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上点年纪的人就是爱怀旧,曾经家里被淘汰的老物件都不舍得扔,总觉着有感情。从岁月中走过的您,可曾被老物件勾起满满的回忆?这些陪伴了几代人的老物件,终于被滚滚的时代洪流所淘汰……昨天,渐行渐远已成记忆。今天,也终将成为明天的历史。而当下正在使用的物品,或许就是明天的老物件。回忆过往,更觉当下之可贵。珍惜并把握好每一个当下,则未来可期。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家中老物件:</p>  <p class="ql-block">  扫帚(上下图),扫地除尘的工具,多用竹枝扎成,比笤帚大,源于中国。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制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高粱苗子、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p>         扫碾扫帚,专门用来扫碾的扫帚。用黍苗儿或高粱穗绑扎的笤帚。过去,农村生产队和自家自留地种的麦子、高粱、黍子、谷子熟了以后,人们都选些粗细差不多的秸秆、高粱穗、黍子苗儿,用麻线、细铁丝绑扎成笤帚,不光废物利用了,还省了钱。         扫床刷子,用排刷改造而成,锯去三分之一留制成把柄,扫除床上碎屑杂尘。         梯子(左上),两根长木条中间帮上短木条制成,上墙爬高之用。脸盆架(右上),盛放脸盆用。车盘带(左下),推车上的盘带,挂在脖子上辅助用力推车用。绳索(右下),带“居家子”,容易捆绑。磨卡子(右下),套在石磨棋子与木棍之间推磨的铁环扣,小时候我们兄弟几个尚未成年,常用它木棍套木棍,三四个人推磨,轻快便捷。  <p class="ql-block">  高压喷药器,手推式喷药器,2001年花150元从新泰老商贸市场买的,管理苹果园打药用,一推一拉加压喷洒,10米高的果树喷洒起来不在话下。当年种植的30多棵苹果树,4年后最多收摘四五筐苹果。</p>  <p class="ql-block">  石槽,曾经用来喂养牲畜的石具,渐渐被一些文人雅士收藏,或者成为了茶楼酒店内别具风情的装饰品。从牲畜“饭碗”到艺术品,石槽在被赋予了鲜活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磨刀石,是一种沉积岩,是由石粒经过水冲蚀沉淀于河床上,经千百年的堆积变得坚固而成。磨刀时右手握紧刀柄,左手手指轻稳压住刀面,沿顺时针方向运动。磨刀石表面应保持湿润,磨刀时逐渐减压会使刀刃变得精致锋利。</p>         筛子,用棉子槐劈成的皮子做底编成的有许多小孔的器具,是用来过滤的。用于把细碎的东西漏下去,并把较粗的成块的留在上头。使用的时候,大块的物体就留在里面,小块的就通过孔掉出来。<br>         签子(音译),用棉槐或白腊条编成的浅篮子,常用来盛放蔬菜、食物等。  <p class="ql-block">  鏊子,油搭子,油搭簸篮子。鏊子是一种从远古相传的制作面食的工具,生产煎饼,又称烙饼、烙馍等。煎饼是山东地区之主食,有“家家支鏊子,户户烙煎饼”的传统习俗。油搭(音译)是摊煎饼擦鏊子的油布,多层布缝制而成,一般点上豆油擦鏊子,煎饼好起层,容易揭下来。装油搭的簸篮子,用棉子槐编成。</p>  <p class="ql-block">  筐篓(上),也叫“粪篓”,用柳条、棉槐等编成。放置推车上运送粪土,或用来盛放杂物 。鸡筐(下左),为育雏鸡笼,一般用棉子槐编成,下大上小,筐口紧缩收拢,防止小鸡跳出。夜晚鸡筐带小鸡挂在吊绳上,有效防止老鼠或黄鼠狼伤害小鸡。提篮(下右),有提梁的篮子,小巧有提把,便于提携的篮子。用用棉槐或白腊条编成,盛放蔬菜或杂物。</p>         平签子(音译),用棉槐或白腊条编成的浅篮子,常用来晾晒蔬菜、食物等。         盖垫子,盛放窝头、烙饼、面条,或着当锅盖的用具。过去,农村生产队和自家自留地种的高粱熟了以后,人们精挑细选一些比较直溜的高粱杆儿,晾到八九成干,做几个圆的方的盖垫,使用起来很方便。         菜板,菜板即砧板,是垫放在桌上以便切菜时防止破坏桌子的木板。口语叫菜板,书面语谓之砧板。以前菜板以木块为主,但因容易耗损,近来大多以塑料为材料浇铸。<br>         剁墩,用来剁肉、剁菜的菜板。为了避免储放不当造成开裂,剁墩不要长时间泡水和阳光曝晒。也不易长时间放在通风处,风干后应拿回室内。也可用完后应当用清洁干净的抹布擦洗干净,再用干抹布擦干后存放。         铸铁锅,这个小铁锅,最初是在煤炉子上使用的,用其炒菜、炖肉、烙饼等,好用还好吃,后来换了液化气灶也能用。如今,五花八门的各种专用锅早已取代了它。         铝锅,一种轻便、耐用、加热快、导热均匀、不生锈的锅。铝锅轻便、耐用、加热快、导热均匀、不生锈。据了解,铝制品主要有精铝(软铝)制品和铸铝(硬铝)制品两种,材料为铝和铝合金。<br>         砂锅,当年,把中药取回家,在炉火上为病人熬药,用的就是这种砂锅,小火慢熬,溶入了家人几多关爱。如今吃中药,医院可以代煎药汁并用塑料袋封装好,服用起来非常方便,也免去了家人熬药的辛苦。         礤(cǎ)床子,可用其把萝卜、土豆和瓜等擦成丝,我试了一下,虽然看着粗陋,但仍然好用。<br>  <p class="ql-block">  暖水瓶,是日常用品,外面有竹篾、铁皮、塑料等做成的壳,内装瓶胆。瓶胆由双层玻璃制成,夹层中的两面镀上银、铝、铜等金属,中间抽成真空,瓶口有塞子,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瓶内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  铝水壶,因为铝是一种活泼金属,在空气中能在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使里面的铝不会与外界接触,这也是铝制品不容易生锈的原因。</p>  <p class="ql-block">  油罐子,鼓肚的土陶罐,也就盛两三斤油,是给几十年前,缺少油水的日子量身定做的。罐子的壁上映射出一团光亮,用手去触摸,有源源不断的温暖从指尖直传递到心中。</p>  <p class="ql-block">  面案板,擀面杖,中国很古老的一种用来压制面条的工具。擀面用的木棍儿,呈圆柱形,用来在平面上滚动,挤压面团等可塑性食品原料。一直流传至今多为木制,用其捻压面饼,直至压薄,是民间制作面条、饺子皮、馄饨皮、面饼不可缺少的工具。</p>  <p class="ql-block">  舀子(yǎo zi上),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取水工具,有塑料的和不锈钢、铝的,主要由舀柄和舀口两部份组成,上面这只舀子是用废旧漆桶改造而成的,因陋就简,变废为宝,已锈迹斑斑。锸(chā)子(下左),垃圾铲,俗称锸(chā)子,这个用废旧漆桶自制而成,用来铲挖粮食或当垃圾铲子用。皮桶(tǒng),也叫皮筲(shāo),盛东西的器具,多用来喂猪、盛水用,这个是用废旧皮革加工成的,不怕摔跌,结实耐用。</p>         笊篱(zhào lí左上),是一种发源于中国的传统的器具,用竹篾、柳条、铅丝等编成。像漏勺一样,有眼儿,用来捞取食物,使被捞的食品与汤、油分离。材质有竹编的、金属的,主要用于捞饺子、捞面等等。油瓶子(右上),盛豆油的罐头瓶子,摊煎饼时,往油搭子上滴上的油,擦鏊子,煎饼好揭。漏油斗(下),是一个筒型物体,被用作把液体及幼粉状物体注入入口较细小的容器。按口径的大小和径的长短,可分成不同的型号。下面第一个是不锈钢制造的,主要用来倾倒花生油。第二个是父亲用生铁片自己制造的,已生锈多年。<br>         席帽子,用苇草或高粱米子编制的帽子,用来遮阳或遮雨,里边有帽圈和帽带,以固定在头上,防止风吹掉。         蒲扇[(pú shàn ),用由蒲葵的叶,柄制成。质轻,价廉,是中国应用最为普及的扇子,亦称"葵扇"。炎夏可用来扇风,得一份清凉,古代也用来在煮药时,药童加大火力之用。也是众人所熟悉的活佛济公手持之物。<br>         井绳,从井里打水用的绳子,看起来像条蛇。人们对所经历的可能危及生命的伤害性刺激会产生恐惧,对令人恐惧事件的记忆尤为深刻,故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说。   <p class="ql-block">  蒲墩(pú dūn ),也叫蒲团,用蒲草、麦秸、玉米叶等编成的圆形坐垫。这是用玉米皮编制的蒲墩,先编制三股辩儿,用皮少水润湿,似编蒜辩,自然结尾,小绳扎牢。</p>         香炉,是香道必备的器具,香炉是中国传统民俗、宗教、祭祀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供具。香炉使用的质料主要包括陶瓷、铜、金银、竹木器、珐琅及玉石等。         插香盒(左),泥瓷的,上有小孔,挂在栏门上方,逢年过节供养牛王爷神位时,把点着的香插在小孔上,不会引燃起火。牌位架(右),用泥巴拖制的小用具,上插两根木棒,把写好的牌位插在木棒上,已防起风刮走。         肥皂盒,一种容器,用于放置肥皂、香皂。一般置于脸盆架上。好处在于取用方便,能够有效保护香皂不被水溶化。这个是用废旧漆桶自制而成,简易实用,已锈迹斑斑。         鸡食碗(左上),用来喂鸡的食具。右边这个是破瓷灌子底,简单修边而成。可见当时农村人生活的艰辛与勤劳。水车出水龙头(自定、右上),古时候水车出水处的农具,聚拢水集中到水沟,流入田地。下面这个用木块堵住出水处,当喂鸡食槽子用。种子袋(左下),用布缝制的盛蔬菜种子的布袋。平时挂在窗户棱子上,既朝阳不捂种子,又防老鼠昆虫叮咬。油瓶子(右下),盛放豆油和机油的瓶子,平时挂在窗户棱子的角上。豆油摊煎饼擦鏊子用,机油用来润滑车轮子。小木板子大概是用来戗( qiāng )除镢锨等农具上的泥土的。         鞋样子,这个是农村人制作布鞋用的鞋样子,每个人的脚大小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鞋样子,就按照鞋样子剪裁鞋,然后就缝制成了鞋。<br>  <p class="ql-block">  印花老粗布,又名老土布,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种手工织布工艺。它质地柔软,手感极佳,透气性好,无静电反应,持久耐用。</p>  <p class="ql-block">  锥子,凿子 (záozi )等,一种工具,具有短金属杆,并在一端有锐刃,常用锤子敲打以凿、刻、旋或其他切削动作削去各种材料的表面。这些都是父亲自制的工具,用来修补日常家居。</p>  <p class="ql-block">  纺线锤,俗称“拨锤子”,线锤长30厘米左右,上端顶尖有个可以挂线的小钩,纺线时先从棉条中抽出一根线头挂到纺钩上,左手提着挂在纺锤钩上的棉花条,右手配合不停地转动锤子抽线,当线达到一定的长度时,就把线绕在纺锤上,然后继续纺线。</p>         理发推子,手动理发推子。理发 ,简称剪发,又名头发护理。常见的是修剪头发,令人外观清洁整齐,有美化外型、美容之功用。          爆米花机,是用于制作爆米花的专用机械,爆米花机也是爆谷机。爆米花每个人都爱吃,可是传统的爆米花具有单一性。它的甜香酥脆,更是赢得了每个人的好评。  <p class="ql-block">  玉米穿子,脱粒玉米的穿子。手搓玉米,先用它穿三四下,就好搓了。经常有人手被穿伤。这物件八十年代以前用得多,农村改革后,有手摇玉米脱粒机或小型脱粒机了。</p>  <p class="ql-block">  手摇玉米脱粒机,一种农用小机械。有一摇把,前端为可变换口径的佛手形爪,主要通过刮板的旋转对玉米粒进行刮动,使玉米粒被摩擦刮下。</p>         油纸伞,是挡阳遮雨的日常用品,也是嫁娶婚俗礼仪一项不可或缺的物品,中国传统婚礼上,新娘出嫁下轿时,媒婆会用红色油纸伞遮着新娘以作避邪。         豆腐梆子,是取整块果木(硬木)制作的,刨皮后,在一面掏开长约十几公分,宽约一两公分的口子,镂空了就敲打得梆梆响。用得越久声音越清脆,传播越远,而且这样的梆子滑润,手感极佳。         老式摆钟(左上),90年代农村人家盖新房,在家里放这样一个摆钟很流行,像大户人家一样,晚上睡觉的时候,总能听到他咔哒咔哒的摆动声,现在人人有手机,也不需要钟表了。箅子(bì zi)(右上),主要用来蒸馒头,蒸饺子,蒸菜,现在都用的不锈钢的了,还有一种是高粱杆做的。蜂窝煤(左下),蜂窝煤、煤炉、小火钳,小时候把刚做好的煤炭弄个稀巴烂,经常被父母数落。压水井(右下),老家的压水井,压出来的水凉爽甘甜,特别是刚压上来的水,冰凉冰凉,夏天来上一口爽到心里,就是得偷偷喝,不然老被家长说。<br>        老式手表,在那个略显拘谨的年代,几乎每个男人的梦想就是拥有一块漂亮而精准的手表,这种渴望大概就等同于现在对轿车的追求,每个小孩子也会特别趴在戴着手表的长辈手边,听表针走动的声音,混杂着自己突突突的心跳。记得我带的第一块手表是1985年读高中时,是烟台出产的新星牌的,三哥、四哥学木工挣钱后一块买的,35元钱一块。<br>         木制托盘,以前农村红白喜事离不开它,俗称“传盘”。<br>        镜框,相镜子,老式装照片的镜框,里面都是满满的回忆!<br>         篦子(bì zi),这是不少人童年最惨痛的回忆吧。小孩脑袋上爱生虱子。就经常用这个篦子梳头,真的会有很多虱子掉在白纸上。<br>  <p class="ql-block">  鸡毛掸子,是一种用鸡毛绑成的清除灰尘的用具,把鸡毛扎在藤或竹竿的一端制成。有的地区叫鸡毛帚。许多功能则已被吸尘器代替。</p>        拨浪鼓,也叫“货郎鼓”,是一种古老又传统的民间时乐器和玩具,出现于战国时期。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击鼓发出声音。  <p class="ql-block">  锡酒壶(右上),为锡制酒具,手工锻造。在古时过年习俗中,也要用锡做的祭器来谢年,锡酒壶是古时农家必备的盛酒器皿。修鞋机(左),修鞋补鞋的工具。剃头刀(右下),是一种剃头用的工具,早在60、70年代常用的剃头工具。现在也有用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剃头刀也改成现在的电式的。也就是理发用的工具。</p>         烟袋锅子,有长有短,有大有小,在烟袋杆子上都挂着一个小布袋,是用来装烟丝的,杆子上还会挂一根绳子系一根小铁棍,是用来挖那些污垢的。抽烟时,把锅子塞到烟袋中舀烟草,再隔着烟袋布用拇指把锅子里的烟草按紧实,最好划根火柴点着烟草,边点边吸。  <p class="ql-block">  老鼠夹子,用来捕捉老鼠的用具。</p>  <p class="ql-block">  氨水钩子(左上),旧时给地施氨水肥用的钩子,氨水管子插入钩中,氨水顺钩流入庄稼地。勺子(右上),铝制的。火钩、手翘(右中),投炉火和翘石头垒墙用的工具 。苍蝇拍子(左中),用竹子和车带自制的。水果瓜皮刀(左下),用子弹壳自制的。铲子(右下),炒菜、挖菜用。</p>  <p class="ql-block">  财神柜(左上),家中供奉财神爷的柜子。旧时挂镜(右上),挂墙上洗漱照人用。苹果级验版(左下),木制的,上有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孔,把采收的苹果放入孔中,试验苹果大小等级。木尺(右下),一市尺,上有刻度,做衣服常用来量尺寸。</p>  <p class="ql-block">  平底锅(左上),小时候家里用来烙锅饼。水筲(右上),铁制的。荧光灯管(左中),有启动器才启动发亮,现在已不用了。手压喷药器(右中),存药量小,适合喷洒家中花草和小菜园施肥打药用。茶叶罐子、瓷茶杯、瓷酒壶(左下),父辈留下来的。铲子(右下),炒菜、挖菜用。民国时期的小碗,祖辈留下来的,据说是奶奶年轻时用过的。</p>  <p class="ql-block">  绣花线(上),用优质天然纤维或化学纤维经纺纱加工而成的刺绣用线。绣花线品种繁多,依原料分为丝、毛、棉绣花线等,母亲针线簸篮里的,各色都有。老花镜(下),母亲做针线活常戴的眼镜。老花镜又称老视镜,是一类光学产品,供眼睛老花之人所用的眼镜,属于一种凸透镜,老花镜主要是为了满足眼睛老花人群的需要。</p>  <p class="ql-block">  笔筒、烟灰缸(上),瓷制的。烟灰缸是盛烟灰、烟蒂的工具,产生于19世纪末。纸烟问世后,烟灰、烟蒂随地弹扔有碍卫生,烟灰缸也就随之产生。旧报纸(下),新泰报合订本,1989年1—6月份的,1988年元旦创刊,2002年底全国取消县市报而停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