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美篇昵称:秋月入怀</p><p class="ql-block"> 美篇号:58382814</p> <p class="ql-block"> 暮春五月,惠风和畅,余负箧游学曲阜,寻迹至中国状元文化博物馆。朱门黛瓦映照着千年儒风,跨进门槛的刹那,仿佛穿越了时空的帷幕——那些藏在历史尘埃里的“状元梦”,那些浸着孔孟文脉的笔墨书香,正循着展柜里的砚台、诗稿与画像,缓缓铺展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 “状元”二字,从来不是史书上冰冷的榜首之名。泛黄的史料间,我依稀看见孟郊登科后策马长安的疏狂,那“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快,是多少寒士终其一生的向往。然而,这“一日风光”的背后,有多少人知道:那“十年寒窗无人问”的孤寂,那“三更灯火五更鸡”的坚守;还有曲阜这片儒风浸润的土地上,历代读书人以笔墨为犁,在时光里默默耕耘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移步“一日看尽长安花——历代状元巡礼”展区,我驻足于文天祥的画像前。这位南宋宝祐四年的状元,眉宇间自有一股凛然正气。他并非只懂“之乎者也”的书生,元军南下时,他毁家纾难,领兵抗元,被俘后宁死不降,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绝唱。原来,状元的荣耀从不止于金榜题名的风光,更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担当——这是文化浸润出的风骨,是读书人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 转过展柜,“梅花香自苦寒来——艰辛的状元之路”展区,一方刻着“磨穿铁砚”的青石砚台,让我久久驻足。砚台边缘已被磨得光滑,墨痕深深浅浅,似是当年学子夜读时,与孤灯为伴的印记。讲解员说,古代学子要走完“童生——秀才——举人——贡士——进士——状元”的路,少则十余年,多则数十年。</p> <p class="ql-block"> 就像唐代的柳公权,自幼苦读,练字练得“池水尽墨”,后来不仅以“颜筋柳骨”的书法名垂青史,更以“心正,则笔正”的谏言,成为刚正不阿的贤臣。他的字,是“笔正”,更是“心正”;他的状元之路,是笔墨的修行,更是人格的锤炼。</p> <p class="ql-block"> 展区里还有一卷残破的《论语》,页脚密密麻麻的批注,让我想起“韦编三绝”的典故。原来,状元的荣光从来都不是“天降奇才”的侥幸,而是“书山有路勤为径”的执着,是把日子熬成墨,把岁月写成诗的漫长跋涉。</p> <p class="ql-block"> 循着展线踽踽前行,“孔圣千秋状元师”展区,将思绪拉回状元成长的文化土壤。曲阜本是孔子故里,儒家文化的根脉在此深植,而“学而优则仕”的理念,正是状元文化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展区复原的古代私塾里,几案整齐,蒲团静卧,墙上“有教无类”的匾额熠熠生辉。古代教育分官学与私学:官学如太学、国子监,是朝廷培育栋梁的殿堂;私学如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则是文脉传承的星火。从孔子杏坛讲学,到宋代书院林立,正是这样的教育体系,让知识跨越了阶级的壁垒,让“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成为可能。</p> <p class="ql-block"> 我站在《科举放榜图》前,图中有人欢喜雀跃,有人垂头叹息,“几家欢乐几家愁”的画面,道尽了科举制度的残酷与魅力。然而,正是这种“不拼家世拼笔墨”的公平竞争机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在“学海无涯苦作舟”的信念里,书写着对知识的敬畏,对理想的坚守。</p> <p class="ql-block"> 馆中最动人的,莫过于那些藏在诗文里的温度。苏易简是北宋太平兴国五年的状元,他曾写下“读书不觉春已深,一寸光阴一寸金”,将对知识的渴求,刻进了时光的年轮;明代状元杨慎,虽因“大礼议”之争被贬云南三十年,却始终“老来失计亲风月,病起无端近笔墨”,在逆境中著书立说,留下《升庵集》等千余卷著作。这些状元,早已超越了“科举榜首”的身份,他们是文人,是贤臣,是在岁月长河里,以笔墨为犁,以风骨为种,播撒文化火种的行者。</p> <p class="ql-block"> 暮色渐浓时,我走出博物馆,徜徉于曲阜的街巷间,耳畔仿佛还回荡着千年的读书声——有历代学子“三更灯火”的苦读,有孔子“学而时习之”的谆谆教诲,有状元们“为天地立心”的铿锵誓言。</p> <p class="ql-block"> 晚风拂过衣角,手中的门票微微发烫,那些墨香、诗意与风骨,早已融入曲阜的暮色,刻进心底。原来,这趟曲阜之行,不是为了追寻金榜题名的荣耀,而是为了触摸那些浸润在墨痕里的坚守,感悟那些藏于文脉中的初心——从孔圣杏坛传薪,到状元们“磨穿铁砚”,中国文化的薪火,正是在这样的执着与传承中,跨越千年,依旧滚烫。</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