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讲:闫雪娇 <p class="ql-block">各位家长朋友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今天的主题,相信是很多家长都非常关心和困惑的问题:如何让孩子从被动的“你让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自己要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 现象背后: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被动接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首先,我们要理解,孩子的“被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渐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 “包办式”的爱与过度的干预: 从孩子小时候起,我们怕他走弯路、怕他犯错,于是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一切:“这道题应该这么做”、“你应该参加这个兴趣班”。久而久之,孩子的大脑习惯了“接收指令”,而不是“发出指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 结果导向的评价体系: 我们太关注分数和排名了。“考了多少分?”常常取代了“今天在学校学到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孩子会觉得,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那个分数,为了父母的表扬,而不是探索知识本身带来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 被挤压的探索空间和时间: 孩子们的日程被各种学科辅导、才艺班填得满满的,他们很少有自由发呆、胡思乱想、自己动手“瞎折腾”的时间。而没有留白,就没有创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 挫折教育的缺失: 我们总是急于帮孩子扫清障碍,却剥夺了他们体验“攻坚克难”后巨大喜悦的机会。学习中最美妙的体验之一,就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 转变之道:如何点燃孩子“主动探索”的引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将孩子的学习模式从“被动接收”切换到“主动探索”呢?关键在于,我们要从“监工”转变为“向导”,从“灌输者”转变为“点火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把火:转变沟通方式,从“命令”到“提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把问题的球抛回给孩子,激发他的思考,让他感觉自己是学习的主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把火:重塑评价标准,关注“过程”而非“结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孩子考试失利或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指责。和他一起分析原因,把失败看作是一次宝贵的“诊断”机会,是下一次探索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 初中阶段:抓住转变的关键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中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飞速发展,正是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要学习?”、“我未来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此时,我们更要注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尊重与信任: 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权,比如时间管理、书籍选择等,在宏观上把握,在微观上放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价值引导: 多和孩子聊聊理想,聊聊不同职业背后的故事,帮助他们将当下的学习与未来的梦想联系起来,赋予学习更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各位家长,让孩子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技巧,而是一场需要我们用心陪伴、用爱引导的漫长旅程。它考验的不仅是孩子的毅力,更是我们家长的智慧和耐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共同努力,不做孩子的“催促者”,而做他们探索世界的“加油站”;不做答案的“提供者”,而做他们思考路上的“同行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请相信,当我们点燃了孩子内心的那盏探索之灯,他们自会光芒万丈,勇往直前。</p> <p class="ql-block">一审:闫雪娇</p><p class="ql-block">二审:于德洋</p><p class="ql-block">三审:李海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