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篇号: 12627179</p><p class="ql-block">陈鑫(朱耀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它们可以是我们的猫,但是它们不是。”——孙冬在序诗《影子》中如此写道,恰如这本书带给我们的启示:猫仿佛触手可及,却又始终保持着神秘的距离,而这正是我们学习如何生活的开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1 以猫为镜,照见人类困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翻开孙冬与朱蕊合作的《如何成为一只猫》,首先映入眼帘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养猫指南,而是一面映照现代人精神困境的镜子。书中描绘的猫,胡子舒展、瞳孔放大,在你脚下蹭来蹭去,甚至献出小软肚皮求宠。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却常常在忙碌与焦虑中,忘记了如何像猫一样轻盈地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人孙冬以其独特的视角,将猫的存在提升到了哲学思考的高度。她观察到,在当代社会中,“抑郁症和躁狂症,是我们时代最普遍也最难缠的病魔”。而猫,恰恰为这些病症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解药——“猫修”,即把猫科动物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当作禅修的目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蕊的插画为这一理念赋予了生动的形态。她画笔下的猫,既有处于人类美学生活场景中的温顺,又保持着野性的独立。每一幅图画都不是文字的附庸,而是与文本平等对话的伙伴,共同构建了一个人与猫和谐共处的理想国。</p> <p class="ql-block">### **02 猫的生存智慧:不内耗的生活艺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猫懂得在冬天寻找阳光最充足的地方打盹,在夏天选择最凉爽的角落休憩。这种随遇而安的能力,正是现代人最为缺乏的智慧。孙冬在书中写道:“阳光既然不跟随你,你就跟随阳光好了。”这简单的一句话,却道出了猫式生活的精髓——不强求,不执着,顺应自然之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狗不同,猫从不刻意讨好人类,它们保持着自己的尊严和独立。狗会让我们更加确信自己,而猫则让我们更加怀疑自己;狗试图成为人,成为我们投射情感的欲望客体,而猫却拒绝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产物。这种特质使猫成为了“社交断舍离”的大师,它们避开无效社交,坦然地将时间用于睡觉、梳理毛发、闲逛和释放欲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对猫的独立性给予了高度评价:“猫从不试图处理矛盾,它们就是矛盾本身。”这种看似矛盾的特质,恰恰是猫能够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保持内心平静的秘诀。诚然,这种对“猫性”的推崇或许带着某种理想化的滤镜——在人类复杂的社会关系网中,猫式的全然独立与秩序破坏未必能被全然接纳,但正是这种略带距离的观照,让我们得以反思自身困境的根源。</p> <p class="ql-block">### **03 文学与哲学中的猫意象:从象征之黑到存在之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孙冬并未止步于对现实之猫的观察,而是将目光投向文学与哲学的深层结构,在人类精神史的星图上,重新定位“猫”的象征位置。她以猫为线索,串联起从文学象征到哲学本体的多重维度,使“猫”不再只是宠物或隐喻,而成为叩问存在、揭示真实的重要媒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文学的暗影中,**爱伦·坡的《黑猫》**为我们呈现了猫作为“无意识能指”的黑暗力量。那只被割耳、被吊死、最终从墙中浮现的黑猫,不只是罪行的见证者,更是叙述者内心压抑欲望与道德恐惧的投射。它不言不语,却以沉默的在场逼迫叙述者暴露真相。孙冬敏锐指出,这只黑猫破坏了叙述者精心构建的“理性现实”,成为其精神裂隙的显影剂。它象征着那些我们试图压抑、却始终在暗处生长的冲动与罪感——正如现代人用忙碌掩盖焦虑,用理性压抑情绪,而猫的存在,恰如那堵墙后不可见的幽影,提醒我们:真实从未被真正驱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文学转入哲学,**雅克·德里达**的“猫的凝视”则开启了一场关于“他者”与“裸露”的存在论对话。在《我所是的动物》中,德里达描述了自己赤身裸体时被家猫凝视的瞬间。这一场景之所以令人不安,正因为它发生在一切语言、分类与权力关系之前——没有“主人”与“宠物”的预设,没有“人”对“动物”的优越,只有一种赤裸生命之间的直接照面。德里达称之为“非知”(non-knowledge)的相遇:我们无法用概念去把握那只猫,它也不需要我们的理解。这种先于认知的凝视,比列维纳斯“他者之脸”的伦理召唤更为原始,它瓦解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幻觉,迫使我们承认:我们并非世界的唯一解释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德里达揭示了“被凝视”的震撼,那么**列维纳斯**的思想则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在“脸”的相遇中,他者向我发出伦理召唤。猫的脸,是否也能成为“他者之脸”?孙冬虽未直接回答,但她的书写暗示了一种可能——当我们不再将猫视为情感投射的客体,而是以整全之“脸”面对我们时,那种沉默的凝视本身就构成了一种伦理要求:尊重其异质性,承认其不可化约的他性。猫不说话,却以存在本身质问我们:你为何如此急于解释?为何总想将万物纳入你的意义体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此外,书中还引入了**城市生态学**与**神经科学**的视角:从物种共生的现实,到催产素在人猫互动中释放的生理机制,这些跨学科的引用并未削弱哲学深度,反而使“猫”的意义更加立体——它既是象征的载体,也是生态的参与者,更是情感联结的生物性见证。科学告诉我们“如何发生”,哲学则追问“为何重要”。而这本书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它让两者在一只猫的瞳孔中交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思想线索看似分散,实则层层递进:从爱伦·坡揭示的**内在黑暗**,到德里达揭示的**存在之裸露**,再到列维纳斯暗示的**伦理责任**,最终落脚于一种全新的共存可能——不是人驯化猫,也不是猫依附人,而是在差异中建立一种非支配性的关系。这正是《如何成为一只猫》最深刻的思想贡献:它让我们意识到,与猫的相遇,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如何存在”的哲学启蒙。我们总以为是我们在养猫,其实是猫在教我们如何活着。</p> <p class="ql-block">### **04 如何真正“成为一只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成为一只猫”呢?书中给出的答案令人深思:说成为一只猫,并不是要拥有猫的身体,不是模仿猫,而是破除旧的自己,接受自己被抛入的这个世界自行其是、如其所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成为猫,首先需要学会爱自己。猫选择打盹的地方绝对是整个房子里最舒服的地方;它们不会强迫自己前后一致、画地为牢。这种对自己本能需求的尊重,是许多人已经遗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同时,成为猫意味着要接受猫对于秩序的破坏。它们在桌子上行走,在杯子里喝水,打碎花瓶,抓破沙发。但这并非顽劣,而是因为它们生来就是独居动物,只需要解读来自其他动物的危险,而不需要解读他们的语言和意图。这种纯粹的存在方式,提醒着我们放下过度解读和评判的倾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国诗人丹尼斯·莱弗托夫在《一只作为猫的猫》中描绘了与猫长长对视后产生的奇妙变化:人与猫之间的分野变得模糊,最终生成“我—你—猫—人”的融合体。这种融合不是物种的混淆,而是心灵的共鸣,是我们在忙碌生活中重新找到平衡的钥匙。</p> <p class="ql-block">### **05 图文交融的阅读体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何成为一只猫》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图文并茂的设计理念。装帧设计师周伟伟坦言:“希望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要像在撸猫一样!”这一理念体现在书的每一个细节:封面采用天鹅绒热烫工艺,摸上去和撸猫一样毛茸茸;内页选用古典艺术纸,半裸脊锁线工艺确保摊平阅读的舒适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朱蕊的绘画不是对文字的简单图解,而是与孙冬的文字进行着深度对话。她笔下的猫具备两种形象:各种处于人类美学生活场景中的猫,以及人样之猫(或曰猫样之人)。这种双重性恰恰呼应了书中“人与猫相遇后,人不再是人,而是猫—人”的核心观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书中插画的排版方式也别具匠心。每一幅图画都被给予可观篇幅,与文字平等地共享页面空间。这种设计打破了传统图书中以文为主、图为辅的格局,让视觉和文字体验相互渗透,共同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猫之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掩卷沉思,抚摸着绒面封面,仿佛刚结束一场与喵星人的深度对话。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评价这本书“丰富、自省,妙趣横生”,而这正是它最吸引人之处。或许,这种融哲学思辨与生活美学于一体的独特气质,注定会与那些本就对生命保持敏感与追问的读者产生更深共鸣,为他们在喧嚣时代提供一处珍贵的可携带的隐形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窗外,也许正有一只猫轻盈走过,它不会知道这本书的存在,却活成了书中的每一个字。我们不必真的变成猫,但可以学习它们随遇而安的态度、爱自己的能力和对自由的诠释——正如孙冬所启示的:在成为“猫—人”的过程中,我们或许能找到对抗时代焦虑的解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