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 弘 文/图 在四川绵阳涪城区安昌路的街巷深处,刘明光中医骨伤科门诊部是一方远近闻名的 “疗愈地标”。不同于寻常医馆的清冷,这里总能见到络绎不绝的患者 —— 有的是肩颈劳损的上班族,有的是跌打扭伤的老人,皆为刘明光医师的精湛医术而来。 作为市政协委员、涪城区十大名医,更身负非遗骨伤疗法传承人的使命,刘明光的诊室里,除了整齐排列的中药材与诊疗器械,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满墙的匾额。从门诊大厅到诊室墙面,木质匾额层层叠叠,皆是病愈患者的心意:“妙手回春”“骨正筋柔” 等题字墨色饱满,落款里既有普通百姓的姓名,也有本地名家的印记。正楷端方如正骨手法般沉稳,草书飘逸似经络疏通时的灵动,隶书古朴若本草典籍的厚重,篆书婉转像推拿力道的绵密,四种书体错落交织,俨然一座小型书法展厅。 候诊的家属们也常被这些匾额吸引,原本因等待而焦灼的心情,在欣赏笔墨韵味时渐渐舒缓。有人驻足辨认字体,有人轻声念诵题字,偶尔还会交流起各自知晓的书法常识,候诊区竟成了临时的 “文化交流角”。除了匾额,诊室角落的博古架上还摆放着各式摆件:青瓷药瓶刻着缠枝纹,木雕佛手纹理细腻,铜制药碾泛着温润包浆,就连盛药材的竹篮都编着精致花纹。这些物件琳琅满目,却不显杂乱,与满墙墨宝相映成趣。 在这里,中医的 “治骨疗筋” 与传统文化的 “修身养性” 悄然相融。药香里飘着墨香,诊疗中藏着雅致,患者寻医问药时,既能得到骨伤的医治,也能在不经意间感受中国文化的温度。或许正因这份独特的氛围,这家门诊部不仅是治愈伤痛的场所,更成了涪城区里一处藏着烟火气的文化小景。<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