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明的秘境“河西走廊”

诗笺雅韵

<p class="ql-block">  以下所有内容均为转载意在了解河西走廊这片神秘的土地以及它的历史地理知识。</p> <p class="ql-block">  乌鞘岭位于甘肃中南部,是河西走廊东端的起点,平均海拔3000米,两侧的山势在这里开始收缩,它是河西走廊的咽喉,也是长安通往河西走廊的主要通路。</p><p class="ql-block"> 乌鞘岭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内蒙古高原3大高原的交界地带,也是我国地形第一与第二级阶梯的分界点,还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内流区域和外流区域的分界线,以东为季风区和外流区域,以西为非季风区和内流区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21年,早春时节,壮志凌云的霍去病站在大雪纷飞的乌鞘岭上,手中握着张骞提供的河西走廊地图。在他的身后,一万名精锐骑兵正在翻越天寒路险的隘口。</p><p class="ql-block"> 乌鞘岭自古就是东西方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张骞、玄奘经这里辗转西去,汉、明长城在这里交汇。明朝张鹏《乌鞘岭》一诗中“乌鞘雨雾乱云飞,汉使旌旗绕翠微”一句,既写出了乌鞘岭的壮丽风光,也道出了其丝路要冲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以西、祁连山脉与走廊北山之间,是连接中原和西北地区的交通要道,主要涉及甘肃武威、金昌、张掖、酒泉、嘉峪关等城市 。以下是这些城市及其历史地理风貌的简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武威 </b></p><p class="ql-block"> 位于河西走廊中心,西周属雍、凉二州,旧称“雍凉之地”。西汉时,霍去病击败匈奴,为显大汉“武功军威”而得名。武威是河西军事要地和商埠重镇,境内有铜奔马出土地雷台汉墓、天梯山石窟等历史遗迹,地理风貌兼具绿洲风光与大漠雄浑。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金昌</b></p><p class="ql-block"> 地处河西走廊东部,是古丝绸之路重要节点城市,因境内金川区、永昌县合称金昌而得市名。金昌是“祖国镍都”,也是甘肃省重化工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域内有新石器时期的诸多文化遗存,以及南北朝、隋唐时期著名的圣容石佛瑞像及圣容寺等。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掖 </p><p class="ql-block"> 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古为河西四郡之一张掖郡,取“断匈奴之臂,张中国之掖(腋)”之意。在黑河滋润下,形成广袤绿洲,有“塞上江南”之称,拥有七彩丹霞、山丹军马场等独特景观,历史上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文化多元丰厚,钟鼓楼是其地标性建筑。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酒泉 </b></p><p class="ql-block"> 地处河西走廊西端,因“城下有泉,泉水若酒”得名。这里是游牧与农耕民族的拉锯之地,历史上是中原王朝开疆拓土的前沿,有敦煌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玉门关等众多著名景点,展现出沙漠、戈壁、绿洲等多样的大漠风光。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嘉峪关 </b></p><p class="ql-block"> 位于河西走廊中部西端,以明代万里长城西起点嘉峪关命名,地势险要,有“河西第一隘口”“边陲锁钥”之称,是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其关城建筑雄伟,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  乌鞘岭位于祁连山脉东北部,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是陇中高原和河西走廊的天然分界 。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下是其详细简介 :</p><p class="ql-block"><b>基本概况:</b>乌鞘岭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2°44′~103°08′,北纬37°11′~37°21′之间,东西长约17千米,南北宽约10千米,主峰海拔3562米,年均气温-2.2℃。它西起雷公山、代乾山,同冷龙岭相连,东起毛毛山、老虎山,最终延伸至黄土高原,广义上还包括代乾山、雷公山、毛毛山。</p><p class="ql-block"><b>​地质地貌:</b>乌鞘岭是古生代至新生代多次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褶皱断层作用的结果,山势峻拔,山坡陡峻在45度以上,垭口地势平缓,岭南梁沟相间。其地层复杂,沉积有中奥陶纪、志留纪的灰色和绿色岩系,三大岩类均有分布。</p><p class="ql-block"><b>​气候特征:</b>乌鞘岭是季风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处于中国东部季风区、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的交汇处,气候类型为大陆性高原季风气候,春秋短暂,冬长夏无,年降水量约为400毫米,东西南北气候各异,过渡分明。</p><p class="ql-block"><b>​自然资源:</b>乌鞘岭地区植物以草原和山地植物为主,有早熟禾、金露梅、青海云杉等。野生动物有黑鹳、凤头蜂鹰、红脚隼和藏狐等。这里还是北部内陆河和南部外流河的分水岭,地表水资源量丰富,主要河流有古浪河、大靖河、大通河和金强河等。</p><p class="ql-block"><b>​历史文化:</b>西汉在乌鞘岭置武威郡后,其被纳入中国版图。张骞、霍去病、唐玄奘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汉、明长城在乌鞘岭相会,岭上还有安门、安远两座古城遗址,以及传说中的“斩龙壕”。</p><p class="ql-block"><b>​交通地位:</b>乌鞘岭是长安通往河西走廊的主要通路,兰新铁路、连霍高速、312国道等都从这里穿过,兰张高铁兰武段新乌鞘岭隧道也在此,是亚欧大陆桥通道上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穆骊虹解说河西走廊上的秘境“乌鞘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张骞出使西域</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38年·西汉,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距离汉帝国首都长安西北120公里之外的甘泉宫里气氛不同寻常,一个使团即将出征。朝廷侍从官张骞郑重地从汉武帝刘彻手中接过象征授权的符节。他将率领使团踏上出使西域的行程。这一年,他们都很年轻——刘彻19岁,张骞27岁。</p><p class="ql-block"> 对于距今2100年前的这个帝国来说,“西域”,无疑是个风险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张骞一定知道,西去的路上必定充满艰辛和不测。但他无法知道的是,当他转身的那一刻,这次起伏跌宕、险象环生的出行就将注定被载入史册。而河西走廊,也将从此进入中国人的视野。</p><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中国版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由西北至东南走向的省级行政区划。甘肃省,是中国西部的一个省份,形状犹如一支如意,它的中段,是一条自然形成的地理大通道。</p><p class="ql-block"> 这条通道东西长约1200公里,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不等,东起乌鞘岭,西至星星峡,南侧是祁连山脉,北侧是龙首山、合黎山、马鬃山。因为地处黄河以西,形似走廊,于是被人们称作——“河西走廊”。它的形成,源于数亿年前的一次地壳剧变。欧亚板块因为印度次大陆板块的撞击而缓慢隆起,形成地球上最高、也是最庞大的地质构造体系:青藏高原。与此同时,一条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弧形山脉被顶推隆起,这,就是祁连山。在祁连山脉的北麓自然形成了这条咽喉般的狭长走廊。它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东西连接着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p><p class="ql-block">青藏高原的隆起,切断了印度洋暖湿气流的北上,使西北地区形成了大片的戈壁荒漠。但幸运的是,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丰沛的山区降雨使祁连山成为伸入西北的一座湿岛。祁连山脉覆盖的积雪和史前冰川融化,形成了中国第二大内陆河——黑河。河水奔涌而下,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河西走廊。在黑河的东西两侧是石羊河和疏勒河,这三大水系滋养了片片绿洲,成为孕育生命的摇篮。</p><p class="ql-block"> 这个星球上除了海洋以外,几乎所有的地形地貌都在这条走廊上呈现。河西走廊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更是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后来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注定要从这里穿过。</p><p class="ql-block">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河西走廊关乎一个国家政治经略、经贸促进、文化交融的宏图大梦。对于生活在中原的人们,打通河西走廊,前往更为辽阔的西部是他们不变的梦想。这个梦想的开端,源于两千年前一个帝国的开拓。</p><p class="ql-block"> 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铲除了异姓王,平定了刘姓诸王叛乱,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的加强;经济上休养生息,国富民强,充满活力。就在汉武帝刘彻登基不久,一名匈奴军官被汉帝国边境部队俘获。通过对这名军官的审讯,刘彻得到这样一条情报:当时河西走廊形势混乱,被大大小小的游牧部落所控制,其中比较大的是月氏和乌孙部落。月氏部落赶走了乌孙人,而匈奴单于进入河西走廊后,又杀死了月氏的领袖,甚至把他的头颅做成酒器。新的月氏王渴望报匈奴的杀父之仇,但却力不从心。于是,月氏人只好向西迁徙。</p><p class="ql-block"> 刘彻觉得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假如能联合西域的月氏,形成东西方向的联合夹击,必定可以打败匈奴。遗憾的是,在年轻的汉武帝麾下,几乎所有谋臣武士对遥远的西方世界一无所知。但他们知道,向西渡过黄河之后,有一条河西走廊可以通往西域。</p><p class="ql-block"> 一个解除来自北方匈奴威胁的战略构想被提上汉帝国的日程表。汉武帝决定,公开招募愿意冒险出使的人,穿过河西走廊,前往西域去寻找月氏部落,说服他们和汉帝国东西夹击,赶走匈奴。</p><p class="ql-block"> 但是,作为此时中原通往西域的唯一交通要道,河西走廊控制在匈奴王朝右贤王部的浑邪王与休屠王手中,而且月氏西迁后的下落也无人知晓。更令人担忧的是,也许出使的人还没有走到西域,就会被匈奴人杀掉。但还是有勇敢者站了出来。他就是27岁的陕西城固人,张骞。</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祁连山脉中段一条长约28公里、贯通南北的大峡谷﹣﹣扁都口。今天,扁都口仍然是由青海进入河西走廊的重要通道。两侧山势陡峭,奇峰耸立,发源于祁连山脉黑河水系的大大小小20多条河流,沿峡谷蜿蜒而下。</p><p class="ql-block"> 远近的牧民在此放牧,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两千年前,张骞和他的使团渡过黄河后,就是由这里进入河西走廊的。</p><p class="ql-block"> 当张骞使团走出了扁都口的葱郁山林、来到河西走廊的茫茫戈壁之中时,他们距离帝都长安已经1000公里了。对于长期生活在富庶汉中平原上的张骞和他的使团来说,尽管对于穿越这条通道的艰苦与险恶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但随着日渐深入河西走廊,他们还是感到了自然环境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戈壁坚硬,黄沙漫漫,阳光炽烈如火一般燃烧,走上很远才能看见一片绿洲和稀疏的人烟。然后又是荒漠、戈壁,劲吹的风沙铺天盖地,危险无处不在。要找到月氏部落,就只能冒险穿过匈奴人严密控制的这条通道。而强大的匈奴王朝与中原王朝的对立已经持续了几百年,若是不幸撞到匈奴士兵,后果不堪设想。</p><p class="ql-block"> 没有任何悬念,张骞和他的使团被俘虏了。他们被押送到匈奴王庭,即今天的呼和浩特附近,去见当时的匈奴王军臣单于。(转载)</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描写乌鞘岭的古诗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乌岭参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明代】杨惟昶</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山环绕独居崇,俯视岩岩拟岱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蜀道如天应逊险,匡庐入汉未称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雷霆伏地鸣幽籁,星斗悬崖御太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首更疑天路近,恍然身在白云中。</p><p class="ql-block"> 这首诗为明代诗人杨惟昶所作,描绘了乌鞘岭的奇崛伟岸,展现出其犹如天然屏障横亘天际的壮美景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大雪登乌稍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晚清:俞明震</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浪河西流,庄浪河东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两水各西东,中立此天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昨夜雪嵯峨,长城万峰聚。</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眩光鸟雀静,构相龙虎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瓒岏露空隙,是水湍行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东水奔黄河,西水穿沙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群峰列玉屏,神工施斧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不见马牙山,呼风作哮怒。</p><p class="ql-block"> 该诗作者为俞明震,作于宣统三年辛亥初冬,写了大雪后登乌鞘岭所看到的奇丽风光。俞明震是清末至民国初年的诗人,其主要生活与创作时期跨越了晚清和民国建立初期(1860年—1918年)。</p><p class="ql-block"> 他不仅是诗人,还曾担任清朝官员,参与过戊戌变法相关活动,民国建立后则以教育和文学活动为主,其诗作风格兼具时代沧桑感与个人情怀,《大雪登乌稍岭》便是他清末时期的代表作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长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朝·许荪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草黄花映使袍,晚烟残月冷空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沙鸣绝漠羌村少,山锁危楼雉堞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藩翰千秋原设险,金汤万里漫云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壮游拟作西征赋,城外风雷雁正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清朝诗人许荪荃的这首诗,描写了乌鞘岭长城及其延伸部分的边地风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七律·乌鞘岭怀古》</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作者不详</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西北高原锁咽喉,乌鞘雄峙扼河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雪峰皑皑凝冷月,残垣寂寂诉春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汉将金戈驱胡虏,左公杨柳护边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千年烽火今犹记,铁骑飞驰贯九州。</p><p class="ql-block"> 此诗以雪峰、残垣、杨柳、铁骑等为意象,串联古今,既写自然之雄浑,亦颂人文之坚韧。</p><p class="ql-block">《深秋·车行乌鞘岭道中》</p><p class="ql-block">作者不详</p><p class="ql-block">嶙峋石壁接穹苍,国道逶迤拓大荒。</p><p class="ql-block">满目霜林燃淡魄,经时幽壑绕寒光。</p><p class="ql-block">车驰谷底秋风急,念逐云端雁影翔。</p><p class="ql-block">千载烽烟沉晓色,陡坡尽处露朝阳。</p><p class="ql-block"> 该诗描绘了深秋时节车行乌鞘岭的所见所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