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游珠城蚌埠(二):了不起的蚌埠市博物馆

晴曦暖暖

<p class="ql-block"> 要想了解一座城市,必须要参观一下当地的博物馆。蚌埠市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这里的每一处角落都散发着历史的气息,那些陈列的陶器和文物静静地诉说着七千多年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一进大厅,硕大的淮河古象化石立刻吸引着游客的眼球。</p> <p class="ql-block"> 《左传·哀公七年》《汉书》《春秋传》等史书中,都有“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王帛者万国”和“夏之兴也以涂山”的记载。</p><p class="ql-block"> 于是,涂山就和大禹、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紧紧联系起来。</p> <p class="ql-block"> 一件件精美的陶器,凝聚着先民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 三国时期高大的陶井。</p> <p class="ql-block"> 蚌埠博物馆镇馆之宝一: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这是新石器时代文物,中国已知最早的“雕题纹面”实物,被誉为“七千年前的微笑”。它也是《中国美术简史》(增订本)封面上那个微笑了7000多年的小陶人。</p> <p class="ql-block"> ‌陶塑雕题纹面人头像‌距今约7300年,1986年出土于双墩遗址。高6.3厘米,宽6.5厘米,为国家一级文物。其造型为眉弓突出、圆眼微睁、嘴角上翘的微笑少女形象,脸颊两侧各有五个圆形刺纹,额头有同心圆纹饰。这是中国已发现最早的“雕题纹面”实物例证,被誉为世界雕塑史杰作,开启了原始艺术与信仰研究先河。</p> <p class="ql-block">  小圆脸、月牙眉,滴溜圆儿的大眼睛,微微上翘的蒜头鼻,一抹恰到好处的“少女微笑”,有没有被治愈到?</p> <p class="ql-block"> “蚌埠住了”,相信很多网友都玩过这个谐音梗,但这梗出自哪里?仔细看看这7000年前的微笑少女,你便会豁然开朗,果然是: 蚌(绷)埠(不)住了!</p><p class="ql-block"> 要知道这古代的少女,她不仅打了“耳洞”,脸上还文了“圆点”……</p> <p class="ql-block"> 第二件镇馆之宝:元青花缠枝牡丹纹兽耳盖罐‌:体型硕大,釉色浓艳,为元代青花瓷精品。</p> <p class="ql-block">  该文物1973年出土于汤和墓。器型硕大,通体绘11层青花纹饰,主体为缠枝牡丹纹,发色蓝中闪紫(苏麻离青料)。作为元青花“标准器”,其考古价值在于有明确墓葬纪年,未经过流传,代表元代青花瓷最高工艺水平。‌‌</p> <p class="ql-block"> ‌第三件镇馆之宝是春秋龙耳铜罍‌,钟离国君墓出土,造型独特,工艺精湛。</p> <p class="ql-block">  ‌这是春秋时期的青铜器,2008年出土于双墩一号墓。通高43.9厘米,肩部附四只镂空龙形耳,器身饰蟠螭纹,底部有三镂空鸟形足。为国家一级文物,展现了春秋青铜铸造技艺,并补证了钟离国历史。</p> <p class="ql-block"> 工艺精湛,惟妙惟肖,令人难以想象当年的制作水平怎么可以如此完美。据管理员介绍说:该文物目前的价值,可以造两座这么大的博物馆啊。</p> <p class="ql-block"> ‌第四件镇馆之宝:长江水师提督银印‌。</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枚清代官印,铸于同治三年(1864年)。印呈正方体,虎钮刻“王”字,印文为汉满双文“江南长江水师提督之印”。背刻“礼部造”及铸造日期,为研究清末长江水师军事制度提供直接物证。‌‌</p> <p class="ql-block"> ‌除此,像双墩刻划符号‌也是价值连城的文物。这些新石器时代符号群,1986-1992年出土于双墩遗址,共600余例,其中30件为国家一级文物。符号多刻于陶器碗底,内容涵盖动物、植物等抽象图案,被认定为汉字起源的语段文字阶段,与商代甲骨文存在渊源关系,是研究中国文字起源的关键实证。‌‌</p> <p class="ql-block"> 钟离君柏编钟‌。春秋青铜器,2008年出土于双墩一号墓,共9件钮钟。钲部铭文20字(如“钟离君柏作其行钟”),明确墓主为钟离国君主,填补了史料空白,为研究淮河流域政治经济提供重要依据。‌‌</p> <p class="ql-block">  众多的精品文物,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 当然,近现代的蚌埠展区也是人才辈出,故事不断。真正要了解这里,需要大半天。</p> <p class="ql-block"> 大饱眼福的原始时间:2025年10月8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