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古话说的好:和自己的老师相处易,和孩子的老师相处难。有句话叫严师出高徒。</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坐在教室第一排,老师一皱眉,我就紧张得不敢喘气。那时的敬畏,是出于对知识的仰望,也是对权威的本能顺从。老师打个板子,家长还说“该打”,回家再补一句“老师管你是为你好”。可如今,轮到我自己成了家长,走进教室,面对那个站在讲台前、管教我孩子的人,心里却多了几分忐忑——不是怕,而是不知如何开口。</p>
<p class="ql-block">我渐渐明白,和自己的老师相处,是单向的敬重;而和孩子的老师相处,却是双向的协作。一边是血脉相连的牵挂,一边是教育责任的担当,稍有失衡,便容易陷入误解。有的家长把老师当“服务提供者”,孩子一受委屈就质问;有的则过分疏远,仿佛老师只是学校里的一个影子,与家庭无关。可真正的相处之道,既不是俯首帖耳,也不是居高临下,而是以平等之心,建信任之桥。</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次,孩子回家哭着说被老师当众批评了。我心头火起,几乎要冲去学校问个明白。可冷静下来后,我先问孩子:“老师为什么批评你?你说得不对吗?”孩子低头说:“我上课说话,影响了别人。”我这才意识到,情绪之下,我差点成了那个“护短”的家长。第二天,我主动给老师发了条信息:“昨天孩子回家说了课堂的事,我们已经和他谈过了。感谢您及时指出问题,也请您多费心。”老师很快回复:“谢谢您的理解,孩子其实很聪明,就是需要多一点自律。”一句话,化掉了我心头的疙瘩。</p>
<p class="ql-block">从那以后,我学会了“先听、再想、后说”。每次家长会,我不再只关心分数,而是留意老师提到的孩子状态、课堂表现、与同学的互动。我发现,老师其实比我们更希望孩子好。他们每天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的孩子,要维持秩序、传授知识、照顾情绪,这份辛苦,往往被一句“你家孩子最近不太专心”轻轻带过。而我们能做的,不是立刻反驳或焦虑,而是回应一句:“谢谢您告诉我,我们在家也会配合。”</p>
<p class="ql-block">有时候,老师的一句提醒,背后是整整一天的观察与斟酌。我们看到的是结果,他们经历的是过程。所以,尊重老师的判断,不等于盲从,而是给予专业空间。就像医生不会因为病人发烧就立刻开抗生素,老师也不会因为孩子一次作业没做好就否定全部。教育是慢功夫,家校之间,更需要耐心与默契。</p>
<p class="ql-block">我还发现,最有效的沟通,往往不在正式场合。一次放学接孩子,我顺口问了句:“最近他写字是不是又潦草了?”老师笑了:“是有点,不过比上个月好多了。”就这么一句闲聊,反而让我感受到老师的细致与温度。后来我们加了微信,偶尔分享孩子在家读书的照片,老师也会点赞,甚至留言鼓励。这种日常的互动,比每次家长会的正襟危坐,更让人安心。</p>
<p class="ql-block">当然,分歧难免。有一次,老师建议孩子参加一个课外展示活动,我觉得压力太大,委婉拒绝了。老师没有坚持,只说:“理解您的考虑,等孩子再大一点,机会还有很多。”这话让我感动——她不是在推行任务,而是在尊重每一个家庭的节奏。</p>
<p class="ql-block">说到底,和孩子的老师相处,不是讨好,也不是对抗,而是一场关于成长的共谋。我们把孩子交到他们手中,不只是为了学知识,更是为了学做人。而老师,也需要看到家庭的支持与理解。彼此不越界,又不疏离,像两棵并肩的树,根在地下相连,枝叶在空中各自伸展。</p>
<p class="ql-block">严师出高徒,这话没错。但严的背后,若没有家校之间的温润理解,那“严”就容易变成“伤”。孩子是最敏感的,他能感觉到父母是否信任老师,也能察觉老师是否真心待他。当我们以诚相待,孩子便在这份信任中,走得更稳、更远。</p>
<p class="ql-block">所以,别怕和孩子的老师打交道。放下防备,带上诚意,轻轻说一句:“老师,孩子交给您,我们放心,也请您多费心。”这一句话,就是最好的开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