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有第一人称来讲,谢谢大家多多评论! </p><p class="ql-block"> 各位看官且坐,先容我罗贯中给自己倒杯茶——别误会,不是书里刘备招亲时那壶藏着刀光剑影的酒,就是寻常江南的雨前茶,喝着解乏,正好跟你们唠唠我这“贯中”二字的由来。毕竟自打《三国演义》火了,总有人追着我问:“先生您这名字妙啊,是不是打小就立志要把天下英雄都‘串’一块儿写?” 这话听着热闹,可真要细究起来,里头的门道可比诸葛亮摆的八阵图还绕。</p><p class="ql-block"> 先说我这名字的字面意思,“贯”是贯穿,“中”是中间,合起来就是“在中间穿针引线”。这话没说错,但你们可别以为我是拿着针线缝书的老裁缝——我缝的不是布,是东汉末年那摊烂得没法收拾的“乱世棋局”。你们想啊,那会儿天下分成三块,曹操在北边啃着馒头挟天子,刘备在西边哭着收人心,孙权在东边划着船守家业,还有吕布、董卓、袁绍这些人在中间搅局,比街坊邻居抢车位还乱。要是光写曹操多能打,或者刘备多能哭,那不成了“曹操传”或“刘备日记”了?我这“贯中”的本分,就是把这些人、这些事像串糖葫芦似的串起来,让你们一眼能看见:哦,原来关羽斩华雄的时候,曹操在背后递了杯酒;原来诸葛亮借东风的那天,孙权正跟周瑜在帐里吵要不要烧船。不是我吹,就这串故事的本事,搁现在高低得评个“最佳剧情串联师”。</p> <p class="ql-block"> 不过你们可别觉得我这“贯中”是天生的,早年我也是个跟着时局瞎跑的“愣头青”。年轻时我跟着张士诚混过,想帮他干出一番事业,结果那哥们儿后期沉迷享乐,比刘禅还会“乐不思蜀”,我一看这架势,得了,再跟着混下去,别说“贯中”了,我自己都要“关进去”了。后来我就揣着笔墨纸砚四处游逛,从大都逛到江南,听茶馆里的说书先生讲三国,看街头巷尾演的“桃园结义”戏,越听越觉得不对劲——有的说曹操是个吃小孩的恶魔,有的说刘备是个只会哭的窝囊废,还有的说孙权是捡了父兄便宜的“富二代”,这哪行啊?历史这东西,就像一碗红烧肉,不能只挑瘦的吃,也不能光骂肥的腻,得肥瘦都尝着,才知道这肉到底香不香。我这“贯中”的念头,就是那时候冒出来的:我要把这些偏的、歪的、漏的都补全了,让曹操有他的雄才大略,也有他的多疑狠辣;让刘备有他的仁厚爱民,也有他的虚伪算计;让诸葛亮有他的神机妙算,也有他“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无奈。简单说,就是不偏不倚,在“黑”和“白”之间,给历史留块“灰色地带”——毕竟人哪有纯黑纯白的?就连吕布那三姓家奴,不也有对貂蝉动真心的时候嘛。</p> <p class="ql-block"> 还有人问我,“贯中”是不是也指“贯穿中原”?这话算说到点子上了。你们看我写《三国演义》,从黄巾起义写到三分归晋,整整一百二十回,写的都是中原大地的事儿。我写过洛阳的繁华,也写过长安的破败;写过官渡的黄沙,也写过赤壁的烈火;写过诸葛亮在祁山的叹息,也写过姜维在剑阁的坚守。我这辈子没去过多少地方,但我笔下的中原,比我走过的路还宽。为啥?因为我知道,中原不只是一块地,更是中国人心里的“根”。曹操想统一中原,是想结束战乱;刘备想复兴汉室,是想守住道义;孙权想保住江东,是想护住一方百姓。他们争来争去,争的其实都是“中原的太平”。我把这些都写进书里,就是想让后人知道,咱们这片土地上,不光有打打杀杀,还有情义、有坚守、有无奈。我这“贯中”,贯的不只是历史,还有中国人的“心”。</p> <p class="ql-block"> 当然了,也有不开眼的跟我说:“罗贯中,你这书里好多瞎编的,比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历史上根本不是他干的!” 我听了就笑,这位兄台,你是看书还是查户口啊?我写《三国演义》,不是写《三国志》,要是句句都跟史书一样,那你们不如去看陈寿的原著,何必看我这“添油加醋”的本子?我这“贯中”,还有一层意思,就是“贯通虚实”——历史是“实”,故事是“虚”,我把实的虚的揉在一块儿,让你们看得过瘾,也记得住。就说关羽斩华雄,史书里就一句话,“孙坚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要是我也这么写,你们能记住孙坚是谁吗?可我写成关羽温酒斩华雄,你们一提起关羽,就想起那杯没凉的酒,想起他的威风。这不就对了?我要的不是你们记住“华雄是谁杀的”,而是记住“乱世里有个讲义气、有本事的英雄叫关羽”。再说了,我也没瞎编得太离谱,曹操还是那个多疑的曹操,刘备还是那个爱哭的刘备,诸葛亮还是那个会借东风的诸葛亮,我只是给他们加了点“戏”,让他们更像“人”,不是吗?</p> <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想,我这“贯中”二字,还真没白叫。我贯穿了历史,也贯穿了故事;贯穿了中原,也贯穿了人心;贯穿了真实,也贯穿了虚构。我这辈子没当过大官,没发过大财,就写了这么一本书,没想到居然火了几百年。有时候我半夜醒来,听见窗外有人在念“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觉得挺值。各位看官,你们现在知道我罗贯中为何是“贯中”了吧?不是我自夸,这“贯中”二字,除了我,还真没第二个人担得起。</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跟你们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写《三国演义》,不是为了让你们学曹操的狠,也不是让你们学刘备的哭,更不是让你们学诸葛亮的算计。我是想让你们知道,不管天下多乱,做人总得有“底线”——关羽讲义气,所以他能成武圣;诸葛亮讲忠诚,所以他能流芳百世;刘备讲仁厚,所以他能得民心。就算是曹操,他再狠,也没忘了“统一中原”的初心。这才是我这“贯中”真正想贯给你们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行了,茶也凉了,话也说完了。你们要是还想知道我写书时的趣事,比如张飞的胡子是怎么想出那么长的,或者诸葛亮的空城计是怎么编出来的,下次再找我唠。不过得提醒你们,我这人记性不好,说不定下次就忘了今天说的啥了——毕竟我只是个“贯中”的罗贯中,不是“记全”的罗记全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