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是行程第五天。计划游览成都杜甫草堂、武侯祠、锦里和春熙路。</p><p class="ql-block">九寨沟到成都距离比较远,交通工具优选动车,上车地点是黄龙九寨站,中午11点52分的车票,而从九寨沟到动车站,汽车还要行驶2个小时多。当天旅行社为我们安排了一顿九寨沟藏族午餐,所以必须提早用餐,这样中餐与早餐就几乎连在一起,所以大家放弃了这顿特色餐,各自带了吃的在动车上权当午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酒店用过早餐后,汽车带着大家离开九寨沟,驶上544国道,一路向南。</p> <p class="ql-block">途经岷江源国家湿地公园,下车稍作休息。</p> <p class="ql-block">原来江水滔滔,奔流不息,滋养万物的岷江,竟是从这一片不起眼的湿地开始孕育而成的。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集小河,无以成江海”,人生何尝不是如此。</p><p class="ql-block">大自然总在用自己的方式向人们提供着某种启示。</p> <p class="ql-block">休息区见到有人牵着白牦牛供游人拍照,从中赚钱。导游说牦牛通常都是黑色的,白牦牛的肉和奶是不能吃的,所以只能派上这种用途。但上网查询得知,牦牛大多为黑色和棕色,白牦牛是牦牛的一个稀有亚种,被誉为“草原白珍珠”,其乳、肉、毛等产品经济价值更高。</p> <p class="ql-block">半路上看到路旁草地上牦牛在悠闲地吃草,大家鲜少见过牦牛,富有人情味的司机把车停了一下,好让大家拍拍照。</p> <p class="ql-block">到达动车站后没做停留就进了站。</p> <p class="ql-block">下午2时许,动车准点到达成都西站,出站后即马不停蹄奔往杜甫草堂。</p> <p class="ql-block">到了杜甫草堂已是下午3点。</p><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 “安史之乱”,携家带口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辗转来到成都。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倾毁不存。</p><p class="ql-block">五代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现存草堂旧址纪念祠宇建筑群是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重修后保留下来的。</p> <p class="ql-block">现成都杜甫草堂主要由草堂旧址纪念祠宇、草堂寺和梅园三部分组成。</p><p class="ql-block">草堂旧址纪念祠宇中轴线上有五重主体建筑,分别为: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与工部祠。</p> <p class="ql-block">从正门进入,草堂大廨是一座通堂式敞厅,正中陈列着一尊杜甫塑像。大廨是中轴线上第二重建筑,“廨”是官署的意思,指古代官员的办公室。宽敞的“大廨”当然不是杜甫的大办公室,这座建筑在清代嘉庆年间修缮时被命名为“大廨”,体现了封建社会“官本位”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祠宇的中心建筑。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诗史堂正中是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p> <p class="ql-block">柴门,是连接诗史堂与工部祠的中轴线第四重建筑。匾额上的“柴门”二字,是我国现代国画大师潘天寿先生所题。该建筑名称源自杜甫《野老》诗中"柴门不正逐江开"句,称自家的院门为柴门。上世纪六十年代依杜诗意境正式定名。</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是草堂中轴线上最后一重建筑,匾额上的“工部祠”三字,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叶圣陶先生所题。“工部”为古代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之一,因杜甫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一职,后世多尊称其为“杜工部”,祠由此得名。</p> <p class="ql-block">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其中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石刻杜甫半身像是草堂遗存最早的石刻像。清代将曾经寓居蜀地的诗人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东侧的“少陵草堂”碑亭,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景点。</p><p class="ql-block">(“少陵”本为地名,汉宣帝墓称“杜陵”,宣帝皇后墓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杜甫曾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 “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也就称他为“杜少陵”。</p> <p class="ql-block">由碑亭向北,经过一座木桥,就来到了恢复重建的杜甫故居。</p><p class="ql-block">重建后的茅屋基本还原了杜甫当年的成都生活场景,在这里,可以使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杜甫的诗意生活。</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颜真卿的字。“大雅”取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堂屋建成后,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将其取名为“大雅堂”。</p><p class="ql-block">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p> <p class="ql-block">当年,杜甫的茅屋前有一条两边种满花木的小路叫花径,他在诗中曾写到:“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p><p class="ql-block">今天的花径是连接草堂旧址纪念祠宇与原草堂寺建筑群的一条红墙夹道,由于风景优美,诗意盎然,它在许多关于成都的宣传片或者电影中都曾出现过。</p> <p class="ql-block">花径尽头是“草堂影壁”, 上面的“草堂”二字是四川劝业道道尹周善培书写于清光绪三十四年,并以青花碎瓷镶嵌,后遭损毁。现在看到的“草堂”二字是他的弟弟周竺君所书。</p><p class="ql-block">1958年毛泽东主席来到杜甫草堂,在此处长久伫立凝视,并留下了一张珍贵背影照。</p><p class="ql-block">作为草堂最具标志性的景点之一,来往游人多在这里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是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浣花祠,又名冀国夫人祠,</span>为一厅两厢独院。正厅塑冀国夫人和两仕女像。据传,杜甫离开成都后,冀国公崔宁将杜甫旧居的一部分辟为别墅让其妻冀国夫人(又称浣花夫人)居住。冀国夫人死后,寺中立专祠并绘像纪念她。</p> <p class="ql-block">限于时间关系,杜甫草堂其他景点就不再游览,继续奔赴下一个目标——武侯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