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10日下午15时,善琏镇车兜村党群服务中心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农民集邮联谊会”成立大会在此隆重举行。村书记郁根荣当选首届会长,这一创举不仅填补了基层集邮组织的空白,更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集邮史上的独特风景。联谊会的成立,将有效凝聚“三农”集邮爱好者的力量,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乡土题材邮集创作,为乡村振兴注入一抹别样的文化亮色。</p> <p class="ql-block">为深化第三届农民邮展的文化内涵,浙江省邮协特别发起“三农”主题征文活动,倡导以邮品讲述乡村故事、展现农情风貌。优秀征文将以喷绘形式完整呈现于展厅,让广大邮人得以细细品读。文字与邮品交相辉映,既拓展了展览的思想深度,也使“邮”与“农”的融合更加立体生动。</p> <p class="ql-block">尤为巧妙的是,这些征文被精心设计为主题墙,既承载思想传播功能,又成为展厅的视觉亮点,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双重升华。这正呼应了“铁人”那句铿锵有力的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本次邮展正是这一精神的生动写照——在有限资源中开拓无限可能,于乡土沃土上绽放农民集邮之花。</p> 展场内外的邮友情 <p class="ql-block">11日下午16时,瓯越邮政用品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暨浙江理事答谢全国邮友联谊活动在热烈氛围中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瓯会的会员、征集员、评审员及嘉宾逾二百多人齐聚一堂,共叙邮谊。席间特色菜肴飘香,杨梅酒甘醇,言谈间皆是邮海拾珍的喜悦与深情,一场跨越地域的邮情盛宴悄然铺展。</p> <p class="ql-block">此次联谊尤具意义,在冯舒拉会士引荐下,我得以结识金华地区的多位邮友——浦江、东阳的李良飞、永康等地同好。更令人欣喜的是,竟巧遇同乡义乌佛堂镇的金婺南老师。他年长我五岁,竟与我同住一条古镇老街,乡音一出,亲切感油然而生,仿佛时光倒流,故土情深在方寸邮笺间再度升温。</p> <p class="ql-block">联谊会上,一幕幕温情瞬间定格成永恒;图1.与2021年上海举办建党百年专项邮展时,指导我的国家级评审员唐承达相遇合影;图2.与同桌武汉梁耀华、鄂尔多斯赵雷举杯相庆;图3.与梁耀华深入交流书信邮集预审事宜,并协助湖北邮友完成申报;图4.与2023昆明国展期间同组指导的李少可老师重逢留影;图5.展场挂花后向刘德利祝贺其荣获大镀金奖;图6.在刘晓林展品前与上海杨德福老师合影;图7.于展厅与上海体育不开究会副会长李祥华、杭州残疾人邮协秘书长陈宇并肩而立;图8.在展厅广场与大连陈文登、胜利油田刘晓林夫妇同框;图9.与绍兴陆涌华等邮友共聚镜头前——每一张照片,都是邮缘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联谊活动的拜师仪式台上,主持人郝肖博(25岁)正式拜师瓯越会副会长、邮政用品名家刘一峰老师;台下,书信集邮创始人王健(63岁)拜师张运达(82岁)湖州市邮协副会长。</p> 善琏的湖笔与景色 <p class="ql-block">10日清晨,饭后踱步过马路,湖笔文化园悄然映入眼帘。晨光中,老人们执笔如剑,打起以“笔”为意象的太极拳,广场上笔形雕塑、笔杆路灯、笔韵广告牌错落有致,仿佛整座小镇都在以笔墨书写千年文脉。</p> <p class="ql-block">步入湖笔销售一条街,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各家店铺已开张迎客,制笔工序井然展开:选毛、齐毫、扎笔……匠人们指尖翻飞,传统技艺在现代街市中焕发新生,令人驻足流连。</p> <p class="ql-block">采风至陈娟英老人的店面,她年届七旬,仍端坐于传统矮凳之上,专注地手工挑选笔毛粗细。片刻之间,数个笔头已成,静待晾晒。经其应允,我录制了一段她工作的视频,并配以解说,记录下这珍贵的非遗瞬间。</p> <p class="ql-block">陈娟英的手工制笔技艺曾被央视专题记录,其匠心令人敬佩。我特购两支湖笔,拟赠予外孙与外孙女,愿这来自善琏的笔尖,能书写他们未来的成长篇章。</p> <p class="ql-block">每日往返宾馆与展场,步行约二十分钟。12日午间归途,沿河缓行,清风拂面,水光潋滟,景色宜人,顿觉身心舒畅,暑气尽消。</p> <p class="ql-block">路边绿化带与小区护栏之间,错落分布着农耕劳作场景的雕塑群:犁田、插秧、晒谷、归仓……一幅幅生动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尽显新时代新农村的文化底蕴与生活气息。</p> 楼时伟的“家”报和慈善 <p class="ql-block">12日下午16时30分,我与浙江省邮协副会长洪建新、李少华会士同车返杭。抵达后,如约拜访《杭州日报》原主任记者楼时伟先生。这位七旬长者仍在默默投身“关爱孤儿慈善基金会”的工作。我们在其办公室畅谈书信文化,后与浙报老记者顾主任共进晚餐。从他们身上,我深切感受到一种严谨执着的职业精神——虽已退休,却仍心系社会,持续发光发热。</p> <p class="ql-block">楼老师创办家族“家”报已逾三十载,刊物比32开更小,每期对开四折八版,双月刊发行。其朴素中见深情,深受各界关注,已被多家国家级、省级图书馆及新闻机构收藏(见图片)。</p> <p class="ql-block">近十五年来的“家”报,每五年合订成册,装帧精美,内容朴实真挚。以家族成员的生活点滴、成长轨迹、家风传承为主线,字里行间流淌着亲情的温度,成为凝聚家族情感的独特纽带,堪称一部微缩的民间家史。</p> <p class="ql-block">临别之际,楼老师赠我三本孤儿成长故事集,篇篇感人至深,是激励青少年向善向上的生动教材。</p> <p class="ql-block">其中一本为寒暑假特刊《营报》,每季四期,汇集孤儿们在短期学习、参观与社会互动中的所思所感,字字心语,句句真情,令人动容。</p> <p class="ql-block">12日上午,我参加了纪念新光邮票研究会成立百年的座谈会,张包子俊先生之侄登台追忆该会在杭州的往事。下午与楼时伟交流时,他提及曾采访张老的两个片段,回家后翻出珍藏多年的剪报发予我,时隔三十五年再度分享,令人感慨岁月如邮,情谊绵长。</p> 西湖边的荷花 <p class="ql-block">13日上午,我骑行共享单车至西湖畔,探访秋日荷花。天色阴沉,虽未落雨,却闷热难耐,气温高达34度。湖风微起,荷叶翻涌,别有一番热烈中的静谧之美。</p> <p class="ql-block">沿着蜿蜒的湖滨小道缓行,时而驻足拍摄,时而登桥远眺。近一小时的采风之旅,不仅为镜头收纳美景,更是一次文化寻踪——此行目的之一,便是探访新光邮票研究会旧址之一:“清泰第二旅馆”。</p> 新光邮票研究会 <p class="ql-block">依刘德利老师所授线索,我导航抵达“清泰第二旅馆”旧址。经实地勘察,发现其规模宏大,由五栋单体楼并列组成,两侧辅以配楼,上下两层贯通相连,格局恢弘。若未来东北集邮界能在此举办一场寻根联谊活动,定能重拾前辈足迹,赓续集邮薪火。</p> <p class="ql-block">大门与前厅布置尚存旧貌,门楣低垂,门槛厚重,仿佛仍回响着百年前邮人往来交谈的声息。</p> <p class="ql-block">前后楼之间设有天井,廊道环通,雨天亦可穿行无碍。木质门窗楼梯斑驳沧桑,每一处纹理都镌刻着时光的印记,诉说着旅馆的百年沉浮。</p> <p class="ql-block">自二楼俯瞰各处天井,景致各异:绿植掩映,光影交错,古建群落与自然生机相融,房间陈设亦保留传统风格,置身其间,恍若穿越回那个书信慢递、邮情深重的年代。</p> 见同学品美食 <p class="ql-block">13日晚,与义乌佛堂小学的76级体育班同学张东成重逢。彼时他是短跑小将善打篮球,我是排球队主攻。现他又开始善长跑马拉松了,可我因右膝伤,已告别运动场多年,走路让我平衡就很好了。在品的家乡菜,聊着家乡事,依依不舍中相互告别。</p> 顺风车的故事 <p class="ql-block">9日下午,从萧山机场乘顺风车(110元)至善琏镇,其中高速86公里,要收高速费60元(手机刷),此高速费是按往返收。体会(1)此电车是河南车,来观钱塘大潮后,用顺风软件往回家方向带客返程;(2)凡司机手续全,即可申请顺风软件,每天最多接三次单,大数据为社会又方便很多,价格比出租车优惠。</p> <p class="ql-block">摄影:陈文登、王健等邮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音乐:女生演唱“再度重相逢”</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