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读原文】</p><p class="ql-block">本德宗道章</p><p class="ql-block"> 夫志心笃行之术,</p><p class="ql-block"> 长[cháng]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p><p class="ql-block"> 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p><p class="ql-block"> 神莫神于至诚,明莫明于体物;</p><p class="ql-block"> 吉莫吉于知足,苦莫苦于多愿;</p><p class="ql-block"> 悲莫悲于精散[sàn],病莫病于无常;</p><p class="ql-block"> 短莫短于苟得,幽莫幽于贪鄙;</p><p class="ql-block"> 孤莫孤于自恃,危莫危于任疑,</p><p class="ql-block"> 败莫败于多私。</p> <p class="ql-block">【经典导读】</p><p class="ql-block">各位同仁,大家好!前面我们学习了“长莫长于博谋,安莫安于忍辱”,说一个人最大的长处莫过于博谋,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一个人的高境界莫过于忍辱,忍辱负重前行,从容坚定自信。今天我们学习第三句,“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阳明先生说过一个词叫“未萌之先”,先表示一种预见、预知、先见之明,一个人的先见之明莫过于修养德性,而一个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乐善好施。《素书》为什么会给我们这样的忠告呢?事实上,我们对此是有很多感受的。我们看到有一些人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事业上可能起先还是顺利的,但是走着走着就出现了坎坷,甚至出现了大漏洞。</p><p class="ql-block">我们讲一个真实案例:有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父亲常年卧病在床,母亲收入不多,勉强维持生计,这个孩子心中就暗暗发誓,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大钱,让自己和家人过上好日子。他努力学习,终于考上了大学,虽然是个专科院校,但毕后他通过自己过硬的业务能力,成功进入一家行业内数一数二的公司,担任仓库管理的工作。虽然只是一个仓库管理员,起点低,但是他并不气馁,他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自己的能力迟早有一天能被领导看见。果然,董事长有一次暗访工作,就看到他干活不知辛苦、汗流浃背,还把几个暑期兼职的大学生管理的有模有样,很有章法。董事长走过去拍了拍他的肩膀鼓励说:“小伙子,好好干!未来一定超过你的期望。”他没有辜负董事长的鼓励,一步步向上攀登,几年后已经成为他所在部门的大区经理。</p><p class="ql-block">他的故事如果到这里就戛然而止,那真是一个有为青年的励志故事。可惜,人们熟知他并不是因为他励志,而是法院对他犯罪的判决书,原来手里的权利大了,工资挣的多了,甚至还拥有公司的股票,可是他心里却越来越不满足,心想:“自己有这样的收入,都是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理所当然,从未升起感恩,反而激发了自己更大的贪欲。他想:“为什么有的人不用这么辛苦,却比自己过得潇洒呢?”于是,他开始琢磨起发家致富的捷径。他发现公司生产中剩下的下脚料管理松懈,于是就开始私下买卖,结果赚的比自己的年薪还多。然而,不久之后他因为谋私被拘捕,还交代了自己收受客户贿赂的事实。当法院给他判刑的时候,很多人都感到震惊,大家都觉得一个前程似锦、很聪明的年轻人,为什么竟然这样糊涂、没了头脑,算不清人生大账,为了眼前的短利,丢掉了自己大好前程,还背上了罪犯的污名,就算刑满释放想要重新开始,可想而知他的起点要比常人低得多,过程也更艰辛的多。</p><p class="ql-block">“先莫先于修德”,先贤给我们的是怎样的忠告呢?一个人的先见之明,莫过于修养一份德性啊!我们看,事实上千百年来,时代更迁,规律从未改变,人性也从未改变。聪明人很多,但厚德载物之人罕见,以上并非个例,诸如此类的事情大大小小,数不胜数。</p><p class="ql-block">秦朝李斯靠自己努力,从一个楚国小吏成为秦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本可以靠自己的才能匡济天下,但是他心胸狭窄,陷害同门师兄弟韩非子,为了一己私利,和赵高一起篡改秦始皇遗嘱,逼死公子扶苏,可最后李斯还是没能保住自己的富贵荣华,最终被腰斩,夷三族。</p><p class="ql-block">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战将吴起,驰骋沙场,战功赫赫,侍奉过鲁、魏、楚三个国家,但是心中缺乏仁德,母亲病逝不还乡被世人诟病,虽然到哪个国家他都是将才,却始终被君主猜忌,最终也是身死梦灭。隋朝开国功臣杨素,被称为文武全才,南征北战,为隋文帝稳定隋朝江山,被称为大隋第一权臣,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他构陷太子,扶持隋炀帝杨广,嫉贤妒能,最终儿子谋反,全族被诛。</p><p class="ql-block">“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在今天同样如此,小时候被教导: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结果走上社会,心中装不下他人,客户不买账,团队也鸡犬不宁,事业的天花板不知道如何才能突破?走入家庭,不懂得付出,跟家人计算利益,结果家庭同样不和谐。一个人成就事业,建设好家庭都是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是真理的力量,一条腿是人格的力量,但是人们往往会忽视人格的力量。由此,先贤才对我们发出忠告,一份过人才华可以走得很快,但走不远。“先莫先于修德”,一个人最大的先见之明莫过于提早的修养一份德行。</p><p class="ql-block">我们听到一位百强企业家从小就教导上一年级的儿子当班长的秘密,当班长的秘密是什么呢?这位企业家说:“就是多干活,帮小朋友干活,给别人搬凳子就是给自己搬凳子。”我们看,就这样好人好自己,这样一颗培养德行的种子就给孩子种下了,结果这位企业家成功培养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继承人。</p><p class="ql-block">那有人会说了:“修养德行不容易啊!是很痛苦的,我自己都还照顾不好,怎么能对别人好。”所以接着《素书》的下一句忠告就是“乐莫乐于好善”,人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好事了,这是先贤的体证,很多成功幸福的人士同样讲出了这样的话。</p><p class="ql-block">有这样一位家庭幸福、事业成功的女士,小时候她是家里最受宠爱的小女儿,没有干过家务,也没有受过委屈,结婚前父亲拉着她的手说:“闺女,爸爸告诉你一个经营幸福家庭的好方法,你只要做两件事:一是少说话,多干活;二是你要比孝顺我们更孝顺你公婆。”这位女士年轻的时候并不懂父亲话里的深意,但是既然是最疼爱自己父亲的嘱托,她就按照父亲说的去做。一开始也不会干活,一双手难免受伤,在婆家过不习惯,也难免有觉得委屈的时候跑回娘家。父亲不说话,只是等她把委屈发泄完,对她说:“回去吧!”慢慢的,家务越做越熟练,在家里,别人家长里短聊天的时候,她也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公婆越来越好,公婆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丈夫也夸她是个聪慧的好妻子。就这样,她的日子就越来越好,事业也越来越成功。</p><p class="ql-block">而与之相反,在子女结婚前,有的父母就会叮嘱自己的女儿说:“结了婚千万别干活,不然就被婆家一辈子拿捏住,就会操劳一辈子。”有的父母会叮嘱自己的儿子:“结婚前你对她百依百顺,家里管不着,等媳妇娶进门可得拿住她,做饭、做家务、带孩子本来就是女人的天职,让她多做。”抱着这样想法的人,日子会过得怎么样呢?我们可想而知,即使家里过得下去,也难免会有抱怨。结婚千万别干活,殊不知这是给自己种下一个痛苦的根,没有操劳,没有付出,没有贡献,那自己的价值在哪里呢?无论妻子、丈夫,如果都是这样的想法,这个家就会冷冰冰的。</p><p class="ql-block">同仁们,一个人靠一份才华的确可以过得很好,但是我们但凡想成事:比如建设一个家庭,带起一个团队,成就一份事业,没有厚德就难办了,寸步难行。那么如何培养厚德,拥有幸福家庭和成功事业呢?我们有以下两条建议供大家参考:一、培养自己的好念头就是修德!好念头和烦恼成反比关系,为什么呢?心里好的起心动念多了,格局境界打开了一些,以前的烦恼就不再困扰我们了。就好像一个三岁的孩子,够不到桌上的水杯,但是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来说,够到桌上的水杯不是问题。遇到事情的时候,万一自己升起不好的念头,我们试着在心里后退一步,转念想:比我更有智慧的人会怎么想呢?心里好念头多了,烦恼减少了,智慧就增加了。阳明先生说:“去得一份私欲,复得一分天理”就是这个意思。心静尘埃少一分,就更明亮一分,心明眼亮人生自然开阔!</p><p class="ql-block">二、一份美德,一份保险。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种下好的念头,比如:好人好自己,千万别让别人吃亏……一份美德就相当于给孩子买了一份保险,这是你的先见。“先莫先于修德,乐莫乐于好善”,提早修养一份德行,未来的路行稳致远;同时一个人最大的快乐也莫过于对他人有一份善意,给世界一份芬芳。</p> <p class="ql-block">【润泽日讲《中庸》18】</p><p class="ql-block">我们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先成家,后立业”,这背后的道理到底是什么呢?有时候我们也会看到,说家庭建设的也不错,也挺和谐,但是事业上却还是不见起色,那事业和家庭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一段《中庸》就很有画面感,也给了我们方向,我们一起来学习。</p><p class="ql-block">君子之道,就像远行必从近处开始,登高必从低处起步。《诗经》说:夫妻和睦如琴瑟和谐,兄弟友爱,欢乐融融,家庭美满,妻儿安乐。孔子说:这样,父母也就顺心如意了。这一段其实很深奥的,但是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两个要点。</p><p class="ql-block">第一点就是由近及远,修齐治平。我们润泽日讲的同学们都学过《大学》,在《大学》中我们知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你看这个顺序可不能颠倒啊,家庭才是我们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其实对家庭的重视,早就融到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了。但是我们今天从底层逻辑上去看,为什么一定要把家庭建设好呢?我也想和大家分享,其实在我一开始学习中华文化的时候,有一个人讲过这样一句话,很让我触动。他说:人只有一颗心。之前我会觉得说把家庭放一放,去做事业,或者是说有时候和家人去吵架拌嘴了,好像也没多大影响。但后来才发现,其实对父母的心和对上级的心是一颗心,对待子女的心和对待下属的心也是一颗心。同样的,对待兄弟姐妹的心和对待同事伙伴的心,也是一颗心。</p><p class="ql-block">就像今天学习的《中庸》,圣贤教诲我们:“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字面意思是说,你想要走得远,得先从近处起步,你得先走好第一步。那同样的,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远大的理想,更不用说像治国平天下这样的理想。先别着急,先把自己家庭建设好。但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发现,有些人家里边其实确实挺和谐的,甚至让人羡慕。但是在事业上却不一定做得很大,走得很远,那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p><p class="ql-block">我们接下来继续学习第二点,就是由浅入深,事-德-道-心。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看一个生活中最平常不过的场景。比如说一家人准备开饭了,都走到了餐桌前,谁先动筷呢?就这个小细节,背后其实隐藏着一个家庭的底层认知。如果说孩子总是习惯先动筷吃第一口,而父母其实也默许他这样做的话,看起来是父母疼爱孩子,但实际上是这个家庭有这样一个底层认知:孩子是一切的核心,有好事儿得先让孩子来。这虽然是父母的认知,其实也会成为孩子的认知。那我们想一下,随着孩子逐渐长大,他的认知也会延续,如果以后他到了职场上,可能就很难和同事打成一片,那也可能容易在项目推进的过程当中和其他部门产生摩擦。因为他已经习惯性的以自己为中心了,也不太容易去想到别人的感受。我们想一想,如果在他后来的人生中,他的底层认知如果始终得不到翻转的话,那他的事业会做多大,又会走多远呢?</p><p class="ql-block">而相反,我们还是回到家里吃饭这个场景,如果是长辈先动筷,而且平时如果有好东西,孩子也总是主动去让给长辈的话,看似是一个小小的行为习惯,其实背后显现着这个家庭的底层认知:长辈才是家庭的根。那我们想象一下,在这样家庭中长大的孩子,他不仅会孝顺自己的父母,而且大概率也会去善待他人的父母,以后到了职场上,大概率也会为他人多考虑一步。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人,如果他想干成一件事儿,他难道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吗?</p><p class="ql-block">所以说,为什么有的人家里其实看着也很和谐,但是事业还是可能会遇到许多困难呢?原因其实有很多,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有这样一条基本的规律,也是我们今天学习《中庸》很重要的一点收获,就是不管我们家庭表面上看起来是否和谐,而在本质上是:一个家庭的底层认知才决定了一个人事业的走向。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讲的就是道在小事,我们身边的每一件小事都暗藏天机。而就在我们家里,看似平淡的小日常里,也有大是大非。</p><p class="ql-block">因此,我们也就更能理解,为什么一些名垂史册的伟人,即便他陪伴家人的时间很有限,但却还是把他的子女培养成了栋梁之才。而且他自己也是一生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今天我们看到了本质,原来是他的底层认知靠近道,而这种认知也成为了他的家人,他孩子的认知。因此才说,正知正见才是对家人最好的呵护。</p><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再次回顾今天的原文:<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乎!”</span>明天我们要学习的原文是:<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span></p> <p class="ql-block">【今日思考】</p><p class="ql-block">①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修德”?“培养好念头”,该如何操作?</p><p class="ql-block">②为什么家庭和谐,事业却不见起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