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土深耕,书香自润——菏泽市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生根型”实施策略观摩会(副本)

王雪梅

<p class="ql-block">秋日的阳光斜斜地洒进会议室,大屏幕上的“厚土深耕 书香自润”八个字沉稳如根,仿佛一粒粒种子悄然落入心田。我坐在后排,目光掠过前排同事举起的手机,他们正静静记录着屏幕上那行字——“菏泽市初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生根型’实施策略观摩会”。会场静谧而庄重,无人高声言语,仿佛怕惊扰了正在萌芽的阅读理想,怕惊动那些在心底悄然破土的书香之梦。</p> <p class="ql-block">李英霞老师走上讲台时,屏幕已切换至“鄄城县整本书阅读的‘生根型’实施策略”。她声音不高,却字字如钉,清晰入耳:“我们不追求速成的花,只想让阅读在孩子心里扎下根。”左侧书影层层叠叠,如林立的思想;右侧铅笔挺立,似信念的守望。我望着台下那些低头记笔记的同行,笔尖沙沙,如春雨润土——这不仅是一场汇报,更像是一次无声的集体宣誓,一场关于深耕与守望的庄严承诺。</p> <p class="ql-block">镜头转至教室,一位女教师静立讲台,身后屏幕写着“整本书阅读的必要性”。她并未急于开口,而是耐心等待最后一名学生抬起头来。那一刻,空气仿佛凝滞,我仿佛听见了书页翻动的轻响,听见了思想苏醒的微音。她说:“一本书,不该只是考试里的几道题,它该是照亮生活的光。”台下有人点头,有人举起手机,将这句话定格成记忆的坐标——那是信念的存档,是教育初心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当“新中考形势倒逼阅读升级”出现在屏幕上时,空气骤然凝重。演讲者语气坚定:“不是我们非要加码,而是时代在推着孩子往前走。”台下老师们低头疾书,有人皱眉沉思,有人频频颔首。这并非焦虑的传递,而是一次清醒的觉醒——阅读,早已不再是课外的点缀,而是成长的必需,是学生穿越未来风雨的底气与灯塔。</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列出的现实令人沉默:学生基础薄弱、阅读环境简陋、留守儿童多、家庭教育缺失……但那位发言的女老师没有抱怨,她只是平静地说:“正因为难,才更值得做。”她的话语如一滴水落入干涸的土地,激起的不是叹息,而是共鸣。我看见前排一位年轻教师悄悄抹去眼角的湿润——那不是脆弱,而是被信念击中的柔软。</p> <p class="ql-block">“推进中的困难与突破”,标题本身便带着重量。书与笔的图案静静躺在屏幕一侧,如守望者般沉默。有人正用手机拍摄每一页内容,生怕漏掉一个细节。我明白他们在记什么——不是方法,而是勇气。在资源有限的乡镇学校,推动整本书阅读,需要的不只是策略,更是日复一日的坚持,是明知不易仍不退却的深耕。</p> <p class="ql-block">“全员协同 破局前行”六字亮起时,屏幕下方六张小图依次展开:教研组热烈讨论、家校共读温馨场景、学生分享会的笑脸……每一张都平凡却动人。这不是神话般的奇迹,而是无数人一点一滴的合力。我忽然想起自己学校那个总在午休时间带着学生读书的语文组长——原来她也在这条路上默默前行,如一盏不灭的灯。</p> <p class="ql-block">“计划总述”一页页展开,时间表清晰,目标明确。从初一到初三,阅读不再是零散的任务,而是一段有方向的旅程。我看着那些被圈出的重点,仿佛看见孩子们一步步走过的脚印。教育最动人的地方,莫过于把“可能”变成“必然”,把偶然的阅读兴趣,培育成终身的精神习惯。</p> <p class="ql-block">“策略一:分层推进‘五字诀’:趣读绘写辩”,这五个字如一把钥匙,开启层层递进的阅读之门。初一重“趣”,点燃好奇;初二重“绘写”,沉淀表达;初三重“辩”,激发思辨。我想到班上那个原本从不读书的男孩,自从参加了班级辩论赛,竟主动借走了《骆驼祥子》。原来,只要路径对了,种子总会破土,书香终将自润。</p> <p class="ql-block">每日午读、每周阅读课、家校共读任务卡、亲子分享……这些看似琐碎的安排,拼成了一张滋养生长的网。演讲者说:“我们要做的,不是催促成长,而是提供土壤。”台下有人轻声念着“持续生长机制”,像是在咀嚼一种新的教育哲学——教育,是等待,是陪伴,是让每一粒种子在属于自己的时节里发芽。</p> <p class="ql-block">“成果转化”四个字让我心头一震。阅读手账、剧本改编、绘本创作——原来读完一本书,还可以这样“活”出来。屏幕上展示的学生作品稚嫩却真诚,那是思想在纸上行走的痕迹。我忽然明白,“深度阅读”不是读得多深,而是能否让书里的世界,照进自己的生活,成为心灵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以赛促读激发阅读动力”,这一章讲得热烈。阅读大赛、笔记评比、演讲辩论……活动一个接一个,如春风拂过原野,唤醒沉睡的阅读热情。我看着屏幕上那些站在领奖台上的学生笑脸,突然觉得,所谓动力,不过是让孩子发现自己也能发光,能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征文大赛的通知静静躺在画面中央,要求简洁而庄重:内容充实,情感真挚,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这不只是比赛,更是一种召唤。我仿佛看见无数支笔在纸上沙沙作响,那是少年们用文字与书对话的声音,是心灵在书写中悄然拔节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个性化评价——依托‘五字诀’阅读成长卡”,这张卡记录的不只是读了几本书,更是兴趣如何被点燃,表达如何被鼓励。有人拍摄屏幕上的表格,我想他们拍下的不是格式,而是一种温柔的教育观:每个孩子都该有自己的节奏,每一份成长都值得被看见、被珍视。</p> <p class="ql-block">“素养性评价——看能力”,测试、思维、书写、辩论,四项并列,如四根支柱撑起阅读的天空。绿色横幅下,是理性与温度的结合。我意识到,真正的阅读评价,从不只看“答案”,更要看“思考”——看学生是否学会了与书对话,与世界对话。</p> <p class="ql-block">“初见成果”四个字亮起时,掌声轻轻响起。作品发表频次增加,阅读时长增长15%,《山东教育报》的报道截图静静陈列。这不是夸张的数据,而是无数个午休、无数节阅读课堆叠出来的回响。每一份成果背后,都是教师默默的坚持,是学生一点一滴的积累。</p> <p class="ql-block">“校园阅读生态初现”,长廊、图书角、课间驻足阅读的身影……这些画面朴素却动人。阅读不再局限于课堂,它开始流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我忽然觉得,所谓文化,就是让一件事变得自然而然——当读书成为习惯,书香便成了呼吸。</p> <p class="ql-block">“未来展望”一页展开:培育阅读师生梯队,深化兴趣激发,打造可持续书香校园。演讲者语气平和,却字字坚定。我知道,这条路还很长,但已经有人在走,而且走得越来越稳。深耕不是一日之功,而是一代人对下一代的温柔托举。</p> <p class="ql-block">张春燕老师站在屏幕前,汇报陈良中学的“以书为阶,用阅读开启智育之路”。她说:“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改革,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那一刻,我懂了,“生根型”阅读,从来不是一场运动,而是一场静默的深耕——如农人俯身泥土,不问收获,只问耕耘。</p> <p class="ql-block">当“心灵的栖息地”校园公共阅览室的照片出现时,我几乎屏住呼吸。书架整齐,座位舒适,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翻开的书页上。这不只是一个空间,更是孩子们可以安放灵魂的地方。在这里,书是灯,是港湾,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安静角落。</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展示着三篇学生作文,字迹工整,情感真挚。那位穿白衫的老师轻声点评:“写作的提升,从来不是技巧的堆砌,而是阅读的回声。”我点点头——书读多了,话自然就有了分量,思想自然就有了深度,灵魂自然就有了光。</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张幻灯片上写着:“让阅读兴趣发芽,让阅读能力扎根。”书与飞鸟的图案在背景中轻轻舞动,仿佛寓意着从深耕到飞翔的旅程。我合上笔记本,心中却打开了一本书。这场观摩会没有豪言壮语,但它让我相信:只要根扎得够深,书香,终将自润人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