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草寺

东方旭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浅草寺范围不大,但它是东京都内最古老的寺院,也是日本游客香客最多的“香火之都”。据说,年客流量超过三千万,元旦三天即可涌入两百万。</p><p class="ql-block"> 这是我第二次踏入雷门。举目所及,檐角深远、斗拱雄大,分明可见大唐遗风;那一抹饱和的朱红,亦与“中国红”同源异脉,提示着佛教自百济东渡后的跨文化层积——浅草寺始建于公元628年,最初只是隅田川边的渔村小祠,至德川家康定都江户,被列为“幕府祈愿所”,遂跃升为“江户三百寺社总镇守”,完成从民间信仰到国家祭祀的升格。</p><p class="ql-block"> 1945年东京大空袭,寺院几乎被夷为平地;今日所见本堂、五重塔皆为1950—1973年间陆续复建,混凝土藏骨,和样外皮,恰成“外形仿古、结构现代”的比较成功的典型。</p><p class="ql-block"> 对摄影者而言,浅草寺是一部可walk-in的胶片:观音阁的香烟升至五重塔第四层被风吹散;观音堂里传说中的观音金像依旧密而不宣,而不绝的信众却人挤人在香炉前默默低语;清晨的香客、白天的游人、夜里的灯彩,在同一时间轴线上昼夜轮播。。。。。。</p><p class="ql-block"> “雷门”大灯笼每十年一换,不简单是“用坏了才换”,而是城市需要一次“被点亮”的仪式:竹骨与和纸的迭代,提醒众人——传统也可以“不被时间磨损,而被时间擦亮”。</p><p class="ql-block"> 当我随人流穿过大红灯笼,驻足远远挑出的屋檐下,忽然明白:络绎不绝的访客未必都是佛教徒,却共同完成了一张“抵达东京”的集体签证;浅草寺之所以成为东京头牌名片,正在于它把信仰转化为城市节庆,把古刹转化为公共客厅。</p><p class="ql-block"> 拨开缭绕的香烟,底层的逻辑慢慢浮现:战火不认识菩萨,战火之下观音也保不住自己;古老文化得以延续的关键,不依赖于材料的古老,而在于是否持续满足人们精神世界的需求,回应百姓内心对庇佑与热闹的期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