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坑~青云萦绕的古朴村庄

新书社

<p class="ql-block">  福建省尤溪县谢坑村,因早期有一处地名称之为“下谢坪",平地下面有一条小溪叫"长坑”从坑头贯通坑尾,水流沿途风景优美,两岸栖息着人家而组合成名,后人称之为“谢坑"。</p> <p class="ql-block">  谢坑村旧属十三都,现隶属梅仙镇,位于尤溪县东北部,离乡镇19公里,离县城33公里,东与西滨镇拥口村接壤,南与梅仙镇科地村、梅营相毗邻,西与坪寨村连山连水,北与七里村隔河相望。</p><p class="ql-block"> 福银高速、闽江支流尤溪河从村口横贯而过,交通便利。</p> <p class="ql-block">  全村土地总面积21890亩,其中林地16500亩,耕地1105亩,海拨100米,总人口约1450人,336户,十二个村民小组。</p> <p class="ql-block">  谢坑属行政村,下辖坑头、开山坪、诗坑、坑尾、谢东、根竹园、港头等自然村。有陈、游、柯、严四大主姓,还有少量罗、吴、傅等姓氏人家久居于此,繁衍生息。</p> <p class="ql-block">  据《坑兜陈氏族谱》记载,后唐兴三年(公元932年),陈应耀从南平炉下迁至闽尤邑谢坑庆兜,(南宋景定四年(1263年),陈氏二房始祖陈十一从庆兜(今陈氏祖房),后迁居坑兜。</p><p class="ql-block"> 陈十一刚开基至坑兜,搭茅屋暂居,以饲养鸭子为生,娶桂峰蔡氏为妻,生一子,取名陈成厚。后陈十一因家中添丁,在原基地大兴建木屋居住。</p> <p class="ql-block">  陈成厚后裔单传一子,至十一代陈積实才生两子,此后家族便日渐兴旺。</p> <p class="ql-block">  直到第二十代,陈氏家族陈孔晖生四子,其四子陈大有考取县学第二名,娶杨氏为妻;第二十三代,陈兴仁长子陈梦高考取府学第七名,娶郑氏为妻,夫妻俩相敬如宾,日子过得有滋有味。</p> <p class="ql-block">  迄今为止,谢坑陈氏已发展1672人,其中分支到尤溪县联合乡联西村381人。</p> <p class="ql-block">  谢坑游氏可追溯到宋代游酢,先祖游酢,历任河清知县、泉州通判、汉阳知军、朝廷监察御史等。游酢是"二程"高徒,携杨时拜师程颐,留下"程门立雪"千古佳话。</p><p class="ql-block"> 游酢是将二程理学传到福建的第一人,传胡宪再传胡安国至朱熹集大成,被誉为闽学鼻祖。</p> <p class="ql-block">  游酢公五世孙严公慕山水形胜始迁延平南山镇凤池村。再于清乾初年从凤池村迁徙谢坑已二百多年,经繁衍生息,分长房、二房、三房。命名行辈:孟子孔兴隆上朝有世良祥钟毓俊秀佳兆起贤善永承祖德远为邦家荣光。</p> <p class="ql-block">  谢坑游氏子孙为求繁荣发达而艰苦创业、发奋图强;先后有子孙迁居尤溪县城关、西滨、过溪、雍口及梅仙、梅营、坪寨、玉石和邵武、建阳、建瓯、延平、顺昌等地兴业繁衍,计有族人1000多人。</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游氏子孙遵循祖训,勤奋读书,完成学业后经商创业,成为才俊者众多;有学者、企业家,有科、处、厅级等,有的相继在省内外乃至国外定居。</p><p class="ql-block"> 游氏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壬午八年(公元1882年),堂号为“广平堂”。历经百年风雨,曾于公元一九九九年农历己卯年冬正厝失火,公元二000年农历庚辰年八月,游氏宗亲共同努力,复建正厝。</p><p class="ql-block"> 为弘扬列祖荣光、永葆游氏辉煌,铭记祖训、传承祖德,族游氏宗亲决定协力捐资,于公元二0一八年农历戊戌年元月十六日午时动工,对正厝及两栋扶厝进行大规模修缮。于同年十月二十七日竣工。</p><p class="ql-block"> 如今, 游氏宗祠已焕然一新,子孙世世代代传承游酢“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的教诲,光前裕后、继往开来。</p> <p class="ql-block">  据《柯氏族谱》史料记载;谢坑柯氏先祖柯石广夫妇于清朝康熙十七年次戊午年(1678年)从大田桃源迁居尤邑九都(今梅仙)。</p><p class="ql-block"> 柯石广刚到九都数月后,因认为此地不宜生计,夫妻俩便迁徙源湖白坑,后又搬迁三港头后坪(今柯氏祖祠),从此,柯石广便在此以垦田耕织为生,繁衍后人。</p> <p class="ql-block">  柯氏家族自古家风严谨,崇文重教,深受一方爱戴,直到目前为止,已繁衍人口约500多人(含分支到南平邵武拿口缜官墩村柯圣荣后裔)。</p><p class="ql-block"> 历代子孙以耕读传家,恢复高考后,考取大中专学子近30人,现有厅级1人,处级1人,科级4人;考取博士生一名。他们在各自岗位担当重任,默默地奉献着,为村里人树立了榜样。</p> <p class="ql-block">  谢坑严氏严环于北宋中期由中仙西华迁至闽尤邑十一都联合惠州金钟坪(今联合惠州),后迁居施坑。</p><p class="ql-block"> 严环少年时,在施坑放牛,一天,饱食后的牛在一块空旷地停止不前,卧、躺、趴,有的牛在酣睡,严环拾地而坐,时值寒冬,却倍感暖意,不禁暗暗称奇,心想,此处应当是一处宝地。</p><p class="ql-block"> 后征得母舅同意,十六岁便在空地上建屋立业。起初施坑住着施姓人家。</p> <p class="ql-block">  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2年),严环年少时一举登科,中进士,任江苏苏州知府,任职期间,因在家乡改道(惠州腹落口至白莲塘县道)遭奸臣诬告,以“私改县道"罪名被斩首。</p><p class="ql-block"> 母后知情后问责皇上道;“弓"改“弦”(即远改近)必受嘉奖,若改远,按戒律,方可治罪。皇上顿觉事态严重,立即派人实查,果然是“弓”改“弦”,路程少了十二里,理当授奖。</p><p class="ql-block"> 此前,严环闻听遭诬陷的消息后,恐殃及儿女,连夜将年幼的儿子送至小舅家暂避。严环遇害后,皇上懊悔不己,即恩赐予严环“尚书衔”,并在施坑严氏宗祠路口和大门桥头建造门楼和斗袿,子孙享有“来官不接,去客免送,逢官过境,下马落轿"特权。</p> <p class="ql-block">  后来,严氏后裔发展迅速,出于感恩,也因门前一条小溪清水漴漴,富有诗意,便将“施坑”更名为“诗坑”。</p><p class="ql-block"> 由于族人不断添丁,有的分支梅营、西洋、演溪等。目前已发展38户,人口约220人。</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谢坑村根竹园柯世炳其妻罗春俤成立“妇女耕山队”直至成为中央候补委员的光辉事迹......</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1925年,罗春俤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里,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全家九口人,靠租耕地主田地为生,一家人过着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罗春俤十岁时,父亲得了一场大病,无法下田干活,只有母亲独自耕种,地主闻知后派人找上门,以误农时造成减产为由,强行逼迫父亲下地干活。</p><p class="ql-block"> 父亲由于劳累过度,病情加重,母亲四处借钱,求助邻里。当母亲找地主求助时,却遭到一口拒绝。</p><p class="ql-block"> 不几日,父亲便撒手人寰,母亲毅然挑起了家庭的重任。为了生存,母亲不得不将第二个女儿卖给肖家做童养媳。</p><p class="ql-block"> 出门的那天,母亲与罗春俤抱着妹妹痛哭了一场。不久,罗春俤的祖父病故,家人又背了一笔债,生活更加艰苦,母亲盼望子女快快成长,分担家务,熬了数年,等到孩子稍长,却无田耕种,屋漏有逢连天雨,儿子长大又逢抓壮丁,母亲深感此地无法生存,于是,在罗家伯公的指点下,母亲决定前往南平顺昌一带谋求生路。</p><p class="ql-block"> 1942年秋,母亲带着一家六口人一路翻山越岭来到顺昌埔上乡落脚,在伯公的帮助下,母亲找了个替人缝补衣物的杂工,两个弟弟给地主放牛,罗春俤帮地主洗衣煮饭,在地主家每天忙里忙外,稍有不慎就会被地主婆鞭打脚踢,吃残汤剩饭填饱肚子。一家人吃不饱穿不暖......</p><p class="ql-block"> 不久,两个妹妹因为饥饿引起大病,又无钱治疗,没拖几天相续夭折。眼看一家人都有饿死异乡的危险,母亲决定将第四个儿子过继给廖家做养子,为了生存,为罗春俤招了个上门女婿,心想能改变一下状况。</p><p class="ql-block"> 可是,在罗春俤二十岁那年,丈夫却被国民党抓去当壮丁了,一家人又失去了一个劳力。罗春俤的东家是国民党的区保长,一天,保长见罗春俤长有几分姿色,欲将她奉送给区长当小老婆,当晚便威胁母亲成全,母亲连夜将罗春俤送回尤溪老家,寄居在根竹园一个姓柯的人家,母亲则迅速返回顺昌照顾家人。</p><p class="ql-block"> 1948年,罗春俤的弟弟从顺昌回老家扫墓,打算到根竹园看望姐姐,刚到里上乡就遭遇土匪劫村,土匪见一年轻人,应该有油水可捞,用枪顶着他的脑门,逼迫其交出三十块大洋,钱到放人。弟弟无奈之下,只得将里上乡祖屋变卖,才保住性命。</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罗春俤在里上乡分了田地,母亲也在顺昌埔上乡分得了农田。想到之前的颠肺流离,罗春俤感慨万千,一家无限热爱共产党,感激毛主席。</p><p class="ql-block"> 1950年,罗春俤当上了人民代表、乡干部,从此,她事事起带头作用,发动妇女上山下田参加劳动,努力改变家乡面貌。</p> <p class="ql-block">  从1952年起,罗春俤组织妇女造林,从第一批六人耕山小组发展到后来百余人的妇女耕山队。</p><p class="ql-block"> 1962年,毛主席提出“绿化祖国”和尤溪县委提出的“立足山区、面向全国、发展林业生产,支持社会主义建设,大办耕山队,向山要林,向山要粮,向山要油,向山要钱,向山要肥,开发山区经济”号召,罗春俤积极响应毛主席和尤溪县委的号召。</p> <p class="ql-block">  多方做村里妇女的思想工作,许多妇女纷纷加入,由此成立了尤溪县第一支妇女耕山队,罗春俤任队长,她白天带头干活,夜间办夜校,组织妇女在临时搭建的草棚里学政治、学文化。</p> <p class="ql-block">  尤溪县妇联抓住了这个典型,于1964年,派梅仙公社妇联前往谢坑调研,并写出了通讯报道《满山红》,印发全县,上报南平专署妇联,接着,县委宣传部又写出了《娘子军大战鬼洞山》,并编排成文艺节目,参加县、专区、省文艺汇演并荣获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谢坑妇女耕山队“林海娘子军”从此闻名县内外。</p> <p class="ql-block">  中共“九大”会议,罗春俤作为党代表光荣出席了,受到伟大领袖毛主席和敬爱的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聆听了伟人们的谆谆教诲,的多次讲话,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心中始终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保持劳动人民本色,保持不脱离群众,不脱离生产劳动,不脱离实际的优良作风。”村里人说,罗春俤做了官,没有官架子,真是我们农民群众的贴心人。</p> <p class="ql-block">  1969年11月的一个中午,谢坑大队接到电话,说福州军区司令员皮定均前来视察,受到了谢坑大队干群们的热烈欢迎,并且仔细聆听了谢坑大队支部书记陈仪秋的工作汇报,尤其是谢坑妇女耕山队的“林海娘子军”们战天斗地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p> <p class="ql-block">  1974年4月初,巍巍虎头山沐浴着和熙的阳光,滔滔尤溪河蕴含着解放军的深情,这次,福州军区皮定均司令率领500名战士在谢坑妇女耕山队的示范基地虎头山参加植树造林劳动,拓荒开田,给“林海娘子军”极大的鼓舞......</p><p class="ql-block"> 自1962年成立尤溪第一支妇女耕山队至1978年,罗春俤被三明地区人事局批准为脱产干部、期间,始终担任谢坑妇女耕山队队长,同时,曾当选中共“九大”代表;“十大”中共候补委员,以及尤溪县革委会副主任与福建省妇联会主任、副主任。</p><p class="ql-block"> 不管是任什么职务,她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于耕山队姐妹们同吃同住同劳动。</p><p class="ql-block"> 1983年,罗春俤从县政协副主席岗位上退休。</p><p class="ql-block"> 罗春俤的一生,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优良品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摄影:张坤</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15px;">张世栓,笔名栓子,美篇昵称新书社,福建省三明市作协会员,尤溪县西城镇文联副主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