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第一笔稿费</p><p class="ql-block"> 人的一生,都有许许多多的第一次,但能够影响到一生的第一次,那是屈指可数的。</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电视机在城市刚刚兴起,从中央到地方,主要的宣传工具还是广播和报刊,市级以上有广播电台,县级有广播站,公社有广播室(配有专职的广播员),公社的有线广播连通到各大、小生产队,到处都有有线广播,在各队居住集中的制高点上,都挂着高音喇叭。广播他即是重要的宣传工具,也是指挥和动员的工具,也是农业科普的重要阵地,它的作用巨大。每天早上,一曲东方红响起,报告大家新的一天开始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我们骑着自行车下乡途中,经常能听到临潼县广播站的播音,其中有一个栏目“农村天地”中,经常播放一些关于农业生产的新闻、故事,农村新人新事,农业科普等等,还有一项是农业实用技术方面的,专门介绍农作物栽培技术、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技术等农业科技方面的文章,在这个栏目最后经常能听到“欢迎投稿”的消息。</p> <p class="ql-block"> 一九八一年春季的下乡中,我们经常给群众讲春季植树造林的栽植技术问题,可反复的讲,总有人不得要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想,通过这个渠道,不就能使更多的人学到技术,全面的促进工作吗?于是晚上我就在公社的客房里,写了一篇《提高旱地春季植树成活技术》,大约1000字左右,用信封装好,贴上邮票,第二天交给邮寄员,三天后的一个早晨,我们刚起床,就规律性的听到了县广播站的播音,首先是内容提要,我突然听到了有我写的那篇稿子,我兴奋极了,一个人跑到外面的高音喇叭下,仔细的听着,我主要是想听自己的稿子被播音员播出是什么样的感觉,稿子里有没有不准确的用词,不完整或不满意的句子,当我认真听完,确定没有问题后才匆匆的赶回去吃早饭。</p> <p class="ql-block"> 一个月的春季造林活动结束了,回到单位,办公室的同志就在门口喊我:老柏,你到办公室来一下,有你的汇款单!我正在纳闷,哪里来的汇款单?办公室的同志说”你得稿费了!恭喜恭喜。我急忙接过汇款单,一看是临潼县广播站的,在汇款单的留言处写着“《提高旱地春季植树成活技术》稿费”正面用大、小写写着金额贰元。仅仅两元稿费,就足足让我高兴了好几天。</p><p class="ql-block"> 要说县级的广播站,1000字的稿子给2元稿费也是挺高的。因为我们一天的平均工资也不到2元!更重要的是我写的文章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从此之后,我就经常给县广播站写技术性的稿子,后来的稿子,都是我用信封装好,自己送到临潼县电影公司院子,投到县广播站挂在墙上的投稿箱中,还每投必中。</p> <p class="ql-block"> 7县广播站的用稿,鼓舞了我的信心。后来由于宣传手段的改变,临潼县广播站的机构撤销了,我就尝试着把稿子投到自己订阅多年的《陕西科技报》这个平台上,我发表过许多文章,这里对稿子要求的比较严格,但稿费也相对的高些。记得一篇稿子基本上是6元的稿费。时间长了,我与《陕西科技报》的编辑,记者也慢慢的熟悉了,从他们那里我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与报社的关系一直维持到2000年以后。</p><p class="ql-block"> 十多年的科普创作之路,对我把握文字,谋篇布局,把握农情与物候是一个极好的锻炼。由于我一直在生产的第一线,深知农民最近在干什么,他们需要哪些紧迫的技术,为讲给农民听,我在写作稿件时尽量使用农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深得读者的欢迎。</p> <p class="ql-block"> 从临潼广播站开始,我走到了《陕西科技报》、《陕西农业》、《西北园艺》、《山西果树》、《绿色时报》等报刊杂志。在2003年,陕西省科协、省委宣传部及省出版局、省电视台四家评选的优秀科技书籍与科普文章中,我有8篇获奖。2005年编写的小剧本《石榴红了》被陕西电视台摄制成小剧,在《百家碎戏》栏目播出。在2006年参加中国科协 “中国科技杯——我与科协”征文活动中,撰写的《石榴花儿开》一文荣获三等奖,并收编出版。</p> <p class="ql-block"> 科普创作,拓展了我的写作之路,在后来的岁月中,除了写些小文章外,还把自己积累的技术编写成书出版发行,对从事石榴产业的科研工作者、生产者,都有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一篇广播稿,引领我走上了科普创作的道路,也打开了我的写作之门,感谢当年那曾经的良好遇见与机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4日 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