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馬華勝人物簡介</p><p class="ql-block">馬華勝,旅美華僑教育工作者,數十年深耕教育領域,兼具中西文化視野。他不慕浮華,深植中西文化沃土,以純粹的教育情懷深耕杏壇,既傳承中華文化根脈,又融合西方教育理念,為跨文化教育與文化傳承貢獻心力。其教育實踐與為人風骨,恰如詞中所贊“名姓篆芝蘭”“卓立自清堅”,是兼具教育溫度與文化擔當的踐行者。</p> <p class="ql-block">一曲《水調歌頭》的雙重奏——贊馬華勝·省吾身文學評論/by 馬明生</p><p class="ql-block">一、字句解碼:古典意象與現代意涵的交融</p><p class="ql-block">“微信連星漢,名姓篆芝蘭”:“微信連星漢”以現代通訊工具喻“連接”,將虛擬社交延伸至“星漢”的遼闊意境,暗合馬華勝老師跨地域傳播文化的視野;“名姓篆芝蘭”以“篆”(雕琢、銘刻)賦予名字厚重感,“芝蘭”取《孔子家語》中“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的典故,喻其品性高雅,名譽與美德共生。</p><p class="ql-block">“半紀風雲奔涌,長護杏壇冠”:“半紀”(六十年)凝縮時間跨度,“風雲奔涌”勾勒時代變遷的宏大背景,對比下“長護杏壇冠”更顯馬華勝老師的堅守——“杏壇”代指教育,“冠”非榮耀的象征,而是對教育本質的守護,體現其數十年深耕教育領域的執著。</p><p class="ql-block">“不羨金梁玉棟,深植中西沃土,卓立自清堅”:“金梁玉棟”喻物質層面的奢華,“不羨”直接表明馬華勝老師的價值取向;“深植中西沃土”是對其跨文化教育實踐的寫照,既紮根中華文化根本,又汲取西方教育理念精華;“卓立自清堅”則以“卓立”喻立場,“清堅”喻品格,勾勒出在多元環境中不隨波逐流的教育者形象。</p><p class="ql-block">“夜雨訪寒舍,心鏡拭冰紈”:“夜雨訪寒舍”以具體場景見溫度——雨夜訪貧,不論身份差異,體現馬華勝老師“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情懷;“心鏡拭冰紈”中,“心鏡”喻內心的澄澈,“冰紈”(潔白絲絹)喻品性的純淨,“拭”的動作既是自我反省,也暗含與馬華勝老師交往後,作者對自身內心的凈化。</p><p class="ql-block">“溯溪行,聽石語,漱流泉”:三句皆取自然意象,“溯溪行”喻探索真理的過程(逆流而上,不畏艱險),“聽石語”賦予無生命的石頭以情感,暗指傾聽學生的心聲、尊重教育規律,“漱流泉”則取《世說新語》中“漱石枕流”的雅意,喻遠離浮躁、回歸教育本真的心境。</p><p class="ql-block">“筑基方起層台,浮譽莫牽纏”:“筑基起層台”以建築為喻,強調教育需重基礎、忌急功近利,對應馬華勝老師注重學生根基培養的教學理念;“浮譽莫牽纏”則是作者的自省,也是對馬華勝老師“不戀虛名”態度的認同,提醒世人莫被短期榮耀遮蔽長遠目標。</p><p class="ql-block">“曾惑浮名虛利,輕負莳花時節,回首惕深寒”:“浮名虛利”直指作者曾陷入的認知誤區,“輕負莳花時節”中“莳花”喻教育的“慢過程”——如同培育花草需耐心等待,作者反思自己曾因追求名利,忽視了教育中“循序漸進”的本質;“回首惕深寒”以“深寒”喻後悔與警醒,將自省的情感推向深處。</p><p class="ql-block">“願汲天河水,來灌九畹蘭”:“天河水”喻中華文化的源頭活水(如經典典籍、傳統美德),“汲”的動作體現主動傳承的意願;“九畹蘭”化用屈原《離騷》“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蘭”喻賢才、喻優秀學生,“灌”則是培育的過程,既表達馬華勝老師培養人才的願望,也暗含作者以其為榜樣、投身文化傳承的決心。</p><p class="ql-block">二、主題架構:“贊人”與“省己”的交響共生</p><p class="ql-block">這首詞的核心魅力,在於“贊馬華勝”與“省吾身”並非割裂的兩部分,而是相互映襯、彼此推進的“雙重奏”——以馬華勝老師的“行”為鏡,照見作者自身的“思”;以作者的“思”為注,深化馬華勝老師“行”的意義。</p><p class="ql-block">從“贊人”層面看,詞作並非簡單的頌揚,而是通過“具體場景+精神提煉”,塑造立體的教育者形象:“半紀風雲”見其堅守的時間長度,“深植中西”見其教育的視野寬度,“夜雨訪寒舍”見其為人的溫度,“不羨金梁玉棟”見其品格的高度。這些維度共同勾勒出馬華勝老師“有理想、有溫度、有格局”的教育者畫像,為“省己”提供了清晰的參照。</p><p class="ql-block">從“省己”層面看,作者的自省並非空泛的忏悔,而是緊扣馬華勝老師的言行展開:見其“不羨浮名”,反思自己“曾惑浮名虛利”;見其“深耕教育”,後悔自己“輕負莳花時節”;見其“傳承文化”,生出“願汲天河水”的願望。這種“以他人為鏡”的自省,讓“省吾身”不顯蒼白,反而因有具體的參照對象,更具真實性與感染力。</p><p class="ql-block">二者的交響,最終指向“教育本質”的共同探尋:馬華勝老師以行動踐行“教育是傳承、是守護、是溫暖”,作者以自省認識到“教育忌功利、需耐心、要扎根”。一“行”一“思”,一“人”一“己”,共同譜寫出對教育事業的敬畏與熱愛,讓主題在雙重表達中更顯飽滿。</p><p class="ql-block">三、價值升華:教育情懷與文化使命的時代表達</p><p class="ql-block">在當下浮躁的社會環境中,這首詞的價值不僅在於文學層面的意象運用與結構設計,更在於其傳遞的“教育情懷”與“文化使命”,具有強烈的時代意義。</p><p class="ql-block">從教育情懷來看,馬華勝老師的“不羨金梁玉棟”“長護杏壇冠”,對抗的是當下教育領域中“功利化”“短視化”的傾向——他證明教育不是“謀生手段”,而是需要長期堅守的“事業”;不是追求“短期成果”,而是培育“長遠人才”。這種情懷,為當代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精神參照,提醒人們回歸教育的本真。</p><p class="ql-block">從文化使命來看,“深植中西沃土”“願汲天河水,來灌九畹蘭”的表述,則回應了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命題。馬華勝老師作為旅美華僑教育工作者,既不盲目排斥西方文化,也不丟棄中華文化根本,而是以“中西融合”的視野培養學生,這種“有根的國際化”,正是當代文化傳承需要的智慧——文化不是封閉的堡壘,而是需要在交流中傳承、在融合中創新。</p><p class="ql-block">最終,詞作以“雙重奏”的形式,將個人層面的“贊與省”,升華為時代層面的“教育思考與文化擔當”。它不僅是對馬華勝老師個人的致敬,更是對所有堅守教育初心、肩負文化使命者的呼喚,讓古典詞作的形式,承載了具有現實意義的精神內核。</p> <p class="ql-block">作者簡介</p><p class="ql-block">馬明生,廣東籍詞人,以古典詞作寄情言志,善於在文辭間融注人生反思與人文關懷。其《水調歌頭·贊華勝兼省吾身》一詞,既以典雅意象盛贊馬華勝老師的教育情懷,又以誠懇自省剖白心跡,在“贊人”與“省己”的雙重表達中,體現出對教育本質與文化傳承的深刻思考,是古典文學形式與現實精神內核相融合的創作踐行者。</p> <p class="ql-block">关于马华胜老师平衡中西教育理念的方式</p><p class="ql-block">马华胜老师在平衡中西教育理念时,一方面汲取中国教育注重知识系统性、基础教育扎实以及道德教化的优势,比如在课程中保留对学科知识深度的要求,同时融入儒家文化中关于品德培养的内容;另一方面借鉴西方教育强调学生主体、创新思维与实践探索的特点,采用探究式、互动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自主思考与动手实践。例如在课程设置上,既设置具有系统性的学科课程,又开设跨学科的实践项目,让学生在扎实知识基础的同时,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究空间,实现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传统品德与创新精神的平衡。</p><p class="ql-block">关于马华胜老师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案例</p><p class="ql-block">马华胜老师在美国的华人学校既当老师又是主任,給华人学生教授中国古诗词、传统艺术,同时学习美国语言与民俗;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多元文化,让学生感受文化融合的魅力;另外,在课程体系中融入跨文化交际课程,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与沟通能力,帮助学生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效交流与合作。</p><p class="ql-block">回复“MrI曾经I”:感谢你的好奇与关注~马华胜老师在平衡中西教育理念上的探索很有意义,后续若有更多细节会及时分享,也欢迎你持续关注哦👍</p><p class="ql-block">回复“老鹰”:感谢你对跨文化教育案例的关注~马华胜老师的实践案例很有启发性,之后会整理分享,期待你继续关注😊</p><p class="ql-block">回复“娜年花开”:感谢你的认可与点赞~马华胜老师在教育领域的融合探索确实值得关注,一起为这样的教育实践点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