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毅随笔 |10·16温情的一日

轩毅·Lizhong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随笔|10月16日,难忘的暖情一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轩 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月16日,不过是金秋季节极为平凡的一天,于我而言,它却是日历上一个永恒闪耀的特殊印记,是我最为温暖宜令人难忘的日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98年的那一天,我身着崭新制服,郑重地将那枚象征着使命的红色代表证佩戴在胸前。这小小的证件,它所代表的,是一份来自基层特殊群体的、无比沉重的使命。就是在这天,我怀着无比激动与崇敬的心情,首次走进了人民大会堂,走进了那个只能在电视里出现过的神圣殿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的十月,总会用它最湛蓝的天空和最和暖的阳光拥抱每一位来客。作为一名普通的残疾人工作者和残疾人的代表,出席了中国残联的第三届全国代表大会,这份荣光远超我所有的想象。那些珍贵的“第一次”,至今仍在我脑海中光芒不减:第一次迈进人民大会堂,第一次在其顶穹之下高唱国歌,第一次亲眼见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获得与国家领导人合影的殊荣……每一个“第一次”,都仿佛在生命之树上凿刻下一圈深刻的年轮,丈量着我成长的深度与高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天不仅让我的视觉与听觉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当聆听领导讲话,并有幸与之合影的那一刻,一股强烈的归属感与责任感在我心中悄然生根,如同冬日里的一把火,点燃了我内心的激情与梦想,让我更加坚定了为残疾人事业奉献一生的信念。我在心中暗暗发誓,绝不辜负“代表”这一称谓,定当努力履职尽责,全力以赴做好本职工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会议前夕,我们下榻于素有“中国会场”之誉的京西宾馆。这里的一砖一瓦仿佛都浸透着历史的墨香,过去数十年间,无数关乎国运的宏图在此绘就。对我们以极高的安全标准提供优质的接待服务,切实彰显出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残疾人代表的悉心关怀。能够在此入住,本身就是一个鲜明的信号:我们的会议,承载着非同寻常的重量。对我们残疾人代表而言,这更意味着政治生活中的一座里程碑。它远非暂居的客舍,而是一座见证尊严、赋予力量的殿堂。宾馆的安保级别与国家核心场所同等严密,这份无声的守护,让人感觉每一口呼吸都变得庄重。行走其间,我仿佛能听见这座建筑在默默诉说:每一个不屈的灵魂,都值得最高的礼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天下午,我们540名代表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乘坐崭新的大巴前往人民大会堂。令我深受震撼的是沿途的景象:交警们不仅向我们致以标准的敬礼,他们的目光中更饱含着深深的敬佩与祝福。那一刻,我感到整座城市都在为我们静默。长安街上川流不息的车辆,此刻全都安静地停在两侧,为我们让出前行的道路。这份特殊的礼遇,让我第一次将“人民至上”这个理念,转化为一种可感可知的温暖。它深深地刻进了我的心里,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尊严。这崇高的敬意,不仅是给我们每一位代表的,更是对我们背后整个残疾人群体的肯定。它像阳光一样,照进了我们可能曾被忽视的角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这里,人人平等,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和珍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从东门步入人民大会堂,一股庄严的气息便扑面而来。时间在此刻仿佛放缓了脚步,周遭景象在肃穆中显得格外清晰。巍峨的柱廊如历史的守望者,承载着岁月的重量与未来的希冀;穹顶之上,璀璨的水晶灯泻下柔和而辉煌的光晕,每一束光仿佛都在诉说着一个民族的荣耀与梦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置身于此,我——一个曾游走于社会边缘的残疾人,此刻却被一种深切的归属感与使命感稳稳托举。站在这国家最高的议政殿堂,我感到自己的脉搏与时代的脉搏一同跳动。当我以中国残联代表的身份踏入这神圣会场,胸中翻涌的,是难以言喻的激情,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属于集体也属于我个人的无上荣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当领导人步入会场时,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那掌声像潮水般一波接一波,在穹顶下回荡。这掌声,如同夏日午后的雷阵雨,骤然间响彻云霄,又似连绵不绝的波涛,翻滚着每一位代表内心深处的激动与敬仰。这掌声,是对领袖们亲临现场的最高礼遇,更是对党无限忠诚与热爱的深情告白。代表们不间断的掌声长达几分钟,充分表达出每个代表的激动心情,对党的热爱和感谢。每位国家领导人的面容慈祥而充满力量,眼神中透露出对我们未来的无限期许与深切关怀。我站在左侧第四排,迅速取出奥林巴斯相机,关掉闪光灯,在微微颤抖中按下快门。照片或许模糊,但那个瞬间却永远清晰地烙在心底:领导人慈祥而坚定的目光,扫过会场时停留的片刻,仿佛在说——你们都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力量。</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盛会开幕时,少先队员捧着鲜花欢快入场。他们的笑脸与我们的泪光交织在一起,构成这个秋天最动人的画面。在这里,我听不见歧视的低语,感受不到异样的目光,只有心与心的碰撞,梦想与梦想的共鸣。我暗暗发誓:要把这份温暖带回去,带给家乡每一个还在阴影中徘徊的残疾人朋友。</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8年9月17日中残联七大会议,李忠最后一次在人民大会堂聆听会议,图为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画面截屏)</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今回首往昔,那无疑是我生命中一座至关重要的里程碑。自那之后,我连续四届当选全国代表,三次出任主席团委员。每年我都会前往北京参会,五次走进庄严的人民大会堂,见证国家的蓬勃发展,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代表们一同为残疾人事业的未来出谋划策。纵使已走过无数次,可每一回踏入大会堂,1998年那个秋天带来的触动仍会在心中泛起层层涟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此,我有幸结识了中国残联的班子领导以及各部门的同志,他们给予我莫大的鼓励,还为我们贫困地区的残疾人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我还认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众多残疾人精英、全国自强模范以及助残先进者。他们宛如夜空中熠熠生辉的星辰,成为我心中敬仰与学习的楷模。他们的先进事迹,在我心中竖起了一座高耸的标杆;他们的精神力量,如汩汩清泉,化作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激励着我在人生之路上勇往直前、无畏奋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十多年过去了,十月的阳光依旧明媚。而我始终记得那个下午,记得如何从一个自惭形秽的残疾人,成长为可以挺直腰杆建言献策的代表。这份转变,源于个人的不屈,更源于这个伟大时代的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束照进人民大会堂的秋阳,也永远照进了我的生命。它告诉我:无论命运给予怎样的起点,只要心怀感恩、永葆激情,每个生命都能活成一道光——既照亮自己的路,也温暖同行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者李忠,笔名轩毅,甘肃定西人。2015年于省级部门退休,退休后热衷摄影与网络文学创作。近年来,通过网络平台和公众号发表百余图文并茂的散文随笔。</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