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感悟】老舍与《四世同堂》

涛声依旧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文:涛声依旧</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图:致谢网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美篇号:109373265</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2, 126, 251);"><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舍的一生,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他是文学领域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是新中国第一个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老舍的语言,既俗白又精致、雅俗共赏,让读者易于理解,又颇具有深度,用通俗平白的文字来反映时代和生活。同样,老舍的作品也追求幽默,深深打上了“北京市民文化”的烙印,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p><p class="ql-block"> 茅盾曾说过:“在老舍先生嬉笑唾骂的笔墨后边,我感受到了他对于生活态度的严肃,他的正义感和温暖的心,以及对于祖国的挚爱和热望。老舍的幽默绝不是油腔滑调,以求一笑了之,而是追求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生矛盾中领略喜剧意味。悲剧和喜剧互相交融,讽刺与抒情互相渗透,使幽默达到更高的境界,形成一种丰厚的内在艺术力量,读老舍的幽默作品,往往不仅使人忍俊不禁,更令人掩卷深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一生中,从事写作时间最长,且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长篇小说。</p><p class="ql-block"> 小说在卢沟桥事变爆发、北平沦陷的时代背景下,以祁家四世同堂的生活为主线,形象真切地描绘了以小羊圈胡同住户为代表的各个阶层、各色人等的荣辱浮沉与生死存亡。</p><p class="ql-block"> 作品记叙了抗战时期广大平民的悲惨遭遇,揭露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更反映出百姓面对强敌愤而反抗的英勇无畏,讴歌、弘扬了中国人民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p><p class="ql-block"> 从小说的名字就能看出,家是小说构建的基石,四世同堂是传统中国人的家族理念,是历来为人们所崇尚的家庭模式。老舍用特别深情的笔墨,塑造了一个四世同堂的美好家庭,刻画出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p><p class="ql-block"> 代表着清朝人的祁老太爷,一脑子的中庸之道,主张一切事情“忍”为先。祁老太爷唯一的儿子齐天佑,则代表着清朝与民国之间的那些人,一个总以“和气生财”为宗旨的正直的生意人。齐家长孙齐瑞宣受过高等教育,精通英语,代表的是当时的知识分子的革命妥协性,面临忠孝两难的抉择,担负起了家的责任,以自己的宽容隐忍,为家尽孝。后来配合老三搞地下工作,敢于承担大事,时时忧国,是小说真正的主角。</p><p class="ql-block"> 齐瑞宣的夫人韵梅,操持着一家老小的生计,她从不抱怨,而是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坚强勇敢,包容尽责,具有中华民族传承了千百年的慈爱而光辉的女性美。而老二祁瑞丰,巴结日本人,落井下石,代表着自私浅薄,做日本人的顺民的一类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其他抗战小说以打仗为主要内容不同的《四世同堂》,在抗战这个背景下,让我们看到了世间百态,也对我们的民族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敬仰。</p><p class="ql-block"> 老舍的创作灵感来源于其夫人胡絜青。1937年在齐鲁大学任教的老舍拜托夫人侍奉自己年迈的母亲。当时老舍母亲生活在敌战区北平,1942年老人病故。胡絜青几乎耗去了一年时间,在1943年他带着孩子们来到身在重庆的老舍身边。</p><p class="ql-block"> 胡絜青讲述老舍写这部小说的经过时说:“当我一次又一次的讲述日本侵略者,对沦陷区人民特别是对北平人民的奴役和蹂躏的时候,老舍总是坐在一旁,吸着烟、静静地听着、思考着…就这样,使他心中那旧日的北平又增添了沦陷后的创伤和惨状”。</p><p class="ql-block"> 终于,老舍在1944年1月开始动笔,写这部《四世同堂》,这是老舍先生用时最长、规模最庞大、思想最深沉、结构最复杂、人物最繁多、技法最多样的一部小说,他宣扬了现代的民族国家观念,填补了沦陷区抗战小说题材的空白。</p><p class="ql-block"> 细品《四世同堂》,发现它讲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困境,被各种“看不见的墙”困住。</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感慨的是,小说里那些最终活出人样儿的,反而是敢于打破“圈子”的人。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绝不能被自己的“舒适区”困死。</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最精彩的是:让我们看到真正的自由,是心里够开阔,物理空间再小,精神世界也能无限大。小说虽然写的是抗战时期的故事,但说的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永恒课题。</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