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摘要:</b>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以十八姓氏【烈山五姓:吕、卢、高、许、纪;陈氏、许氏、郑氏、黄氏、施氏、叶氏、林氏、吕氏(单列)、吴氏、薛氏、曾氏、戴氏、赵氏、罗氏、张氏、潘氏、丘(邱)氏】委员会为核心研究对象,梳理各姓氏起源脉络、入闽迁厦历程、地域文化印记及两岸交流实践,揭示其与中华姓氏文化主脉的深度关联。研究表明,厦门十八姓氏承载炎帝、黄帝等华夏始祖血缘基因,在鹭岛山海环境中融合中原耕读传统与海洋商贸文化,形成“根在中原、脉连两岸、魂系鹭岛”的文化特质,其族谱文献、宗祠建筑与民俗活动,为深化闽台同根同源认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鲜活样本。</p> <p class="ql-block"><b>关键词:厦门;姓氏文化;十八姓氏;源流研究;两岸文化交流</b></p> <p class="ql-block"><b>一、引言:历史的织机与姓氏的起源</b></p> <p class="ql-block"> 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成立于1993年,现坐落于思明区思明西路58号七楼。其核心使命涵盖历代姓氏变迁研究、海外华人寻根服务、学术成果发表及两岸文化交流促进,长期与台湾姓氏研究学会、金门宗族文化研究协会携手,联合举办族谱展、姓氏论坛等活动,已然成为连接闽台姓氏文化的重要桥梁。研究会与中共厦门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合作编纂的《厦门姓氏志》,系统梳理并记录了厦门地区的姓氏分布与源流脉络。</p> <p class="ql-block"> 中华姓氏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远古氏族社会,黄土高原上“熊”“虎”等氏族称谓,便是“姓”的早期雏形,深深烙印着母系社会的痕迹。上古八大姓“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均以“女”为部首,恰好印证了“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的血缘属性。随着家族的不断繁衍,“氏”作为“别其子孙之所自分”的分支标识应运而生。周代时,一套精密的姓氏规则逐渐形成:“姓”作为血脉的象征,“同姓不婚”的原则被严格恪守;“氏”则成为男子的身份标识,多源自封地、官职或祖先的荣誉,社交场合中更遵循“男子称氏不称姓,女子称姓不称氏”的礼仪规范。秦汉之后,“姓”与“氏”逐渐合二为一,例如古老的“姬姓”便分化出晋、杨、王、刘等诸多姓氏,共同构建起中华姓氏文化的宏大脉络。</p> <p class="ql-block"> 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以十八个姓氏委员会为核心研究载体,将各姓氏的历史故事与地域实践交织成一幅鲜活的文化织锦。这不仅串联起厦门本土姓氏千年传承的轨迹,更呼应着中华姓氏文化的共性基因,书写着一部流动的华夏文明史。(注:王姓、杨姓虽为研究会主要负责人姓氏,相关委员会尚未成立,其源流作为中华姓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附述于文末,以完整呈现文化脉络。)</p> <p class="ql-block"><b>二、厦门十八姓氏的文化演绎与地域印记</b></p> <p class="ql-block"> 厦门十八姓氏在传承中华姓氏共性文化基础上,因入闽迁厦历史背景与鹭岛山海环境影响,形成独特地域文化印记。每个姓氏委员会如同织锦中的独特纹样,承载本姓历史脉络,在民俗、经济、建筑等领域留下鲜明厦门印记。</p> <p class="ql-block">2.1 烈山文化委员会(吕、卢、高、许、纪):上古渊源的集体回响</p><p class="ql-block"> 烈山文化委员会以吕、卢、高、许、纪五姓为核心,均源自炎帝神农氏(烈山又名厉山,为神农氏发源地),入闽迁厦历程见证中原文化与海洋文明早期融合。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烈山五姓总人口达130914人(吕23760人、卢16330人、高20750人、许52766人、纪17308人),各姓在厦门发展呈现差异化特征:吕姓追溯至炎帝后裔伯夷,明清时期部分支系融入闽南商帮网络,聚居地靠近港口,古厝留存“商路图”木雕;卢姓主要出自姜姓,多聚居岛外,祠堂匾额记录迁徙史;高姓入闽始祖为唐僖宗时期高钢,南宋高士表在集美高浦村开基,形成宗族聚落;许姓周成王封伯夷后裔文叔于许国,入厦后多从事农手工业,“勤谨持家”理念载于家训,清代乾隆《许氏家训抄本》成为两岸文化纽带;纪姓源自春秋纪国后裔,人口规模不大但凝聚力强,定期与漳、泉纪氏联谊修谱。</p> <p class="ql-block"><b>2.2 陈氏:书香门第与爱国传承的双重印记</b></p> <p class="ql-block"> 陈姓出自妫姓(舜帝后代),东周初年妫满被周武王封于陈,谥号“陈胡公”,子孙以国为姓,另有北魏鲜卑族“侯莫陈氏”等改姓支系,颍川堂、义门堂为核心堂号(“义门堂”创造3900余口、历15代聚族而居奇观)。</p> <p class="ql-block"> 厦门陈氏发展与“南陈”迁徙史紧密相连:公元736年,南院派始祖陈邕入闽,在厦门岛江头浦园、殿前等地繁衍生息;集美陈氏因陈嘉庚等华侨先贤闻名,“忠公爱国、兴学育才”家风融入厦门城市精神。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陈姓人口357875人,居全市第1位,分布于六个区100多个村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会老会长、监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莲塘守护者陈淑娥女士……</span></p> <p class="ql-block"> 海沧莲塘别墅是厦门陈氏文化重要遗存,清代越南华侨陈炳猷家族于1904-1906年建造,占地8235平方米,集住宅、家庙、学堂及花园于一体,兼具闽南传统“燕尾脊”与西洋“拱券窗”元素,2009年列为省级文保单位,2015年入选厦门新二十四景,是研究闽南民居与华侨文化的典型案例。</p> <p class="ql-block"><b>2.3 许氏(单列):颍川遗风与鹭岛耕读传家</b></p> <p class="ql-block"> 许姓主源与烈山许氏同宗,为炎帝神农氏后裔,以颍川郡为核心郡望(许慎、许攸等名人出自此脉)。入闽历史可追溯至西汉武帝时期(左翊将军许淡入闽平叛留镇同安),唐总章二年许天正随陈元光父子入闽、唐中和年间许爱入闽,进一步扩大许氏在闽南分布。</p> <p class="ql-block"> 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许姓人口52766人,居全市第14位,多定居岛内外平原地带,形成“耕读传家”传统:明清时期涌现多位科举人才,祠堂匾额碑刻记录科举荣耀;现代不少后裔投身文化、教育领域,延续颍川郡重视文化传承基因。宗族活动中,厦门许氏与漳、泉宗亲联系密切,定期举办祭祖大典与族谱修缮会议,强化地域宗族网络。</p> <p class="ql-block"><b>2.4 郑氏:“荥阳世家”与海疆情怀的融合</b></p> <p class="ql-block"> 郑姓源出姬姓,周宣王弟姬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公元前375年郑国被灭,子孙以国为姓,“天下郑姓出荥阳”源于古荥阳属郑国核心区域。</p> <p class="ql-block"> 郑姓入闽后逐渐迁厦,宋元时期形成聚居点:明代海疆防御时期,族人多投身卫所建设、参与抗倭,留下“忠勇守土”传说;清代部分支系涉足海上贸易,将荥阳世家“诚信”传统融入商业活动。厦门郑氏祠堂多悬挂“荥阳衍派”匾额,堂联含“忠孝传家”“海疆著绩”等字样,彰显文化根源与地域贡献。</p> <p class="ql-block"> 两岸交流中,厦门郑氏与台湾荥阳郑氏宗亲会联系紧密,多次共办姓氏文化论坛,以族谱印证同根同源;在两岸成功文化节中,共同纪念、祭拜民族英雄郑成功,深化两岸文化认同。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郑姓人口61307人,居全市第13位,明洪武二十三年长乐郑崇次子郑达在高浦定居,成为厦门郑氏重要支系。</p> <p class="ql-block"><b>2.5 黄氏:江夏孝风的闽南延续</b></p> <p class="ql-block"> 黄姓主要源于嬴姓(少昊后人伯益后裔),商末建黄国,春秋时被楚国所灭,子孙以国为姓,“江夏堂”因东汉孝子黄香(“二十四孝”中“扇枕温衾”主角)闻名,成为黄姓核心堂号。</p> <p class="ql-block"> 黄姓入闽早于东汉建康元年(光州固始黄道隆弃官避乱入闽),三国时期黄将军兴及妻曹氏进一步繁衍。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黄姓人口148141人,居全市第3位,分布于六个区,多以“江夏堂”凝聚宗族:明清宗祠常设“孝文化展区”,展示黄香孝行及本地族人孝亲事迹;近代族人在航运、商业领域建树颇丰,同时坚守“冬至祭祖”“重阳敬老”习俗,将孝文化具象化。闽台同根族谱展中,厦门黄氏提供的《江夏黄氏闽台支系谱》,详细记录两岸迁徙脉络,是血缘相连的重要佐证。</p> <p class="ql-block"><b>2.6 施氏:滨海特质与多元文化传承</b></p> <p class="ql-block"> 施姓源出多元(姬姓、夏代施国后裔、少数民族改姓),以“临濮”为堂号、“吴兴郡”为郡望,清代靖海侯施琅将军、福建水师提督施世骠等族人曾在厦门建功立业,奠定施氏在厦门的历史地位。</p> <p class="ql-block"> 厦门施氏来源多元,既有泉、漳迁来的中原后裔,也有融入闽南社会的少数民族后裔:明清时期,族人在渔业、造船业中占重要地位,形成“敬海惜渔”习俗,祠堂除供奉祖先牌位外,常设“海神龛”,供奉妈祖与渔神,体现海洋文化影响;文化传承方面,延续重视教育传统,近代创办“施氏私塾”,现代举办“施闰章文学沙龙”(2024年以“海洋文学与施氏家风”为主题吸引两岸宗亲参与)。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施姓人口7457人,居全市第58位,原住民主要居住在同安,现多为改革开放后各地来厦从业者。</p> <p class="ql-block"><b>2.7 叶氏:学术之光与两岸宗亲纽带</b></p> <p class="ql-block"> 叶姓源出芈姓,春秋时楚庄王曾孙沈诸梁封于叶邑(今河南平顶山叶县),世称叶公,后人以封地为姓,叶公为全球叶姓华人始祖。历史上叶氏人才辈出,南宋哲学家叶适开创“永嘉学派”,形成重视文化传承的家风。</p> <p class="ql-block"> 宋代叶洙、叶文炳迁往福建,成为佛岭、莲溪叶姓始祖:同安佛岭堂派始于唐龙纪元年叶洙入闽,定居同安碧岳村;厦门岛莲坂莲溪堂派始于南宋隆兴元年叶文炳次子叶颐避战乱迁居莲坂。两岸叶氏交流频繁,2018年、2024年、2025年台湾苗栗县叶氏宗亲回厦门莲溪堂祭祖,印证“两岸一家亲”。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叶姓在厦门居第8位,足迹遍布闽、台、粤、苏、赣等地,是厦门重要的姓氏之一。</p> <p class="ql-block"><b>2.8 林氏:忠烈传承与鹭岛根基</b></p> <p class="ql-block"> 林姓最早出自子姓(商朝王族比干后裔):商末比干冒死谏纣王,夫人陈氏带身孕逃至牧野,在石洞生下儿子坚,周武王因坚生在林中,赐姓林,林坚为受姓始祖。林氏主要流派有九牧、阙下两大派系,东晋太宁三年林禄奉敕镇守晋安郡(今福州),成为入闽重要始祖。</p> <p class="ql-block"> 厦门林氏多为“九牧林”与“阙下林”后裔,唐代入闽后扎根鹭岛:历史上,厦门林氏涌现多位忠勇之士,明代抗倭与清代守台斗争中均有族人殉国记载;作为厦门望族,林氏宗族组织完善,现存多座明清大型宗祠,鼓浪屿林氏宗祠以精美建筑工艺与丰富文化陈列闻名。两岸交流中,厦门林氏与台湾“雾峰林家”联系密切,多次参与闽台同根族谱展。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林姓人口222810人,居全市第2位,是厦门人口规模第二大姓。</p> <p class="ql-block"><b>2.9 吕氏(单列):中原根脉与海洋文化的融合</b></p> <p class="ql-block"> 此处单列的吕氏与烈山吕姓同宗同源(核心起源为伯夷封吕国、以国为氏),在厦门传承中更凸显“中原根脉+海洋特质”的独特模式:明清时期,吕氏族人在厦门岛及周边耕读传家,部分支系凭借港口优势参与海上贸易,足迹遍及东南亚;聚居区多靠近港口,如岛内湖里区江头街道吕厝社区,其历史上地域范围东抵台湾街、南至莲坂,邻近厦门港航运辐射圈,而同安西柯镇吕厝社区更是依托近海区位发展,两地现存古厝既可见中原建筑的规整格局,又融入闽南“骑楼”“大埕”特色,部分建筑木雕隐含商贸文化印记。</p> <p class="ql-block"> 宗族活动中,吕氏既保留“祭祖读谱”的中原传统,又增添“敬妈祖”“祭海”等海洋民俗元素,同安吕厝社区华藏庵的送王船民俗便是海洋文化融入的典型,该活动已延续六百余年,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族谱数字化进程中,吕氏积极参与闽台姓氏源流网建设,同安、湖里等支系通过平台梳理迁徙脉络,助力台湾宗亲寻根问祖,实现传统宗族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p> <p class="ql-block"><b>2.10 吴氏:延陵家风的闽南实践</b></p> <p class="ql-block"> 吴姓主要源出姬姓:周文王祖父古公亶父长子泰伯,为让位于三弟季历,与二弟仲雍逃至苏州一带,后代建立吴国,以国为姓,“延陵堂”追溯至吴太伯,仲雍为吴姓血缘始祖。南朝至德三年,吴姓开始入闽繁衍。</p> <p class="ql-block"> 厦门吴氏多为延陵堂后裔,宋代从江浙入闽,元代迁至厦门岛及同安、翔安等地:明清时期,族人在农业上改良闽南梯田种植技术,手工业中擅长造船与木器制作,部分支系涉足海上贸易,形成“务实进取、诚信经营”家风;近代不少吴氏后裔投身实业救国,19世纪末在厦门港创办的“吴氏碾米厂”“延陵造船厂”,是厦门早期民族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吴氏族人在物流、电子等领域多有建树,同时定期举办“延陵家风论坛”,结合传统家训与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推动家风文化的当代转化。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吴姓人口93953人,居全市第7位。</p> <p class="ql-block"><b>2.11 薛氏:忠谏风骨与清廉传承</b></p> <p class="ql-block"> 薛氏“忠谏堂”因汉代御史大夫薛广德得名:元帝欲造楼船享乐,薛广德脱帽谏阻,甚至以光头碰车轮相威胁,最终使皇帝采纳谏议,这种刚正不阿精神被奉为家训核心。薛姓为黄帝后代,始祖奚仲,南朝梁天监年间薛推徙居福建晋安,开启薛姓入闽历史。</p> <p class="ql-block"> 薛姓入闽迁厦后,支系主要分布在同安、集美等地,明清时期多位族人出任地方官,均以清廉著称:厦门薛氏祠堂“忠谏堂”是家风传承核心场所,同安汀溪薛氏大宗祠内专设“清廉展区”,陈列薛广德等族人事迹画像。厦门薛氏重视家风传承,每年农历三月举办“清廉家风节”,邀请退休干部、学者开展廉政讲座,组织青少年诵读《忠谏堂家训》,评选“当代清廉典范”;两岸交流中,与台湾高雄薛氏宗亲会联系密切,共同探讨传统“忠谏”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薛姓人口5935人,居全市第63位。</p> <p class="ql-block"><b>2.12 曾氏:儒家孝道的践行者与传播者</b></p> <p class="ql-block"> 曾氏源出姒姓(夏禹后裔):春秋时期,夏禹后代曲烈封于鄫,建立鄫国,后被莒国所灭,太子巫逃至鲁国,去掉“鄫”字“阝”旁,以“曾”为姓。曾子(曾参)作为孔子弟子,以孝行著称,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著《大学》阐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被尊为“宗圣”,其思想成为曾氏家风灵魂,“天下一曾无二曾”体现宗族凝聚力。</p> <p class="ql-block"> 厦门曾氏多为曾子后裔,宋代从江西入闽,元代迁至厦门岛及翔安、海沧等地,以“三省堂”为主要堂号:翔安新圩的曾氏大宗祠是“三省堂”在厦门的核心祠堂,内设有曾子文化展馆,系统展示曾子思想及家族传承脉络。厦门曾氏以曾子思想为指引,定期举办曾子文化研讨会、孝道讲座;每年重阳节的“敬老礼”是重要宗族活动,青少年需为长辈行跪拜礼、献茶,并诵读《孝经》选段,将孝道文化具象化、仪式化。两岸交流中,与台湾嘉义曾子后裔联合举办“曾子思想两岸论坛”,共同编纂《闽台曾子后裔联宗谱》,推动儒家文化在两岸的传承。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曾姓人口32487人,居全市第18位。</p> <p class="ql-block"><b>2.13 戴氏:“戴德”传家与多元文化融合的鹭岛样本</b></p> <p class="ql-block"> 戴姓主要有三大源头:出自子姓(西周商纣王之兄微子启封于宋,宋戴公后代以谥号“戴”为氏)、姬姓(春秋卫戴公后代以谥号为姓)及清代满族戴佳氏改姓,“戴德”家风源于宋戴公“以德治国”理念,强调道德修养与文化包容,尊戴执为得姓始祖。东晋太元年间,戴吵任福州太守,成为最早入闽始祖。</p> <p class="ql-block"> 厦门戴氏自元代入闽迁厦后,将“戴德”理念深度融入家族生活:其聚居地多为多姓杂居村落,戴氏祠堂常向周边姓氏开放,共同举办祭祖、节庆活动,清代戴氏与林氏联合修建的“戴林宗祠”,至今仍是两姓联谊的重要场所,见证姓氏间的文化交融;近代以来,厦门戴氏投身教育事业,1905年在同安创办的“崇德学堂”,打破姓氏界限接纳各姓氏子弟,成为闽南教育公平的早期实践;现代戴氏成立“戴德文化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举办社区道德讲堂,将“以德立家”家风延伸至社会公益领域。</p> <p class="ql-block"> 宗族活动中,戴氏定期举办“跨姓联谊宴”,邀请周边姓氏代表参与,通过分享家族故事、共品闽南美食促进多元文化交流。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戴姓人口10392人,居全市第47位,原住民主要分布在翔安区马巷镇黎安社区内林村、山前村及同安区莲花镇洪厝边等地。</p> <p class="ql-block"><b>2.14 赵氏:“凤鸟图腾”与海疆忠勇的传奇传承</b></p> <p class="ql-block"> 赵姓主要出自嬴姓:东夷首领少昊后裔造父为西周穆王车夫,以八匹千里马助穆王平叛,获封赵城,子孙以封地为姓。“赵”本字“趙”左“走”像人疾走,右“肖”为东夷玄鸟图腾,因嬴姓氏族以凤凰为图腾,赵氏又称“凤的传人”,尊造父为得姓始祖。唐总章二年,河南固始人赵瑞、赵伯恭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平乱,后在漳州开基。</p> <p class="ql-block"> 厦门赵氏自宋代入闽,明代因海疆防御需求,不少族人投身水师,参与抗倭与守台战役,留下“赵氏三兄弟守海疆”的民间传说,将燕赵“侠客”胆识转化为守护海疆的忠勇:赵氏祠堂“半部堂”内,除悬挂赵普画像外,还陈列水师将领的盔甲与兵器,堂联“燕赵侠客胆,海疆赤子心”彰显家族特质;聚居区多靠近港口,传统习俗融入海洋元素,每年农历六月举办“凤鸟文化节”,通过民俗表演、图腾展览传承凤凰图腾文化。现代赵氏族人多从军或从事安防行业,延续“忠勇守护”基因,同时与台湾台中赵氏宗亲会共同研究“嬴姓凤图腾”文化,深化两岸文化认同。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赵姓人口12251人,居全市第43位。</p> <p class="ql-block"><b>2.15 罗氏:豫章文脉的闽南延伸与教育传承</b></p> <p class="ql-block"> 罗姓起源于颛顼后裔吴回之子陆终,其第六子季连后代匡正因征商有功封于宜城,国号罗,后代以国为姓,罗国被楚国所灭后子民迁往江西,“豫章”成为罗氏郡望。宋代大儒罗从彦著《尊尧录》,其“穷理尽性”的治学精神形成“豫章文脉”,成为罗氏家风核心。南北朝中期,景春随父庆祖由豫章入闽沙县繁衍,厦门罗姓原住民主要分布在同安洪塘龙东、海沧渐美。</p> <p class="ql-block"> 厦门罗氏多为“豫章堂”后裔,元代从江西迁来,明清时期在厦门岛及同安、集美建立多座宗祠:同安大同街道的罗氏大宗祠内设有“豫章文脉展馆”,陈列罗从彦著作抄本及历代罗氏学者手稿,梳理家族学术传承脉络;罗氏重视教育的传统在厦门充分延续,清代创办的“豫章书院”是闽南知名书院,近代改建为“豫章小学”,至今仍是厦门岛外知名学校,让“豫章文脉”融入现代教育体系。宗族层面,厦门罗氏建立完善的宗亲组织,定期举办“豫章文脉论坛”与跨地域联谊活动,加强与各地支系的文化交流。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罗姓人口16414人,居全市第34位。</p> <p class="ql-block"><b>2.16 张氏:“百忍家风”的家族典范与社会担当</b></p> <p class="ql-block"> “张”字本义为开弓,甲骨文中像“弓”与“矢”的组合,象征力量。张姓主要源出姬姓:黄帝之孙挥发明弓箭,任弓正,两字合一为“张”,挥为始祖;另一支为春秋晋国贵族“解张”后代以名为姓。“百忍堂”典故源于隋末寿张人张公艺,其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居,李世民赐“义和广堂”金匾,“忍孝传家”成为张氏家风核心。东晋末年张姓入闽,分居厦门的有大噔阳塘派、板桥派、青屿派三个支派。</p> <p class="ql-block"> 厦门张氏支系繁多,宋代从河南、河北入闽,元代迁至厦门,主要有“百忍堂”“清河堂”等支系:明清时期形成多个聚居村落,各村落张氏祠堂均悬挂“百忍堂”匾额,家训强调“忍以和邻,孝以持家”;近代以来,张氏在商业、教育、慈善领域多有建树,19世纪末创办的“百忍堂商行”以诚信经营闻名闽南,20世纪初成立的“百忍堂慈善会”长期开展救灾济贫活动,将家风转化为社会责任;数字化时代,厦门张氏积极参与闽台姓氏源流网建设,将“百忍家风”故事转化为数字化内容传播,适应现代传播语境。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张姓人口132409人,居全市第5位。</p> <p class="ql-block"><b>2.17 潘氏:“笃诚孝悌”的温情家风与生活化传承</b></p> <p class="ql-block"> 潘姓正宗始祖为潘崇:颛顼后裔陆终第六子季连赐姓芈,周成王封其后代熊绎建楚国,楚公族子弟潘崇助楚穆王继位有功,封太师,后代以祖名为姓。“笃诚堂”家风源于潘崇“忠诚辅国”理念,后延伸为“笃诚孝悌”,强调家族成员间的真诚与孝道。潘氏系轩辕黄帝之后,尊季孙为始祖,唐总章二年,河南固始潘源(讳节字执中)以队正身份助陈政、陈元光入闽平乱,落籍闽南(古南安潘山),现厦门潘姓原住民大多聚集翔安。</p> <p class="ql-block"> 厦门潘氏多为“笃诚堂”后裔,宋代入闽后迁厦,支系主要分布在同安、海沧等地:同安五显镇的潘氏大宗祠内专设“笃诚孝悌展区”,陈列“洋船屋”模型、潘崇画像及历代孝子事迹;潘氏重视家风的生活化传承,每年农历五月举办“孝亲文化节”,组织青少年为长辈做家务、表演节目,开展“寻找身边的孝子”活动,让孝道融入日常生活;近代以来,潘氏族人在文学、教育领域多有建树,现代创办“笃诚读书会”,分享孝亲故事与文学作品,延续温情家风。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潘姓人口10918人,居全市第46位。</p> <p class="ql-block"><b>2.18 丘(邱)氏:文化避讳与爱国精神的时代传承</b></p> <p class="ql-block"> 丘(邱)姓主源为姜太公后裔:西周时姜太公封于齐,支系子孙居于营丘,后代以地为姓;清雍正三年,为避孔子名讳,“丘”姓加“阝”旁改为“邱”姓,两者同源。丘(邱)氏历史上名人辈出,近代诗人邱逢甲的爱国精神成为厦门丘(邱)氏传承的核心,此外还出自姒姓(商朝王室后裔)、妫姓(母丘氏简化)及少数民族改姓,西晋永嘉年间,丘夷公(字伯高)携子避乱入闽繁衍。</p> <p class="ql-block"> 厦门丘(邱)氏多为邱逢甲后裔及福建本土丘氏支系融合而成:思明区的丘(邱)氏宗祠内设有邱逢甲纪念展区,陈列其诗词手稿、生平照片及抗日事迹资料,缅怀先辈爱国情怀;厦门丘(邱)氏定期整理族谱,2023年编纂的《厦门丘(邱)氏联宗谱》详细收录邱逢甲支系的迁徙脉络;每年甲午战争纪念日,举办“丘逢甲诗词朗诵会”“抗日事迹宣讲会”,将姓氏传承与爱国教育深度结合。两岸交流中,与台湾邱逢甲后裔保持密切联系,2024年联合举办“邱逢甲与两岸文化认同”论坛,探讨其精神在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中的作用。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厦门邱(丘)氏人口48150人。</p> <p class="ql-block"><b>三、附:王姓、杨姓源流简述</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厦门市姓氏源流研究研究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左:王欣欣会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右:杨峰秘书长</span></p> <p class="ql-block">3.1 王姓</p><p class="ql-block"> 王姓起源多元,主要源自上古王族后裔,包括姬姓(周朝王族)、子姓(商朝王族)、妫姓(舜帝后裔)及少数民族改姓,其中姬姓王氏为主体来源:姬姓王氏中,东周周灵王太子姬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任司徒,时人称“王家”,遂以王为氏;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因本为王族,以王为姓。子姓王氏为商纣王叔父比干因谏被杀,子孙为纪念其王子身份改姓王。妫姓王氏为舜帝后裔田氏代齐,秦灭齐后,齐王田建子孙改姓王。少数民族改姓包括北魏鲜卑族、蒙古族、满族等因汉化政策改姓王。</p> <p class="ql-block"> 王姓在战国时期集中于中原,汉代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成为望族;魏晋南北朝时,琅琊王氏主导东晋政坛;唐末王审知入闽建闽国;北宋三槐堂王氏兴起;明清时期,王姓成为全国16省第一大姓。王姓历史上建立了新、赵汉、齐、燕、闽等政权,出过151位宰相,以太原堂、三槐堂等堂号著称。</p> <p class="ql-block">3.2 杨姓</p><p class="ql-block"> 杨姓主要源自姬姓,得姓始祖为杨伯侨,发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是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核心起源(姬姓)包括周康王封唐叔虞次子杼为杨侯;周宣王封子尚父为杨侯;晋武公封次子伯侨于杨地,伯侨被尊为得姓始祖。其他来源有古时“杨”“扬”通用;隋文帝赐鲜卑族尉迟氏为杨姓;宋代倪顺为报恩改姓杨;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中,莫胡卢氏改姓杨。</p> <p class="ql-block"> 杨姓发源于山西洪洞,早期活跃于山西、陕西、河南三角区;春秋战国时南迁至湖北、江西、江苏等地;秦汉时期扩散至河内、冯翊及四川;晋唐时期大规模南迁,以福建为中心;元明后进一步向湖广、东南亚迁移。</p> 欢迎以史更正指导。谢谢! <p class="ql-block">图/文:叶鹰江</p><p class="ql-block"> 2025年10月14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