志》中有明确记载。但到了唐玄宗开元后期,随着"使职差遣"制度的兴起,三省职权被节度使、转运使等临时差遣官架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减弱,最终酿成"安史之乱"。</p><p class="ql-block"> 《安禄山传》中记载其"拥强兵十五万,据幽、蓟之险",而中央禁军"不过十二万,皆市井无赖,不堪战斗",这种军事力量的失衡,本质上是制度设计的崩坏。当读到"禄山反书至,帝犹疑是恶禄山者诈为之,未之信也"时,不禁感叹:再好的制度,若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调整,终将被人性的贪婪与权力的膨胀所吞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读史札记:在文字中与古人对话</b></p><p class="ql-block"> 掩卷沉思,《旧唐书》留给我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一种读史的方法。那些泛黄的书页上,既有史官的严谨记录,也有时代的偏见局限。比如《则天皇后纪》中虽承认其"政由己出,明察善断",却仍以"牝鸡司晨"的传统史观批判其"夺攘神器,秽亵皇居"。这种矛盾的叙述,恰恰提醒我们:历史书写永远带着时代的烙印,阅读时既要尊重史料,也要保持批判思维。</p><p class="ql-block"> 最喜欢《郭子仪传》中的一个细节:郭子仪晚年"勋高望重,而性宽大,每朝廷命帅,必诣阙陈让",面对宦官的猜忌、朝臣的诋毁,始终以国事为重。当唐代宗赐其"铁券,图形凌烟阁"时,他仍"惶恐固辞"。这种"功高不震主,权重能知退"的智慧,穿越千年时空,仍能给现代人以启示——在名利场中保持清醒,在权力面前坚守底线,这或许是人性永恒的课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结语:以史为镜,照亮当下</b></p><p class="ql-block"> 《旧唐书》虽非完美无缺,却以其原始性、真实性,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大唐的窗户。从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到哀帝李柷被迫禅位,289年的王朝兴衰、制度演变、人物命运,都在这部史书中徐徐展开。读它,不仅是为了了解过去,更是为了理解现在——唐代的科举制如何影响现代考试制度?三省六部制对当代行政体系有何启示?安史之乱的教训对国家治理有何借鉴?</p><p class="ql-block"> 历史从不重复,但总是押韵。当我们在《旧唐书》中读到"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治国箴言,读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政治智慧,读到"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兴衰规律时,便能明白:读史的意义,正在于从历史的长河中汲取智慧,让我们在前行的道路上更加清醒、坚定。这或许就是《旧唐书》留给今天的最珍贵礼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