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好天气抢农时,延津多措并举力保“花生归仓”——黄河故道花生主产区秋收见闻

雨潇潇

<p class="ql-block">  十月的中原,天高云淡。10月13日、14日连续两天,在延津县广阔的黄河故道沙质土壤上,连片的花生田迎来了难得的晴好天气。伴随着收割机的轰鸣与农户忙碌的身影,一年一度的花生秋收工作进入了最关键时期。</p> <p class="ql-block">  延津县位于黄河故道,沙质土壤非常适合花生种植,是河南省重要的花生生产基地之一。今年花生生长后期雨水偏多,给收获带来一定挑战,当前连续的晴好天气对保障花生品质和农户收益至关重要。为抢抓晴好天气窗口,最大限度减少损失、确保颗粒归仓,当地农户与政府部门正采取一系列精准有效的措施,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丰收保卫战”。</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一招:巧晾晒,应对“湿情”有妙方。</span>在塔铺街道塔二村的一片花生地里,农户裴义喜正和家人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晾晒刚刨出来的花生。他们没有将花生平铺在地上,而是将一株株花生棵像搭小帐篷似的,根部朝上,果荚朝外,整齐地码放在田垄上。</p> <p class="ql-block"> “今年前期雨水多,地里墒情大,你看这土,还有点黏脚。”裴义喜抓起一把土向记者解释,“要是像往年那样平铺着晒,贴着地面的果荚很容易霉变发芽,那损失就大了。”他拍了拍手上的一株花生说,“现在我们用这个‘根部朝天’的法子,通风好,太阳也能直接晒到果荚,干得快,能有效防止霉变,至少能减少一成的损失!”</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种看似简单却极为实用的土办法,正在延津的许多墒情较大的地块推广,成为农户应对不利条件、守护劳动成果的智慧结晶。</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二招:机械“快进”,大地块上演“效率革命”。</span>与此同时,在塔铺街道老任庄村成方连片的规模化种植区,则是另一番热火朝天的景象。多台大型花生联合收割机正在田间“马不停蹄”地穿梭。机器过后,一垄垄花生被连根托起,泥土被迅速抖落,农户将刨出的花生棵拉到固定的场地,大型花生摘果机迅速完成脱粒,花生秧或作牲畜饲料,或被粉碎还田,一系列动作行云流水,连贯而成。农机手武师傅从驾驶室里探出头来说:“这天气金贵得很,我们人歇机不歇,一天能收上五六十亩亩!收下来的湿花生果直接运到村里指定的晾晒场或者合作社的烘干中心,统一进行晾晒和烘干,效率高,损失小。”</p> <p class="ql-block">  对于小地块的农户,则普遍采用小型机械刨挖,随后人工将花生棵以“果荚朝上”的方式就地摆放晾晒,确保每一颗果实都能得到阳光的“眷顾”。</p><p class="ql-block"> 沙口村380余亩花生次日将全部收获完毕;老任庄村的1980余亩花生预计在10月17日前顺利“拿下”!</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第三招:党员帮扶,秋收路上“一个都不能少”。</span>秋收繁忙,但总有一些缺少劳动力的困难家庭为此发愁。为此,延津县各乡(镇)街道村积极组织党员干部,成立了多支“秋收帮扶小队”,深入田间地头,为困难群众排忧解难。在塔铺街道塔二村,一支由村支书带领的5人帮扶小组,正在帮助年迈的裴大爷收获花生。大家分工协作,拉秧、脱果,晾晒,干得有条不紊。裴大爷激动地说:“孩子们都在外打工,要不是你们来帮忙,我这几亩花生真不知道要收到啥时候,太感谢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股红色的暖流,流淌在金色的田野间,确保了在丰收的季节里,不让任何一户群众掉队。</p><p class="ql-block"> 天气晴好是命令,颗粒归仓是责任。从智慧的“土方法”到高效的“机械化”,再到温暖的“互助情”,延津黄河故道花生主产区正用实干与担当,绘就出一幅技术与人情交织、效率与温度并存的金秋丰收图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