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第三届武林功夫大会开幕

紫金原~动力源泉

<p class="ql-block">陕西省第三届武林功夫大会2025年10月11日在华阴市隆重开幕</p> <p class="ql-block">清晨的华山脚下,秋意正浓,薄雾还未散尽,体育馆外已人声鼎沸。红旗在风中猎猎作响,横幅上“全民健身 运动三秦”的字样格外醒目。场馆内灯光璀璨,舞台中央的大屏幕滚动播放着赛事主题,来自各地的武术爱好者身着传统服饰列队入场,步伐整齐,眼神坚定。这一刻,不只是比赛的开始,更像是一场千年武脉的苏醒。我站在观众席前,看着台上那一排排挺拔的身影,仿佛听见了历史深处传来的拳风。</p> <p class="ql-block">蒲城关中武文化研习会率队参加</p> <p class="ql-block">远远就看见那支队伍——黑底红纹的练功服,胸前绣着“关中武”三个字,步伐沉稳,气势不凡。带队的是赵老师,他常说:“我们练的不只是拳脚,是关中人的骨气。”他们从蒲城一路赶来,带着红拳的火种,也带着对传统的敬畏。我曾听他说起祖辈在窑洞前练拳的故事,寒来暑往,拳不离手。今天,这份坚持终于站上了更大的舞台。</p> <p class="ql-block">赵关军和仓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台通道里,赵长军和杨新仓老师并肩站着,两人轻轻握了手,什么也没说,但眼神里全是默契。一个是老将,一个是新秀,一个沉稳如山,一个锐气如锋。他们代表的是同一种精神——不争一时胜负,只为把这门功夫传下去。我悄悄拍下了这一幕,不是因为多精彩,而是因为,这握手像极了传承的仪式。</p> <p class="ql-block">贾银红和俄罗斯运动员交流</p> <p class="ql-block">训练馆里,贾银红正比划着一个起手式,对面的俄罗斯姑娘跟着模仿,动作虽生涩却认真。两人用简单的手势和笑容交流,一个说“气要沉”,一个点头“da, da”。语言不通,但拳理相通。我坐在角落看着,忽然觉得,武术原来是最朴素的世界语——一个动作,就能让陌生人彼此懂得。</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美女运动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叫安娜,来自俄罗斯,却爱上了中国红拳。她说:“这拳法像诗,有节奏,有力量。”比赛前她还在反复练习“缠手”动作,额角沁着汗,眼神却亮得惊人。她穿的那身红衣,在一群黑衣武者中格外醒目,像一团跳动的火。我忍不住想,这不就是武术的魅力吗?它不问来处,只看你是否真心。</p> <p class="ql-block">原水利和俄罗斯运动员</p> <p class="ql-block">原水利带着两个俄罗斯学员在馆内练习,他一边纠正动作一边比划:“腰要拧,像拧毛巾。”年轻人听得认真,练得卖力。我问他为何愿意花时间教外国人,他笑了笑:“功夫不是咱们的私产,是老祖宗留给世界的礼物。”这话朴实,却让我心头一热。</p> <p class="ql-block">四位身着传统武术服饰的人在蓝色背景板前合影,背景板上有“全民健身”和“陕西省第三届武林功夫大会”的字样</p> <p class="ql-block">他们在背景板前站成一排,笑着竖起大拇指,像极了老友重逢的合影。有人还调皮地比了个“耶”,引得大家哄笑。这一幕被摄影师定格,背景的“全民健身”几个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我看着他们,忽然明白,武术不只是竞技,更是连接人心的桥梁。</p> <p class="ql-block">陕西红拳~千年传承</p> <p class="ql-block">红拳的鼓点一响,全场安静。那是关中大地最古老的声音,起于唐宋,传于乡野,藏在每一个“哼哈”吐纳之间。台上那位老拳师,白发苍苍,却一招“鹞子翻身”干净利落,看得人屏住呼吸。他说:“红拳不靠花哨,靠的是‘寸劲’和‘心劲’。”我站在台下,仿佛看见千年前的关中汉子,在麦场上挥拳练功,风吹过黄土,也吹过他们的衣角。</p> <p class="ql-block">电子计分板显示女子E组其他拳术类项目裁判得分</p> <p class="ql-block">大屏幕上分数跳动,朱军华8.58,王丽芝8.59,一分之差,全场屏息。王丽芝来自未央区体协,动作刚柔并济,收势时全场掌声雷动。我注意到她下台时手还在微微发抖,不是紧张,是激动。她说:“我练了二十年,就为这一刻。”分数只是数字,但背后是无数个清晨的汗水。</p> <p class="ql-block">身穿红色传统武术服的小女孩准备表演</p> <p class="ql-block">她才八岁,扎着两个小辫,发带随风飘着。站在场边,小手紧紧攥着剑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前方。教练蹲下来说了句什么,她点点头,深吸一口气,走了上去。那一刻,她不像个孩子,倒像个出征的小将军。我忽然想,这不就是传承吗?从白发到童颜,从老拳师到小娃娃,武脉从未断过。</p> <p class="ql-block">一群人手持俄罗斯国旗在背景板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他们举着俄罗斯国旗,笑得灿烂,背景板上写着“体彩杯”和“国际武术赛事”。这支跨国队伍里,有老师,有学生,有父子档。他们说:“我们是外国人,但练的是中国功夫。”我看着那面飘扬的国旗,忽然觉得,武术的边界,从来不在地图上,而在人心之间。</p> <p class="ql-block">男士在演讲,背景屏幕显示大会主题</p> <p class="ql-block">他站在讲台前,手势有力,声音沉稳:“加快建设体育强省,武术不能缺席。”台下掌声如雷。大屏幕上,“全民健身”“体育强省”几个字熠熠生辉。这不是一场普通的比赛,而是一次文化的集结。我坐在后排,听着那些话,心里默默接了一句:武术,是体魄的锤炼,更是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三位获奖者站在领奖台上</p> <p class="ql-block">最高台上的小伙子握着奖牌,眼眶微红。他来自一个小县城,靠助学金练拳,今天终于站上了领奖台。台下有人喊他的名字,他回头挥手,笑容灿烂。那一刻,奖牌的光,照见的不只是荣誉,还有无数个默默坚持的日夜。</p> <p class="ql-block">获奖者手持奖牌和证书</p> <p class="ql-block">他站在蓝背景前,笑得腼腆,却挺直了腰板。那张证书上写着“一等奖”,队伍是“关中武文化研习会”。我认得他,是赵老师的学生,三年前还只会基本功。如今,他已能完整打出一套红拳套路。成长,有时就藏在这一纸证书里。</p> <p class="ql-block">贾银红获奖证书与奖牌特写</p> <p class="ql-block">贾银红的名字印在证书上,一等奖,关中武文化研习会。她捧着奖牌时没说话,只是轻轻摸了摸上面的“武林功夫大会”几个字。她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是我们整个团队的。”我看着她,想起她在训练馆里一遍遍纠正动作的身影——那不是为了奖牌,而是为了不辜负这身红衣。</p> <p class="ql-block">关中武文化研习会集体获奖证书</p> <p class="ql-block">证书上盖着鲜红的章,日期是2025年10月11日,地点:陕西·华阴。这张纸,轻如鸿毛,却又重如泰山。它记录的不只是成绩,更是一群人对传统的坚守。我把它拍下来,发给了研习会的群,群里瞬间炸开了锅:“我们做到了!”</p> <p class="ql-block">原水平获男子E组单器械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原水平站在台下,看着大屏幕上的名字,轻轻呼出一口气。他练的是棍,一练就是二十五年。他说:“拿奖不是目的,能站上这个台,我就没白练。”他把证书折好放进包里,像收藏一段岁月。</p> <p class="ql-block">参赛证件卡</p> <p class="ql-block">那张蓝色证件卡上印着雪山,象征着坚韧。我也有这样一张,挂在胸前,每天进出场馆。它不只是通行证,更像一种身份的认同——我是这场盛会的一部分,是武脉长河中的一滴水。</p> <p class="ql-block">电子屏显示男子E组单器械排名</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的名字不断跳动,评委们专注打分。我站在后排,看着那些数字起落,忽然觉得,这不只是一场比赛,更像一场无声的对话——过去与现在,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在这里交汇、碰撞、共鸣。</p> <p class="ql-block">这场大会,不只是开幕,更是一次回响。</p> <p class="ql-block">它让老拳师看到希望,让年轻人找到方向,让外国人读懂中国。</p> <p class="ql-block">当华山的风吹过赛场,我听见的,不只是掌声,还有千年武魂的低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