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图文编辑:王治伟</p><p class="ql-block">美篇号:499406937</p> <p class="ql-block">它就在那里,在我的书架上,安静得几乎要被忽略。与其说它是一本书,不如说是一段凝缩的时光,一个谦卑的注解。它其貌不扬,挤在诸多装帧精美、色彩鲜亮的新书中间,像一位沉默的、被时光遗忘的老兵。那些簇新的邻居们,封面闪着炫目的光,书脊挺括,散发着油墨的清香,仿佛正值青春的演员,在舞台上光彩照人。而它,只是静静地立在角落,深蓝色的封面已然褪色,像是被无数个午后温和的日光和无数个深夜宁静的灯盏共同漂洗过,呈现出一种近乎于灰的、天空将暮未暮时的沉静色调。书角无力地卷起,诉说着无数次被翻阅、被摩挲的过往;纸页泛黄,薄如蝉翼,边缘带着细微的、岁月啃噬的痕迹,散发出一种混合着淡淡霉味、旧纸张特有的沉静气息,这气息,不呛人,反倒有一种奇异的安抚力量,能让躁动的心瞬间沉静下来。</p><p class="ql-block">这便是《青春之歌》,一本我从宿城南关花市一个不起眼的旧书摊上淘来的书。我依然记得那个午后,阳光懒懒地照着万物,空气中浮动着尘埃。那位守摊的老人打着盹,仿佛他自己也是摊上一件待售的旧物。这本书就混在一堆杂乱无章的旧刊残籍里,毫不张扬。我的手指掠过一排排书脊,最终,是那种触感——一种被岁月打磨得异常温润的粗糙感——让我停留。我轻轻将它抽出来,仿佛怕惊扰了一个沉睡的梦。与它的邂逅,绝非一场计划中的朝圣。我本是为寻觅另一本畅销书而去,却与它不期而遇。这更像是一次命运安排的、穿越时空的对话。当我拂去封面上那层薄薄的灰尘,指尖触碰到那模糊的烫金书名时,我仿佛能听到,从书页的深处,从那些泛黄的纤维里,传来一阵遥远而执拗的歌声。那歌声,或许曾在一个激荡的年代里被热烈地唱响,如今只剩下微弱的回响,等待着一个偶然的、安静的倾听者。我买下它,并非因为它的文学史地位,而是为了一种莫名的、亲切的感动,仿佛在茫茫人海中,认出了一位神交已久的故人。</p> <p class="ql-block">我的阅读“征程”,始于一个失眠的夜晚。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我百无聊赖地翻开了它。起初,那种带着特定时代印记的叙述让我有些隔阂。然而,当我跟随林道静的脚步,从压抑的家庭出走,在迷茫中探索,最终投身到滚滚的革命洪流之中时,我不知不觉地被裹挟了进去。我读到她与余永泽决裂时的痛苦与决绝,读到她在卢嘉川等革命者指引下思想的蜕变,读到她深入底层、宣传抗日时的勇敢与坚定。</p> <p class="ql-block">那段文字,早已不再是故纸堆里冰冷的历史符号,它们仿佛被注入了滚烫的血液,在我眼前铺展成一幅有血有肉、有笑有泪的生命图谱。这图谱上的每一道线条,都跃动着那个远年岁月里青春的火光与信仰的温度。尤其是在万籁俱寂的深夜,当我读到林道静身陷囹圄,面对敌人冰冷的刑具与死亡的阴影,她年轻的身体虽备受摧残,内心那团信仰之火却燃烧得愈发炽烈、愈发纯净时,我捧着书页的手指竟不自觉地微微颤抖起来。那薄薄的纸张,此刻重若千钧。我仿佛能透过字里行间,触摸到那阴冷牢房的墙壁,能嗅到那混杂着血腥与霉变的空气,更能看见她那双即便在至暗时刻,也依旧清澈、坚定,闪烁着理想光芒的眼睛。</p><p class="ql-block">窗外的现代都市早已沉睡,霓虹熄灭,车马无声,一片安详的寂静。而我的窗内,这方被一盏孤灯照亮的书桌前,时空的界限却模糊了。半个多世纪前的风雷,正以排山倒海之势,涌入我的胸膛。我清晰地听见,那些与我年纪相仿的热血青年,在泥泞中奔走,在铁窗前呐喊,他们的歌声、誓言、以及就义前高呼的口号,穿越了漫长的时光隧道,在我心中轰然回响。这已不仅仅是阅读,这是一场灵魂的相遇。那一刻,一种难以言喻的崇敬与前所未有的震撼,如潮水般交织着将我淹没。我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仿佛能听见自己咚咚的心跳,正急切地、努力地,试图与书页间那个激昂时代的历史脉搏同频共振。这共振,不是简单的同情与理解,而是一种精神血脉的隐秘连接,是沉睡在当代人骨血里的某种激情被悄然唤醒。我恍然悟到,那种为了信仰可以奉献一切的纯粹,那种高于个人生死的理想之光,并未随着那段历史的落幕而消失,它只是潜藏在岁月深处,等待着像今夜这样的时刻,在一个后来者的心灵中,完成一场寂静却雷霆万钧的传承。这,便是经典不朽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青春之歌》于我,不是一次简单的阅读,而是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它为我点亮了信仰的共鸣点,让这个曾经觉得宏大而遥远的词语,有了血肉、温度与可触及的形态。曾几何时,我以为“信仰”是庙堂之上肃穆的箴言,是典籍之中深奥的义理,它属于某个遥远的彼岸,需要超凡的悟性方能企及。然而,合上书本,林道静的身影却长久地萦绕于心。她以及她所代表的万千青年,用他们炽热的青春、纯真的爱情乃至宝贵的生命,为我具象化了信仰的真谛——它并非高悬于空的冰冷教条,而是在民族存亡的危难时刻,一个又一个普通如你我的青年,于迷惘中探索,于黑暗中抉择,最终将个人命运的涓涓细流,毅然汇入国家前途的浩荡江河的那份自觉担当。这种担当,发生在每一次深夜的油灯下,每一次街头的前行中,每一次生与死的考验前,它是如此具体,如此日常,又如此惊心动魄。</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更像是一面澄澈的镜子,让我重新审视“奋斗”与“责任”在当下的重量。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场域,已然从烽火连天的战场,转移到了没有硝烟却同样考验意志的日常疆场。我们或许不再需要直面枪林弹雨的生死抉择,但那份为心中理想不屈不挠的坚韧,那份为家园兴盛、社会进步而甘于奉献、勇于开拓的精神内核,却穿越时空,依然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传承。时代的考题不同,但那份“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初心与魄力,不应更改。阅读的过程,亦是一次灵魂的涤荡。它悄然洗去了附着在我身上的一些属于这个时代的浮躁与功利。当目睹那个年代的青年,为了一个光明的、或许自己都看不到的未来而义无反顾时,我们今日纠结的些许得失、焦虑的短暂成败,便显得轻飘了许多。《青春之歌》让我深刻体会到,青春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本身的鮮活,更在於它所能承載的使命與光華。</p><p class="ql-block">合卷長思,我對“青年”二字,油然生出了幾分沉甸甸的敬畏。它不再僅僅是一個年齡的標籤,更是一種狀態,一種精神——是面對巨浪敢於成為中流擊楫的那份勇毅,是身處困頓仍不忘仰望星空的那份理想情懷。《青春之歌》奏響的旋律,穿越數十載光陰,依然清越嘹亮,它提醒著我們,每一代青年都有屬於自己的長征路,而信仰的光芒,正是照亮我們這一代人前行之路永不熄滅的火炬。這份由文學點燃的共鳴,將長存心間,成為我審視自我、與時代同行的精神坐標。</p> <p class="ql-block">透过红书,我的家国成长之思也愈发清晰。 从“初识”这本旧书时对一段历史的好奇,到“深悟”其中精神后对一种传统的理解,我完成了一次思想的成长。我明白了,“红色传承”并非简单地背诵教条或举办仪式,而是要让那些在艰难困苦中淬炼出的理想之光、信仰之力,穿透纸背,流入我们的血脉,成为我们面对当下与未来的精神底气和价值坐标。这本书,就像一位无声的导师,见证了我从仅仅知道一段历史,到开始理解支撑那段历史的精神脊梁,这便是家国情怀在我个人思想中的一次真切升华。</p> <p class="ql-block">而这本书所承载的,远不止我一个人的阅读体验,它还串联起了一条赤子温情链。那个周末,我将这本书带回家中,与父亲聊起。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眼睛忽然亮了起来。他接过书,摩挲着封面,缓缓说起他年轻时在乡下,如何点着煤油灯偷偷阅读这本书的往事。“那时候,我们都想成为林道静那样的人,觉得青春就该那样过。”他语气中带着久违的激动。那一刻,书房里灯光温暖,我们父子俩因这本旧书,找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共同话题。红书,就这样奇妙地融化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让宏大的家国情怀,在小小的家庭空间里,化作了具体而微的温情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合上书页,才发现天光已染上了一层蟹壳青,昨夜的滂沱大雨不知何时收住了声势,只留一个被彻底浣洗过的世界,清新得每一片叶子都在吐纳着澄澈的微光。那本封面磨损、书脊松动的《青春之歌》,此刻正安详地卧于我的案头,姿态沉默而谦卑,仿佛守护着一个无人知晓的秘密。它确乎是静止的,与房间里任何一件寻常物件并无二致,但我知道,有些东西已然被深刻地改变了。那个漫长的雨夜,于我而言,不啻为一场穿越时光的朝圣。我并非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像是在一片精神的旷野上,与一个来自过去的、炽热而纯净的灵魂促膝长谈。她,以及她所代表的那一代人,用他们近乎燃烧的整个青春,以其理想的光焰,毫不容情地叩问着我日常里的凡俗与懈怠;又以其信仰的纯粹,为我蒙尘的精神世界进行了一场透彻的洗礼。那书页翻动间散出的,不仅是油墨与岁月混杂的陈旧气息,更是一个时代澎湃的心跳与灼热的呼吸。这泛黄脆弱的纸页,是时光凝固了的白头,每一道折痕里,都藏着一缕远去的风雪。而我的思想,被那字里行间的激流所裹挟、所冲击,仿佛也经历了一场灵魂的阵痛与新生。昨日的我,已在那一场精神的滂沱中悄然褪去。这,便是我与一本红书的邂逅。它绝非一次简单的阅读,而是一场庄严的、让我得以与一段壮阔历史灵魂相接、共赴“白头”的仪式。这场青春的典礼没有号角,却在我心中激荡起永不平息的回响;没有落幕的时刻,因为它已将一粒火种,埋进了我生命的原野,静待下一次的燎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