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十月的湘阴,秋意微凉,云影徘徊。三日短旅,穿行于古建、山林与市井之间,既访左公故里,也拾乡野闲趣。柳庄的耕读遗风,鹅形山的静谧石刻,还有那晨光中的菜市场烟火,皆成记忆里的清浅涟漪。</p> <p class="ql-block">2号上午到达湘阴县香山湖健康城,与大部队汇合。</p><p class="ql-block">网上信息显示:</p><p class="ql-block">香山湖健康城是集餐饮、客房、会议、运动休闲为一体的园林式养生中心。园区600亩土地上现有三栋古色古香仿古建筑近五万平方建筑面积。可接待60桌宴席,150人的住宿,有200人的大会议室,有60人的大KTV包厢。足浴、桑拿、健身房、户外网球场、水上高尔夫、垂钓等一应俱全。</p><p class="ql-block">园内四处逛逛,几乎见不到人。三栋仿古建筑和被风雨侵袭已至色彩暗淡的指路牌,默默诉说着它曾经的辉煌。房间设施不错,但随处可见的霉斑和空气中弥漫的霉味仿佛在悲怆地低吟:我的寂寞,你懂吗……</p><p class="ql-block">用过中餐后跟着小宝的车子去看了一下水库,水库无人管理,里面只有很少的野鱼,小宝的二姐夫钓了一上午也没钓到几条鱼。</p><p class="ql-block">回来后把杯子、拖鞋等都洗刷消毒,床上用品喷上消毒液,终于可以休息了。起床后跟儿子一起例行跳操,然后看看手机就到晚餐时间了。晚餐后大家一起散步,园子里就我们几个人,微风吹过树梢发出细细的声响,看晚霞明月在湖中辉映,仿佛时间都静止了。</p> <p class="ql-block">3日上午,大家一起驱车前往十几公里开外的洋沙湖风景区赏花海。因为太阳公公不肯出来,照相可能不美,且门票也不菲,大家就在景区外闲逛了一阵。</p><p class="ql-block">景区门外的小火车成了我们拍照的第一个背景。</p> <p class="ql-block">景区大门外,我们拍下了此行的第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网上说,历史上,洋沙湖曾是洞庭湖的一部分。千百年来,受长江水流顶托与泥沙淤积影响,洋沙湖逐渐演变为天然内湖,但仍保留着与洞庭湖相似的水文特征与湿地生态,是洞庭湖水系的“活化石”之一。</p><p class="ql-block">作为南洞庭水系的“毛细血管”,洋沙湖通过湘江等水系与洞庭湖实现水体交换,其湖水最终汇入洞庭湖,构成“江连湖、湖连江”的江湖连通体系。</p> <p class="ql-block">湖边闲逛。</p> <p class="ql-block">拍了几张照片以后,大家就商量着下一步去哪里好呢?小宝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左宗棠故居。</p> <p class="ql-block">进到左宗棠故居,迎面就看到一座耕读传家的照壁,这才想起来曾经来过此地,只是当时没有进去里面,这下可以好好看看了。</p><p class="ql-block">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p> <p class="ql-block">要了解一个人,我们必须从小看到老。</p><p class="ql-block"><b>左宗棠生平</b></p><p class="ql-block">1812年11月10日(清嘉庆十七年十月初七)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评价称其<b>生性颖悟,少负大志。</b></p><p class="ql-block">1816年(4岁)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p><p class="ql-block">1827年(15岁)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p><p class="ql-block">1830年(18岁)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并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贺长龄“以国士见待”。其弟贺熙龄则是左宗棠当时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位弟子,贺熙龄非常喜爱,称其“卓然能自立,叩其学则确然有所得”,后来师生还结成了儿女亲家。</p><p class="ql-block">1831年(19岁)又入湖南巡抚吴荣光在长沙设立的湘水校经堂,在这年的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p><p class="ql-block">1832年(20岁)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因“搜遗”中第,但此后的6年中,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同年,借住湘潭周家并与周氏女婚配,入赘为婿。</p><p class="ql-block">夫人周诒端(1812--1870),字筠心,湘潭人。博通经史,长于吟咏,存诗139首。内助左公成就伟业,成为其贤内助、好知己。左大器晚成,她一直无怨无悔,鼎力相助,夫妻感情甚笃。在湘潭育有三女,后随左宗棠迁入柳庄生得一子。59岁病逝于长沙。 </p><p class="ql-block">周夫人因休弱多病,生下二女后自认为不可再生,就劝左宗棠纳身边的张姓侍女为妾。张夫人嫁后,将家中柴米油盐、浣洗缝纫等所有家务一手搅下,并遵照左公的叮嘱,勤俭特家。育有三子一女。</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家庭,可谓<b>夫妻和睦,人丁兴旺</b>。</p><p class="ql-block">(图为左公与周夫人画像)</p> <p class="ql-block">(图为周夫人卧室的大床,雕刻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1833年(21岁)左宗棠首次进京会试,与胡林翼在北京订交。写成组诗《燕台杂感》,涉及新疆形势。</p><p class="ql-block">1835年(23岁)左宗棠再赴会试,录为湖南省第十五名,不料因超额而被撤下,仅取为“誊录”。左宗棠不甘屈就,弃职返乡,在周夫人帮助下潜心舆地研究。</p><p class="ql-block">1836年(24岁),左宗棠在湖南醴陵主讲渌江书院期间,结识两江总督陶澍。</p><p class="ql-block">1838年(26岁)左宗棠第三次落第归乡,途中于南京拜见陶澍,后者主动提议让他的独子陶桄与左宗棠的长女定婚。不久陶澍去世,左宗棠于1840年(28岁)至1847年(35岁)在安化陶家任教八年,并协助料理陶家事务,期间他广读陶家藏书,经营柳庄,钻研农学、舆地,编成《朴存阁农书》,并对鸦片战争予以关注,提出“更造火船、炮船之式”等应对方针。</p> <p class="ql-block">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31岁)左宗棠用多年教书积攒下来的九百两银子,在湘阴柳家冲买田七十余亩,精心规划,督工建房四十八间,并手书“柳庄”匾额。庭院南侧种植了大量杨柳,门前有清澈池塘称为“天砚”。 </p><p class="ql-block">为什么要将住所命名为柳庄呢?</p><p class="ql-block">原来左宗棠从小就对柳树情有独钟。他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阴县左家塅,这里柳树随处可见,还有植柳、折柳、戴柳的地方风俗。左宗棠耳濡目染之下,与柳树结下不解之缘。左宗棠一生将柳树的“坚韧不拔、百折不挠”视为人生准则,常以柳树自比,期望自己在面对人生困境与时代挑战时,始终保持坚定的意志。这种品格贯穿其早年求学到晚年戍边的全过程:青年时科举失利、入赘湘潭的挫折,中年归乡后潜心研学、积累经世之学的沉淀,乃至后来收复新疆时抬棺出征的壮举,均体现了他如柳树般“柔韧却不易折断”的精神特质。</p><p class="ql-block">柳庄作为左宗棠中年归乡后的重要居所,是其践行这种品格的空间载体。庄园内的“朴存阁”“天砚”等布局,均与“耕读传家、坚韧立世”的理念呼应。正如他所说:“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这种生命力与韧性,支撑着他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p><p class="ql-block">1844年10月左公从湘潭迁回,躬耕垄亩,改良茶稻,引种桑棉;“心忧天下”著述农书,广粥药,赈济灾民;“神交古人之学”。左宗棠大器晚成,得益于在柳庄长期的耕读修身。</p><p class="ql-block">(图为庄内学堂)</p> <p class="ql-block">关于左公与柳树,还有一段佳话。</p><p class="ql-block">据传,十九世纪下半叶左公为收复新疆而率领湘兵来到西北大漠,深感气候干燥,寥无生气,而又水土不服,左公遂命令筑路军队,在大道沿途、宜林地带和近城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其用意在于,一是巩固路基,二是防风固沙,三是限戎马之足,四是利行人遮凉,凡他所到之处,都要动员军民植树造林。后来人们便将左宗棠和部属所植柳树,称为“左公柳”。</p><p class="ql-block">1878年春天,曾经担任过浙江巡抚的湘军名将杨昌濬被朝廷重新起用,调到西北边疆,帮助陕甘总督左宗棠主持后路军政事务。杨昌濬到了西北时,正是酷暑难耐之际,但他一路行来,秦陇道路两旁柳树成荫,为寂寥荒凉的大西北带来了盎然生机,既挡住了头顶的炎炎烈日,又给人心中平添几分清凉。</p><p class="ql-block">这些柳树是谁栽种的呢?杨昌濬一问之下,才知道它们都是左宗棠栽种的。杨昌濬感慨之余,挥毫写下一首七绝《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p><p class="ql-block">左公万万没想到,征战西北,为官半生,最没有争议的居然是“左公柳”!</p> <p class="ql-block">1848年(36岁),湘阴大水,左宗棠赈济乡邻。同年,胡林翼向时任云贵总督林则徐推荐左宗棠,但左宗棠因事未赴任。</p><p class="ql-block"><b>才华初露</b></p><p class="ql-block">1850年1月林则徐返乡,约左宗棠于长沙舟中相见,两人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君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临终前还命次子代写遗疏,推荐左宗棠人才难得。</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园中施粥亭和归云亭)</span></p> <p class="ql-block"><b>崭露头角</b></p><p class="ql-block"><b>1852年(咸丰二年,40岁)</b>,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在郭嵩焘等人的劝勉下,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三个月不下,撤围北去。<b>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b></p><p class="ql-block">1854年(咸丰四年,42岁)4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其时,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伏彼起。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p> <p class="ql-block">1856年(咸丰六年,44岁),左宗棠因接济曾国藩部军饷以夺取被太平军所占武昌之功,被任命为<b>兵部郎中用(</b>根据清朝与现代的对照,兵部郎中的职能类似于国防部下属的司长,如装备发展司、人事司等,或省级军区中分管具体业务的厅级领导)。</p><p class="ql-block">1859年(咸丰九年,47岁),樊燮京控案发,左宗棠被迫于当年末、次年初离开骆秉章的幕府。左宗棠出佐湘幕,初露峥嵘,引起朝野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这次湖南永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人的披沥上陈,才使一场轩然大波得以平息。</p><p class="ql-block">1860年(咸丰十年,48岁),在太平军攻破江南大营后,左宗棠随同钦差大臣、两江总督曾国藩襄办军务。并在湖南招募5000人,组成“楚军”,赴江西、安徽与太平军作战。</p><p class="ql-block">1861年(咸丰十一年,49岁),曾国藩疏荐左宗棠任浙江巡抚;太平军攻克杭州后,清廷正式补授左宗棠为<b>浙江巡抚(1862年1月),督办军务。</b></p><p class="ql-block">1862年(同治元年,50岁),左宗棠进军浙江,在随后的两年中,他在中法混合军“常捷军”、中英混合军“常安军”、“定胜军”的配合下,先后攻陷金华、绍兴等地。</p> <p class="ql-block"><b>1863年(同治二年,51岁)升闽浙总督。</b></p><p class="ql-block"><b>1864</b>年(同治三年,52岁)3月,左宗棠攻陷杭州,<b>加太子少保衔,赐黄马褂</b>。他在浙江采取种种恢复经济的举措,并攻克湖州等地,从而控制浙江全境。论功,封二等恪靖伯。旋奉命率军入江西、福建追击太平军李世贤、汪海洋部。</p><p class="ql-block"><b>1866</b>年(同治五年,54岁)2月,左宗棠最终攻灭李世贤等于广东嘉应州(今梅州)。在镇压太平天国后,左宗棠倡议减兵并饷,加给练兵。上疏奏请设局监造轮船,获准试行,即于福州马尾择址办船厂,派员出国购买机器、船槽,并创办求是堂艺局(亦称船政学堂),培养造船技术和海军人才。时逢西北事起,旋改任<b>陕甘总督</b>,推荐原江西巡抚沈葆桢任总理船政大臣。一年后,福州船政局(亦称马尾船政局)正式开工,成为中国第一个新式造船厂。</p><p class="ql-block">(图为园中仿贤亭,对联为:自古才高多隐士,从来量小少栋梁)</p> <p class="ql-block">1866年(同治五年,54岁)末,左宗棠以钦差大臣身份奉诏前往陕甘两省,准备率领各军平定回乱,但因西捻军进犯陕西 ,加之左宗棠认为捻强于回,遂首先重点镇压捻军。但因回乱牵制、捻军机动灵活等因素而难以彻底取胜,最终于1868年(同治七年)协助李鸿章剿灭了西捻军。左宗棠入京觐见,受到褒奖,他则指出平定陕甘仍需五年时间。</p><p class="ql-block"><b>1868</b>年(同治七年,56岁)末,左宗棠进军陕北的延安、绥德、榆林一带,至1869年(同治八年)初先后逼降扈彰、董福祥等统领的汉族起义军。随后他进兵董志原,大败盘踞和被驱逐于此的回民军,4月攻占该地,肃清庆阳、泾州。在此期间,刘松山、高连升部相继发生兵变,高连升被杀,左宗棠大怒,对叛变兵勇严加惩处。左宗棠并在当地推广代田法、区田法,努力恢复生产,并拨款救济饥民和归降者。这时,左宗棠已认定盘踞金积堡一带的马化龙是回乱的罪魁祸首之一,遂派刘松山进攻马化龙的金积堡。同年,左宗棠由泾州进驻平凉,<b>接陕甘总督印。</b></p><p class="ql-block">1870年(同治九年,58岁)2月,刘松山阵亡,左宗棠痛感“失我右臂”。其后,马化龙鼓动回民军大举进犯陕西,不过这些部队缺乏系统组织、有效领导,被清军击败,也未能动摇左宗棠攻克金积堡的决心。左宗棠以松山之侄刘锦棠代替刘松山,又调动重兵围攻金积堡,终于在1871年1月(农历仍为同治九年)取胜,马化龙父子投降后于3月(同治十年正月)被杀,其部众有1800余人也被杀。左宗棠赏<b>加骑都尉世职</b>。</p><p class="ql-block">1871年(同治十年,59岁),肃清后方后,左宗棠进攻甘肃河州,当地回民军领袖马占鳌顽强抵抗,清军屡屡受挫,但始终坚持作战。在左军的强大压力下,马占鳌于1872年(同治十一年)投降,被左宗棠编入清军。回民军的主力至此已经被消灭。</p><p class="ql-block">(图为园中入口处的回廊)</p> <p class="ql-block">1872年(同治十一年,60岁),左宗棠派刘锦棠克复西宁,白彦虎等退入甘肃;他另派徐占彪进攻肃州,但肃州久攻不下。同年,左宗棠驳斥朝中停造轮船的言论,并在兰州创办甘肃机器制造局(即兰州制造局)。8月,左宗棠入驻陕甘总督驻地兰州。</p><p class="ql-block"><b>1873年(同治十二年,61岁)</b>,西宁回民军首领马桂源投降,被押往兰州并处死。随后左宗棠集合徐占彪、宋庆、金顺、刘锦棠等部大举围攻肃州,其后还亲往肃州督战。此役中,白彦虎等退到新疆。11月,肃州回民军首领马文禄被迫投降,后被处死,其部属约有七千人被屠杀;左宗棠事后承认“自办军务以来,于发、捻投诚时,皆力主不妄杀,不搜赃之禁令,弁丁犯者不赦”,而肃州之役,则“不能尽行其志”。随着肃州克复,<b>陕甘回变告终。清廷着左宗棠以陕甘总督协办大学士,赏加一等轻车都尉世职。</b></p><p class="ql-block"><b>1874年(同治十三年,62岁)</b>,左宗棠推动甘肃省与陕西省分闱乡试、分设学政,以免甘肃考生赴陕乡试之苦;他还推动西北茶政改革,镇压局部动乱。8月,左宗棠<b>补授大学士,不久又补为东阁大学士。</b></p><p class="ql-block">(图为园内绕湖的回廊,回廊的展板上罗列了左公一生的主要功绩)</p> <p class="ql-block"><b>综上及后述,左公以卓越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创下了如下历史功绩:</b></p><p class="ql-block"><b>1.平定太平天国与西捻军,维护清朝统治</b></p><p class="ql-block">左宗棠组建“楚军”,在江西、安徽、浙江等地与太平军激战,最终收复浙江全境,并基本剿灭福建残部。此外,他率军北伐平定西捻军,稳定了华北局势。</p><p class="ql-block"><b>2.平定陕甘回乱,稳定西北社会秩序</b> </p><p class="ql-block">左宗棠率军平定陕甘回族起义,击溃白彦虎等叛军,保护了2000万陕西、甘肃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他采取军事打击与政治安抚相结合的方式,彻底终结了西北边疆的动乱。</p><p class="ql-block"><b>3.推动洋务运动,开创中国近代工业</b> </p><p class="ql-block">作为洋务运动核心人物之一,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中国首艘近代军舰制造厂),培养了一批海军人才,并推动西安机器局(后改兰州机器局)等工业项目,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基础。</p><p class="ql-block"><b>4.收复新疆,捍卫国家领土完整</b></p><p class="ql-block">19世纪70年代,左宗棠力排“海防优先”论,坚持“海防与塞防并重”,率军西征成功收复新疆(除伊犁)。他通过“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战略,仅用一年多时间击败阿古柏政权,并通过外交谈判迫使沙俄归还伊犁大部分领土。1884年,清廷正式设立新疆行省,巩固了中央对新疆的管辖</p><p class="ql-block"><b>5.建设西北基础设施,促进区域发展 </b></p><p class="ql-block">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推动新疆建省,并兴修水利、发展交通(如修筑道路)、推广农业(如种植蚕丝),显著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经济与社会条件。</p> <p class="ql-block"><b>说到著名的抬棺出征,收复新疆,已是1875年,左公63岁以后的事了。 </b></p><p class="ql-block"><b>1.背景 新疆危机与“海防”“塞防”之争 </b></p><p class="ql-block">1865年,中亚浩罕汗国军阀阿古柏入侵新疆,建立伪政权,沙俄趁机强占伊犁。清廷内部以李鸿章为首的部分官员主张放弃新疆,专注海防;左宗棠则力陈新疆的战略价值,提出“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最终说服清廷采取“海塞并重”策略。1875年,左宗棠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p><p class="ql-block"><b>2. 西征准备与军事策略</b></p><p class="ql-block">左宗棠在甘肃肃州(今酒泉)筹备四年,制定“先北后南”“缓进急战”方针。为解决补给难题,他裁汰冗兵、屯田垦荒,并改良武器装备(如德制后膛炮)。1876年,西征军以刘锦棠为前锋,迅速收复乌鲁木齐、玛纳斯等北疆要地,次年攻占达坂城、托克逊,打开南疆通道。1878年初,除伊犁外的新疆全境收复,阿古柏政权覆灭。</p><p class="ql-block"><b>3. 抬棺出征:震慑沙俄,收复伊犁 </b></p><p class="ql-block">1878年,清廷派崇厚与沙俄谈判,却签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左宗棠愤而上书,主张武力为后盾重开谈判。1880年5月,68岁的左宗棠率军从肃州出发,命人抬棺随行,以示“不收复伊犁,誓不生还”的决心。这一举动极大鼓舞士气,并震慑沙俄。最终,清廷改派曾纪泽谈判,1881年签订《中俄改定条约》,虽仍不平等,但收回特克斯河流域等部分主权,伊犁重回祖国怀抱。</p><p class="ql-block"><b>4. 历史意义与精神传承 </b></p><p class="ql-block">领土完整:左宗棠收复新疆1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为1884年新疆建省奠定基础,粉碎英俄瓜分阴谋。若非左公,我们今天去新疆就得拿上护照先签证了。</p><p class="ql-block">民族气节:抬棺出征的壮举成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象征,彰显了晚清罕见的抗争精神。</p><p class="ql-block">林则徐的托付:左宗棠早年受林则徐“湘江夜话”嘱托,接过保卫西北的重任,最终不负所望。</p> <p class="ql-block"><b>中法战争,虽胜犹败</b></p><p class="ql-block">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6月9日,李鸿章代表清廷在天津和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签署了一份停战条约——《中法新约》。在条约中清朝放弃了对越南的宗主权,承认法国在越南的利益,同时降低在云南,广西和越南边境的税率,以换取法军撤离台湾和澎湖。</p><p class="ql-block">这份条约是建立在“镇南关大捷”的基础之上,即便是在晚清,打赢了仗却签署不平等条约的情况其实也是非常罕见的,因为清军多半是打不赢的。而李鸿章也因此背上了“汉奸”的骂名。</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中法战争背景</b></p><p class="ql-block">中法战争爆发的原因是因为越南,越南当时是中国的传统藩属,法国想要拿下越南就必须消除中国在越南的影响力。然而在中法战争爆发之前,法国才刚刚输掉了普法战争,又是割地又是赔款,甚至还打了一场内战,在远离本土的越南和中国开战,说实话法国的赢面不大。所以他们不可能和清朝全面开战,只能对清朝打一场局部的胜仗,从而吓住清朝,逼迫清朝主动求和。</p><p class="ql-block">1883年底,法国在越南的驻军开始全面进攻中国在越南的军队,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整个红河三角洲。</p><p class="ql-block">但是法国人对此却并不满意,因为战局在打到这里就已经僵持住了,中越边境存在着广阔的山区,这对清军而言是有利的地形,他们能够凭借这些山区和纵深和法军进行长期的周旋。但是法国人的目的可不仅仅只是占领越南,而是逼迫清朝承认法国控制越南,从而做到相对稳定的长期经营越南。</p><p class="ql-block">所以法军就想到了一个相当险恶的办法,那就是将战场跳出越南,凭借着海军力量上和清朝的代差,在清朝的东南沿海进行袭扰,最好控制清朝的一两个海上口岸。从而迫使清朝对法国做出让步,而且这个口岸最好还是清军无法轻易拿回去的,所以法国最后就选择了台湾。</p> <p class="ql-block">这个选择其实相当的精明,因为如果是攻占长江以北的口岸,法军的兵力其实严重不足,根本就打不下来。而且那里列强的利益相当的集中,如果法军轻易介入,很有可能会引起其他列强的干涉,就很不值得。</p><p class="ql-block">台湾的战略地位很重要,能够扼制中国的东南沿海,威胁到江浙沿岸,同时还能够固守成为海上堡垒,孤悬海外还不容易招致清军的反击。对于法军而言,拿下台湾可谓是“扬长避短”。1884年8月,法国远东舰队袭击马尾,清朝的福建水师全军覆没,清政府被迫向法国正式宣战。</p><p class="ql-block">1884年(光绪十年,左公72岁)9月,坚决主战的左宗棠奉旨以钦差大臣身份督办闽海军务,挽救战局。12月,左宗棠抵达福州,积极布防,并组成“恪靖援台军”东渡台湾。</p><p class="ql-block">1884年12月,朝鲜(当时也是中国的藩属国)亲日派发动了“甲申政变”,虽然朝鲜国王和驻朝鲜清军将其镇压,然而清廷却被惊出了一身冷汗,刚刚准备前往台湾的北洋水师被紧急调回北方。而此时英国人又告诉清廷,如果法军进攻北洋水师,那么俄国也会出兵东北,日本则会出兵朝鲜。</p> <p class="ql-block">对于清廷而言,越南的重要性远远不及台湾,甚至不及朝鲜,所以清廷立刻做出决定,放弃越南,全力以赴的保住台湾和朝鲜的安全。但是在此之前,慈禧太后还是决心打一场漂亮仗,所以撤了军机大臣,任命了刘铭传和冯子材。</p><p class="ql-block">在海上,法国海军先后在淡水和镇海受挫,在大陆上,冯子材又带领清军在镇南关大败了法军主力,随后乘胜追击收复了谅山。镇南关战役清军估计歼敌千余名,谅山战役又歼敌千余名。不可一世的法军遭到沉重打击。在西线战场,从1884年5月到1885年3月法军驻守的宣光城一直被滇军和黑旗军围困,就在镇南关战役爆发的同一天,滇军,黑旗军在越南义军的配合下在临洮大败法军,收复广威府等10几个州县。</p><p class="ql-block">张之洞说“镇南关大捷是中西交涉数百年来未有之大胜”。法国茹费理内阁也因此倒台。就在清军准备趁胜追击时,清廷却要以胜求和,签订《中法新约》割让越南给法国。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p><p class="ql-block">1885年病重的左宗棠听到中国战胜求和的消息,愤怒得拍碎了桌案,大骂李鸿章“十个法国将军都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他还上《密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折》,但没能改变清廷的方针。</p> <p class="ql-block"><b>抱憾而终</b></p><p class="ql-block">1885年(光绪十一年,73岁)7月29日,病重的左宗棠连上两折,其一请求专设海防大臣,其二请求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不久,清廷成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台湾设省也终于实现。</p><p class="ql-block">1885年(光绪十一年)9月5日,左宗棠在福州病故,享年七十三岁。他在临终前口授遗折时先感激朝廷的知遇之恩,又说:“而越事和战,中国强弱一大关键也。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怀恨平生,不能瞑目!”他进而指出中国“西域初安,东洋思逞”的危险局势,请慈禧及光绪帝重视海军、铁路、矿务、船炮等问题。他还规劝皇帝发愤图强,“移不急之费,以充军实”,“节有用之财,以济时艰”,“上下一心,实事求是”:如此则“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p><p class="ql-block">朝廷感其功绩和忠勇,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入祀京师的昭忠祠、贤良祠,并建专祠於湖南及他所立功的诸省。</p><p class="ql-block">这个一生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5个皇帝,少年勤奋耕读,中年厚积薄发,思想开明,刚直不阿,廉洁奉公,保家卫国,晚年鞠躬尽瘁,至死还放不下国防国务的老人,终于走完了他轰轰烈烈的一生,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怀想……</p> <p class="ql-block">写到这里,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了,但是又觉得意犹未尽,庄园内这个“克家不私”的牌匾引起了我的好奇,这是谁送的?想表达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网上资料显示,该牌匾是左宗棠四十岁寿辰时,由乡邻与门生共同赠送的。尽管他当时尚未出仕,但因主持乡团、赈济灾民等善举,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敬重。</p><p class="ql-block">他一生廉俭,认为"做官不要钱,乃本分事",《清史稿》评价他"廉不言贫,勤不言劳"。"不欲以一丝一粟自污素节",每任职一地,均张贴告示禁止送礼,族人同乡、世谊亲友及部下凡有请托带来礼物者,一概不收。</p><p class="ql-block">因长年伏案书写,衣袖容易磨破,左宗棠便在衣袖外加了一层袖套。这个独特的服饰被人敬称为"宫保袖",曾经流行于西北大营。</p><p class="ql-block">家中用度,左宗棠也严格控制。家里十几口人,他每年仅寄给二三百两银子,一点都不多寄,以至于家用拮据,夫人周诒端长年患病都无钱买药。据《清史稿》记载,左宗棠的好友、时任湖北巡抚的胡林翼得知这一状况后,专门写信给湖南巡抚:"左公不顾家,请岁筹三百六十金(银子)以赡其私……公一钱不私于己,不独某信之,天下人皆信之。"</p><p class="ql-block">同治十一年(1872年),他的次子左孝宽因家中人口增加,长沙旧居已不敷用,于是在未征得父亲同意的情况下,加盖和改作居屋多用了六百金。左宗棠得知此事后,对孝宽作了严厉批评和训斥:"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p><p class="ql-block">左宗棠任闽浙总督时,夫人到福州探亲,途经福建崇安县,知县按例给予接待。后来左宗棠奉调陕甘赴任,特意绕道途径崇安,如数付清了这笔接待费用。</p><p class="ql-block">"自奉宁过于俭,待人宁过于厚",这是左宗棠一生信奉笃行的原则,他认为"惟崇俭才能广惠",自己处处节省,才能够广泛周济他人。</p><p class="ql-block">据史书记载,1866年,他捐献银两支持湘阴义举,自掏腰包两建试馆;1869年,湖湘水灾,他捐廉银赈灾;1877年,陕西、甘肃大灾,他再度慷慨解囊……左宗棠家书中仅提及"助赈之事"就有66处之多。</p><p class="ql-block">他更不替子孙谋任何一官半职。在西北地区主政十三年之久,左宗棠从没用过私亲,四个儿子没有一个留在身边。他也断然拒绝两个女婿到岳丈手下来做官的念想,子侄辈、妻舅辈人丁很多,但没一个被安插为官。很多族人和乡邻求事,都被一一打发回去。1880年,他写信给继任陕甘总督杨昌濬说,亲戚同族如有逗留兰州一带请求收录的,"决不宜用"。</p> <p class="ql-block">随着进一步的发掘,我们发现左宗棠的<b>人格立体多面</b>,深入他的内心,初看如万花筒,细拣如百宝箱。随处打开,看到的几乎都是琐细。全然不见慷慨激昂,清一色。</p><p class="ql-block">左宗棠记忆力惊人,他不但装了一脑子中国地图,对隔年生活小事也全都记得。教导起儿子来,甚至还有点婆婆妈妈,不厌其烦。</p><p class="ql-block">1872年农历五月十二日,左宗棠给四位儿子写信,开头就关切地问:</p><p class="ql-block">孝威,你的腰痛好了没有?还咳嗽吗?你二伯父左宗植最近死了儿子,自己又得了重病,我说过,你们在家平时要多过去关心他, 安慰他,想方设法哄老人家开心。宽心话不一定真能起到什么作用, 但能让老人暂时忘记病痛也好。</p><p class="ql-block">何况,宽心话说不定真能起到一点作用呢,你们为什么不去试试?还有,孝宽你上次背着我花了600 两银子修理长沙司马桥那套房子,我早说了,浪费。你既然已经来信认错,我也就不再深究你的责任 ……总之,“办一日事,尽一日心”,就是这样。</p><p class="ql-block">这种唠叨家常的话,出自军事统帅之口,多少让人意外。何况, “办一日事,尽一日心”,语气接近“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见不到半点激昂的影子。</p><p class="ql-block">儿子写信粗心弄出几个错别字,他能纠结上半天,最后不忘反复叮咛,不厌其烦说个一二,夜晚躺在床上还在想这事。</p><p class="ql-block">生活中的左宗棠因风格琐细,颠覆了文人墨客笔下的大英雄形象。左宗棠的家教风格在晚清同时代人物中实在太特殊,有学者深入研读后恍然悟出了一个道理:真正能成就历史伟业的大英雄, 往往就是左宗棠这种类型。</p><p class="ql-block">日常生活中像个管家婆,婆婆妈妈,絮絮叨叨,磨磨唧唧,让人感到几分慈祥,几分亲切;一旦大事临身, 却能迅速果断,快刀斩乱麻。</p><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b>左宗棠生活中像只麻雀, 官场里像只啄木鸟,战场上像只雄鹰。</b></p><p class="ql-block">左宗棠不但是“<b>细节决定成败</b>”的实践者,还是“<b>细节决定人生</b>” 的立论人。他自创一段名言:“粒谷必珍,富之本也;只字必惜,贵之原也;微命必护,寿之根也;小过必惩,德之基也。”</p><p class="ql-block">换成白话说, 要想发大财,必须珍惜最不起眼的每一粒谷;要想身居高位,必须珍惜口中笔下的每一个字;要想长命百岁,再渺小的生命也要加以爱护;要想道德圆满,对小过错也必须加以惩罚。</p><p class="ql-block">至此,一个有血有肉、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已经稳稳地立在我心中了。</p> <p class="ql-block">健康城里有一栋楼,进门前台就写着“红歌汇”三个大字,下午晚上我们都在这里k歌。虽然气息仍然不足,但很开心的是,高音能吊上去了,甲状腺结节调理初见成效。</p> <p class="ql-block">4号天气预报有雨,不喜欢打麻将的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出去转转。</p><p class="ql-block">离健康城最近的风景区就是鹅形山。鹅形山是平江幕阜山余脉,最高峰千担岭海拔523米,山峦起伏,怪石嶙峋,竹林面积达7000多亩,森林覆盖率高,负氧离子浓度峰值达每立方厘米上万个,被誉为“天然氧吧”。</p><p class="ql-block">老天爷很照顾,雨🌧并没有下下来,但是浓雾迟迟不散。小宝以高超的驾驶技术,过急弯爬陡坡,频繁切换档位,刹车油门交替,终于登上了山顶。明明说,应该谢谢妈妈。这孩子,其实心里什么都清楚。</p> <p class="ql-block">山顶有两条路,左边去道观,右边去含星口、玉笋峰、仙人脚、蝙蝠洞等,</p><p class="ql-block">2010年建成的华光道观是湘阴首座大型道观,包括灵官殿、三清殿等建筑,周围有簰祖洞、神龟石等景点,充满道教“天人合一”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去往道观的路上,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个马踏祥云。</p> <p class="ql-block">不远处就是一个钟亭,廊柱上刻着“聆音察理钟声远,洗耳斋心道法生”,横批“希声自远”。</p> <p class="ql-block">再往下走,就能看到一个楼梯顶的青砖建筑——三清殿。</p><p class="ql-block">三清是“道”的三种化身,分别对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的哲学思想,体现宇宙生成的本源。</p> <p class="ql-block">三清殿是道教供奉最高尊神“三清”的殿堂,主要功能是供信徒礼拜三清祖师,而非专门用于“求”某一具体事务。三清作为道教至高神,象征宇宙生成与道法本源,其信仰核心在于体悟“道法自然”的哲学境界。供奉的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即:</p><p class="ql-block">1.<b>玉清元始天尊</b> 是“三清”中地位最高的天神,为道教开天辟地之神,象征宇宙混沌未开的“<b>无极</b>”状态,代表“道生一”的本源阶段,居三十五天之上的玉清境,<span style="font-size:18px;">传授秘道以度人劫难。</span></p><p class="ql-block">2<b>.上清灵宝天尊</b> 又称通天教主、太上道君、上清大帝。在“三清”中名列第二,仅次于元始天尊。象征阴阳初分的“<b>太极</b>”状态,代表“一生二”的过渡阶段,居三十四天之上的上清境。是道的化身,能赋予世间万物生命,能断生死,常手持太极图象征阴阳调和。</p><p class="ql-block">3.<b>太清道德天尊</b> 即太上老君(老子化身),象征万物化生的“<b>太初</b>”状态,代表“三生万物”的生成阶段,居三十三天之上的太清境。向人类传道,是道教公认的道祖。开窑之人多供养祈求平安。常手持宝扇,传世经典如《道德经》。</p><p class="ql-block">三清的排列与手持法器(如元始天尊虚拈虚空、灵宝天尊持太极图、道德天尊执扇)均体现道家“三一”学说,反映宇宙从混沌到有序的生成过程。</p> <p class="ql-block">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p><p class="ql-block">道教继承和发展了先秦道家,将“道”作为最高信仰,从中演化出最高经典、最上道术及最高的神,构建了庞大的经典道术神仙体系。道教认为道可以修得,修炼的目的是得道成仙,最终目标是形神俱妙, 与道合真。</p><p class="ql-block">道教尊老子为道祖,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经》为主要经典,尊道贵德。认为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宇宙、阴阳和万象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德即“得”,道体现在人和万物中即是德。人和万物都是由道生由德育, 所以应尊道贵德。 </p><p class="ql-block">道教认为道可以修得,得道就可成仙。道教把生命看得极为重要,修道就是要长生不死,主张通过修炼来延长生命的长度,提高生命存在的质量,以达到生命的永恒。道教主张以清净无为、不争寡欲的大度对待世俗生活,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精神进行修炼,通过各种道术修炼,与道合一,成为长生不死的神仙。</p><p class="ql-block">(图为道众的休息处)</p> <p class="ql-block">道教的四大护法神在不同文献和教派中存在多种组合说法,这是清代以来较为正统的说法,广泛见于道教经典和民间信仰:</p><p class="ql-block">1. <b>马灵耀(华光大帝</b>):又称“马王爷三只眼”,司火降魔,形象为<b>白面三眼</b>,手持金砖,擅长驭火驱邪。</p><p class="ql-block"><b>2. 赵公明(玄坛元帅)</b>:初为恶神,后演变为财神,<b>黑面虬髯</b>,骑黑虎,执铁鞭,主掌雷法、财富与公正。</p><p class="ql-block">3. <b>温琼(温元帅)</b>:<b>青面獠牙</b>,东岳大帝部将,司职降妖除瘟,传说吞宝珠化神,持玉环与铁锏。</p><p class="ql-block">4. <b>关羽(关圣帝君</b>):由三国名将神化而来,<b>赤面长须</b>,执青龙刀,兼具武神与财神职能,象征忠义。</p> <p class="ql-block">华光殿里供奉的应该是白面三眼的华光大帝。</p><p class="ql-block">华光大帝是中国道教及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祇,其来历融合了佛教与道教元素,形象多变且神通广大。主要有如下几种。</p><p class="ql-block">1. 佛前灯火化身</p><p class="ql-block">华光大帝最初源自佛教传说,据《三教搜神大全》和《南游记》记载,他本是如来佛祖座前一盏莲灯的灯芯,因日夜听经修行而化灵,得名“妙吉祥”。后因烧死毒火鬼王触犯佛规,被如来贬入凡间历劫,并赐予五神通及天眼(第三只眼),成为火之精、火之灵的化身。</p><p class="ql-block">2. 三世显圣与转世</p><p class="ql-block">华光大帝历经多次转世,每次显圣均展现非凡神通:</p><p class="ql-block">第一世:投胎马耳山马氏金母家,名“三眼灵光天王马子贞”,性格暴烈,曾斩龙王、盗紫薇大帝金枪,最终被九曲珠镇压。</p><p class="ql-block">第二世:转生为斗牛宫炎魔天王之子“灵耀”,师从妙乐天尊,习得御火之术,但因大闹琼花宴反下天庭,后被玄天上帝收服。</p><p class="ql-block">第三世:错投鬼子母腹中,为救母大闹地狱,并与哪吒激战。最终因孝心与战力被玉帝招安,封为“火部兵马大元帅”,成为真武大帝部将。</p><p class="ql-block">3. 道教护法神与民间信仰</p><p class="ql-block">在道教体系中,华光大帝位列护法四圣(马、赵、温、关)之首,司掌火神之职,民间尊称“马王爷三只眼”。其形象多为三眼、金甲红袍,持金枪金砖,脚踏风火轮,象征降妖伏魔之力。明代后,其信仰与王灵官(道教护法神)逐渐融合。</p> <p class="ql-block">图为华光殿前台阶中央的神龙吐水石雕。</p> <p class="ql-block">图为华光殿外石壁上刻的《道法九要》。</p> <p class="ql-block">华光殿侧面的小屋,估计是道士的住所。很喜欢门上的对联。</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下走,路过光华亭,去寻找路人口中的大石洞。</p> <p class="ql-block">这个不知是何方神圣。</p><p class="ql-block">据QBot综合8篇文献分析,“骑虎拿剑的金面人”最符合道教神话中的祖天师张道陵形象,其“骑虎”象征驱邪、“持剑”代表护道,“金面”则是民间对其神圣性的强化。这种形象不仅是道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深深影响了民间对“神仙”的认知。</p> <p class="ql-block">终于看到石洞了。工作人员说,这并非天然洞穴,而是人工挖掘而成的。</p> <p class="ql-block">石洞名为簰祖洞。两旁的对联:八百里洞庭恩波及楚,数千年真教大道通天。</p> <p class="ql-block">洞中的两位护法,一个红面,一个黑面,应该是关羽和赵公明。</p> <p class="ql-block">里面至少有100-200平方米,因为打造成了收取功德的场所,所以对里面供奉的是谁瞬间没了兴趣。</p> <p class="ql-block">除洞口外,还有个小门通向外面,要是晴天应该可以看得很远。</p> <p class="ql-block">从石洞出来,天空飘起了毛毛细雨,于是小宝开车载着我们一路狂飙回到了健康城。</p> <p class="ql-block">下午打乒乓球,出了一身汗,挺好的。很久没打过球了。</p> <p class="ql-block">5号早晨6点起床,跟着老板娘去逛湘阴县的菜市场,结果很是失望,市场既不热闹,价格也不便宜。最后还是在住处附近的超市才买到了物美价廉的猪肉和排骨。也算是不虚此行吧。</p> <p class="ql-block">回来吃完早饭,带上健康城里免费采摘的柿子和小橘子,就打道回府了。三日短聚,不说再见,愿一切安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