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少年的风雨路:从泥泞里走出的向阳人生

晨曦

<p class="ql-block">  2002年出生的洛阳男孩,今年刚满23岁。自小,母亲因身体孱弱常年卧床休养,全家生计全压在父亲一人肩上。父亲用日渐伛偻的脊背、两鬓悄然滋生的白发,硬撑着将哥哥送进大学校园。看着父亲被生活压弯的模样,男孩心里早早就埋下了“分担”的种子——记忆里最后一次向父亲要零花钱还是初中,父亲从口袋里颤巍巍摸出十几元的画面,成了他此后再也没开口要钱的理由。高中毕业后,他没像同龄人奋力奔赴象牙塔,而是收拾行囊,踏上了外出打工的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广州到上海,从苏州到最终落脚的杭州,他的足迹里藏满了底层求生的艰辛。在装修工地搬过砖,没钱住店时在路边熬过夜,也做过力气活十足的搬运工,尝试过售楼、汽修、家电销售……每一份工作都像一块垫脚石,哪怕硌得脚疼,他也咬牙往上站。19岁那年,靠着打零工攒下的钱,他买下人生第一辆车,提车当天的激动劲儿藏都藏不住,还特意给小区门卫大爷递了两包烟;23岁这年,他又凭着自己的拼劲,开回了一辆白色奔驰——这两辆车里,装着的不只是代步工具,更是他对抗生活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本该是青涩懵懂的青春,他却提前尝遍了人间冷暖。从广州回家时,坐了三天三夜大巴,半路被临时改成坐铺,下车休息的间隙,还差点被人贩子忽悠走;给老板擦三轮车时,被锋利的前轮泥瓦割伤手腕,留下一道至今未消的疤痕;在上海售楼时,亲身感受过部分本地人的排外与歧视,那种异乡人的心酸与无奈,成了他成长里的一堂“必修课”。最让他遗憾的,是那次没能成行的返校路——后来哥哥毕业工作,家里经济好转,在老板的劝说下,他鼓起勇气想回高中继续读书。上午听老师的话染黑了头发,下午满心期待去开“家长会”,等来的却是老师为了升学率的劝退:“你再努力也顶多考个普通大学,不如去读技校或继续打工,我给你推荐个地方。”那句话里的冷漠,让他的求学梦碎得猝不及防,只剩满心的伤心与彷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可即便经历了这么多坎坷,他的眼里却没丢了光。和他聊天时,你很难想象,一个23岁的年轻人会有如此通透的格局。他说“传承”,说小了是盼后辈争气,说大了是年轻人撑起国家未来;他会感恩奶奶拿出叔叔的打工日记点醒自己,也会真诚夸赞别人对生活的细腻记录。当被说起“勇气”,他笑着接话:“所有的伟大,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就像他自己走过的路——从不敢要零花钱的孩子,到靠双手挣得美好生活的青年;从被生活推着走的打工者,到主动思考“价值”与“传承”的追光人。他的故事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奇迹,只有“不认输”三个字:把苦难当铠甲,把遗憾当教训,一步一步,活成了自己的太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