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步青云——泉溪杨家祠堂

罗东居土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杨氏宗祠记</b></p><p class="ql-block"> 杨氏宗祠,规制虽简,然明楼三楹,柱悬联曰:“同山照面族昌盛,剡水浴身户平安”,字字千钧。其貌不彰,而内蕴沉潜之力。族耆云:先祖世守耕读,清时即构藏书之阁。子弟昼耘夜读,竟以“诗书致仕”辟坦途,而乡里素有山明水秀,土地膏腴,祖辈开拓沃野,勤于耕耘,根植厚土,志在九霄。斯地养形,尤养心也。</p><p class="ql-block"> 祠作重檐,黛瓦素墙,飞檐若举。斗拱牛腿,工艺精妙;棂窗列序,风过则光移方砖。楣悬绛灯,非独庆节,实为温柔之示:此间有人,守此血脉长绳。垣墉虽驳,反增温润。天井之中,长老时聚,话杨门旧事。</p><p class="ql-block"> 正厅“崇报堂”匾,玄底金书,《尚书·武成》曰:“惇信明义,崇德报功”俱寄“尊而高之,反哺酬答”之义,二者合称体现“德功相济”,若岁月尊者。其下红木雕叠,缠枝纹饰、瓜瓞绵绵。春秋祭祀,族人毕至,陈俎豆,修礼仪。烟篆缭绕间,主祭诵文,声微而意远。族长率众顿首,刹那光阴凝驻,千年血脉隐然梁栋间回响。余隅立静观,见灯影摇窗棂,顿悟:宗祠非惟享先之所,实乃“吾辈何来”之问,岁岁示后来者。及出祠回望,夕照满硬山墙,闾巷尽染熔金。童子笑谑檐下,如清风拂百年光阴。恍然间,那一砖一瓦、一灯一烛、一代代人追光而遇,沐光而行,但存来路之忆,“平步青云”之望,终在前路相候。</p><p class="ql-block"> 杨剑英 谨记2025-10-15</p> <p class="ql-block"> 青云村坐落在宁波市奉化区萧王庙街道的北面,西靠剡江,北临外婆溪河,南接门前河,南面为牛角尖,北面隔河而居的是小西岭和大西岭等山脉,可谓山清水秀。它先后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浙江省历史文化名村和浙江省3A级景区村落。 </p> <p class="ql-block"> 自奉化城区向溪口行约八公里,剡江南岸处,一个被群山温柔环抱的村落悄然出现,那便是青云村。它静卧于青山绿水之间,如一册被时光轻启的旧卷,千年的唐风宋韵、明清建筑、民国老宅,都默默栖身于那一梁一柱之间。晨雾自田埂间浮起,远山与白墙在薄光中若隐若现。这里曾是泉溪杨氏的聚居之所,而那深藏在巷弄深处的宗祠,正是“弘农关西”一门风骨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杨姓据传于宋代迁自奉化白柱,其实从村中流过的一条大河叫杨家河,就可以判断杨家很早以前就到此地生活。</p> <p class="ql-block">  联步青云牌坊后面的水池有喷泉、拱桥、四岸有卵石、绿树、凉亭,步道、广场,四周是密布的古宅。它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是清新雅致,而且带着几分古朴,景致很美,是休闲、乘凉、赏景和拍照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  村子中部的非遗广场面积比较大,地面用红石板铺成,广场上有绿树和红灯笼,树下是可供休息的石凳,四面是错落分布的古典建筑。这里成为奉化的研学基地之一,平时少有人来,空旷而清静。</p><p class="ql-block"> 村东的游客中心也是一处非遗展示点。它的前面是一个宽阔的广场,广场前面是门前河,河上和河边都有廊亭,河畔有埠头。村民们常在廊亭下休息聊天,在埠头上洗涮衣物,充满了人间烟火气和乡村风情。</p> <p class="ql-block"> 杨氏宗祠虽不大,明楼三间立柱对联:“同山照面族昌盛,剡水浴身户平安”,却自有分量。它不事张扬,却蕴藉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村中老人说,祖上世代耕读传家,清代便建有藏书楼。子弟们白日躬耕,夜里挑灯,硬是将“读书出仕”走成一条踏实的路。至今村中仍流传“芋艿头香伴墨香”的佳话——一边是奉化有名的乡土滋味,一边是笔墨纸砚间的清远气息。这方水土,既养人,也养心。我曾见一位老人坐于老屋檐下剥芋艿,身旁小孙儿捧着线装书轻诵《幼学琼林》,那画面,恰如这村落的缩影——根,深植泥土;心,常向青云。</p> <p class="ql-block">  祠堂为两层构式,灰瓦覆顶,白壁静立,檐角微扬,斗拱牛脚皆精雕细琢,典雅中见气韵。木窗格棂整齐排列,风过时,光影在地砖上轻跃。门楣上悬着几盏红灯笼,不独为节庆,更像是一种温柔的提示:这里有人守着,守一段不曾断线的家族记忆。墙皮虽略有斑驳,却不显颓唐,反倒添了几分温润之气。天井中,时有族中长老闲坐,讲述杨氏前贤的旧事。</p><p class="ql-block"> 正厅之上,高悬“崇报堂”三字匾额,黑底金字,如从岁月深处走来的长者,肃穆端凝。匾下红木雕花繁复层叠,松鹤延年、子孙绵延,皆寄托着杨氏一族“报本返始”的执念。每逢春秋祭典,族人齐聚,陈俎豆,行礼容,香烟袅袅间,主祭者立于堂前诵读祭文,声虽不高,却字字入心。老族长率宗亲子弟伏地叩首,那一刻,光阴仿佛凝止,千年血脉在梁柱间隐隐回响。我静立角落,看灯笼红光在雕花窗棂上轻轻摇曳,恍然领悟:宗祠,不惟是供奉祖先之所,更是将“我们从何处来”这一问,年复一年,讲述给后来者听。</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村里悄然改变。村办厂的机器声渐被游人的足音替代,芋艿头也从田埂走向文创市集的展台。自2011年起,村中着手修复老建筑,将倾颓的厅堂、荒芜的巷道一一拾掇回来。如今,民国风情街的咖啡馆里,常有年轻人对屏书写;而几步之外,老祠堂依旧静立,如一位缄默的见证者。我常想,这村落最动人之处,并非保留了多少旧屋老墙,而是让往昔与当下并肩而行,不争不扰,彼此成全。</p><p class="ql-block">  立于祠前回望,夕阳正落在硬山式墙头,整条巷子浸入一片暖金。远处传来孩童笑语,他们追逐着跑过祠堂檐下,如一阵清风拂过百年光阴。恍然间,令人觉得这一砖一瓦、一灯一烛、一代代人默默前行的足迹中,只要还有人记得来路,那“联步青云”之愿,便永远在前方静待。</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万人悼念话深情》一一海定书记,你慢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记者 陈培芳 通讯员 何好斌</p><p class="ql-block"> 外婆溪的水依旧清澈见底,</p><p class="ql-block"> 村里改造工程依旧如火如荼……</p><p class="ql-block"> 2018年5月18日的青云村,似乎与以往没什么区别,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是村民们的脸上,却失去了往日的笑容,炎炎夏日,掩不住他们痛失当家人的哀伤。</p><p class="ql-block"> 5月18日,是青云村的好书记杨海定离开的第二天,青云村杨氏宗祠内,哀乐阵阵。“勇于担当留足迹风范长存,清正廉洁为村民奋斗一生”的挽联概括了他短暂而又不平凡的一生。上午5时开始,天灰蒙蒙,青云的村民们就早早地起了床,自发前往杨氏宗祠,一个个满怀悲痛,悼念杨书记。他们哽咽呼唤,唤不回为民好书记,他们深情注目,留不住领头当家人。</p><p class="ql-block"> 早上7时不到,家住北仑的孙烈军就出发赶往青云村,去送别恩人。一个多小时的路程里,他的心情是沉重的。孙烈军也是青云村人,几年前,他的父母先后中风、遭遇意外,失去自理能力,成为他放不下的牵挂。杨海定把孙烈军的父母妥善安置在养老院,逢年过节从不间断探望,让孙烈军安心在北仑打拼。上午9时,孙烈军赶到杨氏宗祠,额头上微微冒着汗滴,他和叔叔孙也虎一起对着书记遗像,深深三鞠躬,又悄悄退了出去。</p><p class="ql-block"> 95岁的滕头村老支书傅嘉良也来了,一身素色装扮,在众人的搀扶下,他颤巍巍地三鞠躬,一脸肃穆。一直以来,滕头村都是杨海定学习的榜样,他曾不止一次在人前说过,他想把青云村打造成滕头村这样的名村。而他,也实实在在地在这条路上努力着,奋斗着。</p><p class="ql-block"> 林家村、塘湾村、肖桥头村、陈家岙村……四邻八村的乡亲们都来了,他们匆匆而来,又缓缓而去,“我就是想送送他,发自内心的,送他一程。”站在灵堂外的走廊上,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外村人如是说。</p><p class="ql-block"> “杨书记走了,但是工作不能停,我们要把他未完成的事情全部做好,而且要做得更好,让他不留一丝遗憾……”青云村村委会会议室内,一场书记“缺席”的村干部会议正在进行,村干部们的脸上除了悲伤,更多的是立志完成杨书记遗志的坚毅。一支笔、一本笔记本、一副老花镜安静地躺在杨书记平时坐的位置上,似乎他从未离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得知杨海定去世的消息后,区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吊唁或敬献花圈、花篮。下午3时30分,青云村杨氏宗祠庄严肃穆,哀乐低回,灵堂正中悬挂着鲜花簇拥的杨海定遗像,宗祠院子两侧摆放着各级领导、各个单位和群众敬献的花圈、花篮。区委副书记陈红伟等区领导、宁波市相关部门代表、当地镇村干部和村民参加告别仪式。前来为杨海定送行的同志全体默哀三分钟,介绍了杨海定的生平,家属代表致答谢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愿父亲这抔春泥,能滋养青云村这片他深爱的土地变得更加美好……”杨海定的儿子杨城杰带着哭腔的家属答谢词响彻杨氏宗祠,偌大的宗祠及外面的广场上,站满了前来吊唁的民众,寂静的默哀现场,只剩下断断续续的抽泣声,头发花白的老人默默流泪,甚至连不谙世事的孩童都感受到这悲伤的气氛,变得安静乖巧。“海定书记的报道出来后,我那85岁的老母亲一边拿着报纸,一边流泪,说什么也不相信他就这么走了。”青云村村民孙阿姨红着眼小声念叨,“他怎么就这么突然地走了呢?”</p><p class="ql-block"> 海定书记,你慢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