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达铺~决定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

萍姐

<p class="ql-block">朋友:你知道哈达铺这个地方吗,你听过这个哈达铺这个地名吗。</p><p class="ql-block">我估计很多朋友都是和我一样,只知道哈达,不知道哈达铺,更加不知道哈达铺在长征中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其实,哈达铺是长征的加油站,是决定了红军北上何处的转折点,是除了延安、遵义外,最多历史遗址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说起来,来到哈达铺纯属偶然,又或许是冥冥中注定要与其相遇的必然吧。</p><p class="ql-block">9月11日,我们游览了宫鹅沟后,同行的朋友有高原反应,担心如果继续前往甘南之旅的话,不知道会有什么意外。</p><p class="ql-block">于是我和她决定改道前往四川广元,然后等旅游团回到广元时汇合。</p><p class="ql-block">宕昌县到广元三百公里,怎样去才更便利和快捷呢。</p><p class="ql-block">幸好当地杨导游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打滴去哈达铺,然后在那里乘坐高铁前往广元就好。也去游览一下哈达铺,那可是红色之旅哦。</p><p class="ql-block">我们欣然同意。</p><p class="ql-block">12日上午,我们打滴去哈达铺,全程36公里,费用90元(未加高速路费)。</p><p class="ql-block">滴滴司机是一个体制内的工作人员,大学毕业后回到宕昌。于是我们就和他聊起当地的收入、孩子的兴趣班等情况。</p><p class="ql-block">他说当地薪酬不高,就三四千元。孩子基本不上兴趣班或补习班等。</p><p class="ql-block">然后就说到孩子所知道的基本常识。他说其所在部门曾经做过专门调查,百分之九十的孩子不知道胡椒、花椒,也不知道花生、豌豆、玉米等农作物。现在学校是要补这方面的课,否则孩子真的会变成五谷不分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听了很有同感,想起上山下乡时知青的笑话:将秧苗当韭菜,爬树摘花生等。</p><p class="ql-block">还有小孩都不愿意或者不会说粤语,他也说很多孩子也不会说当地的土话。</p><p class="ql-block">我问,哈达铺是藏族的吗,他说不是。</p><p class="ql-block">那为什么会叫哈达铺呢。</p> <p class="ql-block">原来哈达铺原名“哈塔川”,因地处黄土丘陵地带,顶部浑圆的地形被古人称为“疙塔山”或“哈塔川”。后因“塔”与“达”韵母相同,语音逐渐演变为“哈达川”。明代在此设立驿站(铺),用于传递文书和军事通信,故得名“哈达铺”,清朝沿用此名至今。</p><p class="ql-block">哈达铺自古是甘川道上的军事要冲和商贸重镇,三国时期为“阴平古道”,明清时期成为中药材集散地,素有“当归之乡”之称。</p><p class="ql-block">名称中的“铺”指驿站,而非藏族“哈达”的礼仪含义。</p> <p class="ql-block">这是哈达铺纪念馆。</p><p class="ql-block">哈达铺位于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是红军长征关键决策地,被誉为长征“加油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红色旅游经典景区。</p><p class="ql-block">哈达铺是长征命运转折点,解决了“北上何处”问题,被国务院称为“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p><p class="ql-block">杨成武将军誉其为长征“加油站”,红军在此恢复体力、明确战略方向,为后续胜利奠定基础。</p><p class="ql-block">哈达铺在红军长征中具有以下核心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一是重大战略决策。</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攻克腊子口后抵达哈达铺,党中央在此作出将长征落脚点转向陕北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决策为红军提供了明确方向,被视为长征命运的转折点。 ‌</p><p class="ql-block">二是物资与兵员补给地。</p><p class="ql-block">红军在哈达铺进行休整补给,获得了物资保障和医疗救治。当地还为红军提供了数千名新兵源,成为长征途中重要的兵员补充地。</p><p class="ql-block">三是政治与精神整顿地。</p><p class="ql-block">毛泽东等领导人在此开展干部政治整训,统一红军将士思想,强化战斗力。</p>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在哈达铺会师的只有红一、二、四方面军,却没有红三方面军。</p><p class="ql-block">为什么没有红三方面军呢,红三方面军没有去哈达铺吗。</p><p class="ql-block">回来查了资料,才知道红三方面军从未正式成立,其番号因历史原因始终缺编,原计划组建的部队被改编并入红一、红二方面军。</p><p class="ql-block">编制背景与缺失原因:</p><p class="ql-block">1930年中共中央计划将全国红军整编为四个军团,其中红三军团(彭德怀部)拟扩编为红三方面军。但1930年8月红一、红三军团会师后,彭德怀基于兵力不足和反“围剿”需要,主动提议放弃独立番号,与红一军团合并为红一方面军。此后1933-1935年中央多次尝试以红七、八、九、十军团组建红三方面军,均因部队在反“围剿”中严重损失或分散而中断。</p> <p class="ql-block">走进哈达铺纪念馆的大门,迎面看到雕塑上的5个人分别是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王稼祥、博古。</p><p class="ql-block">这五位领导人曾在哈达铺这一关键的历史节点上作出了重要的决策。</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18日,党中央率领红一方面军突破天险腊子口,占领哈达铺。20日下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到达哈达铺。从当地邮政代办所国民党报纸上获得陕北有红军和根据地的消息,做出了把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放在陕北的重大决策。9月23日,中央率陕甘支队离开哈达铺北上。</p><p class="ql-block">1936年8月9日,红四方面军第30军通过腊子口后占领哈达铺;25日红二方面军六军进驻哈达铺。9月1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及二军到达哈达铺。到10月4日,相继北上。</p><p class="ql-block">在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在国务院公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称“哈达铺是决定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命运的重要决策地”</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门口还有毛主席的《七律.长征》。</p><p class="ql-block">《七律·长征》创作于‌1935年10月‌,由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所作。 ‌</p><p class="ql-block">创作背景</p><p class="ql-block">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长征结束阶段,途经甘肃通渭、吴起镇等地,期间在政治局会议或干部大会上朗诵了这首诗。七律·长征》创作于‌1935年10月‌,由毛泽东在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所作。 ‌</p><p class="ql-block">我觉得《长征》也有可能是在哈达铺创作的呢。</p><p class="ql-block">大胆从时间上推算一下:毛主席是1935年9月20日到的哈达铺。并在这决定北上到陕北,后在10月的政治局会议或干部大会上朗诵。不就是刚刚这时间段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律·长征》毛泽东</p><p class="ql-block">红军不怕远征难,</p><p class="ql-block">万水千山只等闲。</p><p class="ql-block">五岭逶迤腾细浪,</p><p class="ql-block">乌蒙磅礴走泥丸。</p><p class="ql-block">金沙水拍云崖暖,</p><p class="ql-block">大渡桥横铁索寒。</p><p class="ql-block">更喜岷山千里雪,</p><p class="ql-block">三军过后尽开颜。</p> <p class="ql-block">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主力红军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被迫实行战略性转移,退出中央根据地,进行长征。</p><p class="ql-block">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央红军共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攻占700多座县城,红军牺牲了营以上干部多达430余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共击溃国民党军数百个团。期间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p><p class="ql-block">红一方面军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1936年10月,红二、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红一方面军会师。</p><p class="ql-block">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的胜利结束</p> <p class="ql-block">面对国民党的围追堵截,军情和信息尤为重要。</p><p class="ql-block">红军一进哈达铺,侦察连从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收集《大公报》《中央日报》《山西日报》《晋阳日报》等报纸。</p><p class="ql-block">《大公报》上一则消息,引起了毛泽东的注意。“全陕北二十三县几无一县不赤化,完全赤化者有八县,半赤化者十余县。”国民党气急败坏的“剿匪”新闻,此刻成了中央红军眼中天大的好消息!</p><p class="ql-block">陕甘不仅有红军、有游击队,更有一大块革命根据地。这个好消息,把毛泽东的目光和长征目的地,从“到中苏边界去”转到了陕甘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军民鱼水情的雕像。人民群众给红军送粮食。</p><p class="ql-block">据哈达铺长征纪念馆资料记载,哈达铺在1935年9月支援红一方面军物资统计为:</p><p class="ql-block">食盐20000斤,粮食200000斤,食用油5000斤,骡马1000匹,中草药1500剂,猪羊鸡750头(只),蔬菜3000斤……队伍在哈达铺得到充分补给。</p><p class="ql-block">1936年,当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长征来到哈达铺,当地群众不但为后续红军提供大笔的物资补给,还组织苏维埃政权和游击队支援红军。8月9日至10月4日,红二、红四方面军在哈达铺活动将近两月时间,休整兵力,筹集粮饷,宣传抗日主张,建立了46个区、乡、村苏维埃政权,还成立了一支2000多人的哈达铺游击队。</p><p class="ql-block">当时我想不明白,红军三大方面军齐集哈达铺,一共有多少人?那些食物从那里来呀。</p><p class="ql-block">后来查了资料,解答了我的疑问。</p><p class="ql-block">据《彭德怀自传》记载,哈达铺会师时,三军团共有约一万四千人,但他们的体质极度虚弱,行军途中不时有人因体力不支而倒地不起。</p><p class="ql-block">在哈达铺,红军战士们终于吃上了久违的馍和菜,住上了温暖的火炕。</p><p class="ql-block">此外,《彭德怀自述》红军在哈达铺获得充足食物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p><p class="ql-block">一是国民党军队的溃败与物资遗留。</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红军先遣部队进入哈达铺时,驻守的国民党军仓促溃逃,留下了大量粮食和食盐。例如,红军在腊子口战役后缴获了30万斤粮食和2000斤食盐,而哈达铺本地商铺林立,物价低廉(如五块大洋可购百斤猪肉),进一步补充了物资。 </p><p class="ql-block">二是‌当地丰富的物产与商贸基础。</p><p class="ql-block">哈达铺作为甘肃宕昌县的重要商贸集散地,农业发达(小麦、土豆为主),且人口密集(近六千户居民),为红军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来源。当地群众自发制作“红军锅盔”“红军凉粉”等食品慰问红军,形成了独特的饮食文化。</p><p class="ql-block">三是党中央的休整与后勤保障</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在哈达铺休整期间,后勤部门迅速采购熟食并控制用餐量,避免战士因饥饿过度进食导致肠胃问题。同时,通过没收豪绅物资和群众征购相结合的方式,保障了后续行军的食物补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22日上午,在哈达铺下街村关帝庙,召开了中央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p><p class="ql-block">在这次会上,毛泽东作了《关于形势和任务的政治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到陕北去”。</p><p class="ql-block">会议决定率领红军到陕甘宁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根据地,将红军第1、3军和军委纵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号召全体指战员积极拥护中央决定,充分做好北上准备。</p> <p class="ql-block">向陕北进军的方针决定之后,为了克服敌强我弱和张国焘分裂造成的混乱,保证顺利向陕北进军,党中央在哈达铺正式决定改编红一方面军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由彭德怀同志担任司令员,毛泽东兼任政委,林彪任副司令员,叶剑英任参谋长。</p><p class="ql-block">一个月后抵达陕北;发动了“岷洮西(固)战役”和“成徽两康战役”。</p> <p class="ql-block">长征到达哈达铺时中央红军总部的主要领导:朱德、张国焘、刘伯承、陈昌浩。</p> <p class="ql-block">第四方面军主要领导:徐向前、陈昌浩、李特、李卓然。</p> <p class="ql-block">二方面军主要领导:贺龙、任弼时、萧克、关向应、李达、甘泗淇。</p> <p class="ql-block">贺龙、刘伯承和任弼时部署成徽两康战役。</p><p class="ql-block">成徽两康战役,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一场战役。</p><p class="ql-block">1936年8月下旬,红二方面军到达哈达铺。国民党调兵遣将,围追堵截,企图阻止红军三大主力会师。</p><p class="ql-block">中央军委部署,红二方面军下一步的行动是:“东出甘南和陕西省南部,占领成县、徽县、两当、康县、凤县和宝鸡地区,从右路拖住胡宗南的尾巴,配合一、四方面军进行静(宁)会(宁)战役。”</p><p class="ql-block">按照这一战略部署,9月8日,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发布了《第二方面军基本命令》,决定组织“成徽两康”战役。</p><p class="ql-block">9月11日,红二方面军分三路纵队进军陇南。17日,红军攻克成县县城。18日,进入两当县城。19日,进驻徽县县城,同时攻克康县县城。</p><p class="ql-block">仅仅10天时间,红二方面军就胜利地完成了作战计划。</p><p class="ql-block">“成徽两康”战役后,甘陕南部形成了一个临时革命根据地,扩大了党和红军在西北的影响,有力地推动了甘肃革命斗争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展厅内设有复原哈达铺苏维埃政府成立场面的雕塑,生动展现了群情振奋的火红场面。</p> <p class="ql-block">哈达铺红军长征旧址坐落在由382家店铺组成的一条长约1200多米的街道上,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走过的最长、保留当年原貌最完整的一条街。可以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第一街”。</p> <p class="ql-block">这是红四方面军长征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是哈达铺邮政代办所。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长征途中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地点。</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抵达哈达铺时,通过该邮政代办所获取了《大公报》等报纸,了解到陕北有刘志丹、徐海东领导的红25军等部队活动的情况。这一信息为毛泽东等领导人作出“到陕北去”的战略决策提供了关键依据,直接影响了长征的最终胜利。</p> <p class="ql-block">这是张爱萍的住室。</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富春的住室。</p> <p class="ql-block">这是毛泽东、张闻天住室。</p><p class="ql-block">他们住在“义和昌”药铺。</p> <p class="ql-block">“义和昌”药铺是甘肃省宕昌县哈达铺镇现存的重要革命遗址,原为清朝末年建立的药材货站。</p><p class="ql-block">1935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哈达铺期间,毛泽东、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人曾在此居住,北房正厅作为中共中央临时办公室使用。</p><p class="ql-block">在此召开的中央领导人会议作出了向陕北进军的重大战略决策。</p> <p class="ql-block">义和昌药铺建筑占地约1400平方米,建筑面积527.35平方米。</p><p class="ql-block">整座建筑由临街的10间铺面和内院的三间主房组成。</p><p class="ql-block">由于房前有10间铺面作掩护,三间主房较隐蔽,院内有通向后山的小门可以应急避难。</p><p class="ql-block">义和昌药铺北房中间正厅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办公室,左间是毛泽东主席住室,大约15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这是周恩来的住室同善社。</p><p class="ql-block">同善社(红一方面军司令部和周恩来同志住室)。</p><p class="ql-block">同善社修建于清末民初。民国期间取名“同善社”,是哈达铺民间商会办公议事地点。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中央红军到哈达铺后,周恩来同志在同善社住宿养病。同时红一方面军司令部也在同善社办公。</p> <p class="ql-block">这是红军干部会议旧址。</p> <p class="ql-block">这是哈达铺的关帝庙,也是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旧址。</p><p class="ql-block">清道光六年(1826年),关帝庙始建。</p><p class="ql-block">光绪年间,毁于大火。</p><p class="ql-block">民国初年,当地百姓集资重建。</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9月22日下午,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在关帝庙召开。参加会议的有194名干部,其中包括15位女干部。会议由张闻天主持,毛泽东同志作了关于形势和红军改编问题的报告。</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在报告中说,同志们,一年来,我们走了两万里路,打破了敌人无数次的追、堵、围剿。尽管天上还有飞机,蒋介石连做梦也想消灭我们,但是我们过来了,现在坐在哈达铺关帝庙里,安安逸逸开会,这本身是个很大的胜利。</p><p class="ql-block">但是,在胜利面前,我们必须冷静的分析形势,估计形势,国民党把三十四万兵力部署在陕西、甘肃一带追堵我们,对红军北上抗日,不能不说是严重威胁。</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同志还说:“感谢国民党的报纸,为我们提供了陕北红军比较详细的消息,那里不但有刘志丹的红军,还有徐海东的红军,还有根据地,我们要抗日,首先要到陕北去。”</p><p class="ql-block">最后,他满怀信心地号召大家:“同志们,胜利前进吧!到陕北只有七百里了,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就是我们抗日前线阵地。”毛泽东的报告既分析了形势,又指明了方向,极大得鼓舞了红军将士,统一了全党的思想;将红一方面军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陕甘支队,实现了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哈达铺关帝庙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遗址。</p><p class="ql-block">该庙宇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曾于民国初年重建,后因文革被毁,1978年由肖华将军指示修复,现为长征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 </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是祭祀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关羽的庙宇,遍布中国各地及海外华人社区。</p><p class="ql-block">关帝庙承载“忠义仁勇”精神。</p> <p class="ql-block">红四方面军长征旧址。</p> <p class="ql-block">贺龙住室~张家大院。</p><p class="ql-block">张家大院(红二方面总指挥部)修建于民国初期,原为哈达铺下街村民张兴元家私宅。</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9月,红二方面军到达哈达铺,总指挥部设在张家大院。同时贺龙、任弼时、刘伯承、肖克、李达、关向应等二方面军领导也住此院。</p><p class="ql-block">红二方面军在张家大院制订和颁布了《“成徽两康”战役基本命令》。</p> <p class="ql-block">张家大院位于关帝庙东南约100米,占地面积约735平方米,建筑面积351.52平方米。这里曾是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院中东、西、南三面房屋均是原有建筑,北房是按原貌恢复的三间二层木结构楼房,楼上是贺龙住室,楼下是任弼时、刘伯承、肖克、关向应住室,东厢房是李达住室。</p> <p class="ql-block">贺龙和任弼时下棋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还原那时的生活场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关于哈达铺游记,是最早应该写的。但因为有很多知识不懂,需要查找资料。而且又想尽量写详细一点,起码自己明白,知道那一段的历史。所以才时隔一个月多月才完成。</p><p class="ql-block">文章很长,感谢美友的阅读。</p><p class="ql-block">敬请指正,不胜感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