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们学习了黄山奇石这篇课文。我从题目入手,引导孩子发现这篇课文主要是写“奇石”的,为后面理解词语“尤其”和寻找“中心句”做好铺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早读课的时候我已经我把课文领读了3遍,孩子们齐读了一遍,部分学生自由读了几遍。再加上我们班的孩子识字量小,独立阅读课文的速度较慢,我把初读环节变成了“听老师读课文,圈出文中提到的奇石的名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原本我想等读完全文,再对孩子们的圈画情况做出反馈。可是我发现当我读完第二自然段的时候,一些孩子不知知道应该圈画仙桃石,所以,我停止朗读,让孩子们圈画仙桃石,接下来有同学依然找不到奇石的名字,当我告诉他们作者给奇石的名字加上了双引号,这时候那极个别的同学才顺利地圈出了奇石的名称。孩子们很容易发现哪些是详细写的,那些是简略写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接下来是集中识字。这一教学环节常常要用较长的时间,因为班里有进四分之一的孩子识字能力很弱。如果在这里用时较多,在有限的时间内,就没办法完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这里就先管不了那部分人了,只能在阅读环节再巩固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学习第1自然段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要求会认的部分生字。要求孩子找到文章主要是围绕这一段的哪句话写的,缩小阅读范围,节约时间。孩子们不知道课文到底是围绕第一句话还是第二句话写的,我引导孩子们结合课文题目去思考,孩子们才发现课文是围绕第二句话来写的。对于“尤其”这个词的理解,也是结合黄山四绝才理解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仙桃石部分。我先引导孩子发现作者抓住了石头的形状进行想象的,再引导孩子发现作者想象那仙桃是“飞下来的、并且落到了石盘上”,感受作者想象的奇妙,再出示其他奇石的图片,让孩子们抓住石头的形状,练习用“好像”说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猴子观海”,抓住动作词,再出示图片,练习用动作词说话,学习表达。在这一环节要求孩子们理解“陡峭”,我把一根尺子平放、斜放、立起来放,试图用这样的方法帮孩子理解有直直的意思,有同学说它是光滑的,陡峭是那种凹凸不平的,孩子们很难用语言形容“陡峭”的意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集中写字环节,出示所有生字,让孩子们按结构进行分类,以便孩子们更好地识记要求会写的字。培养结构化的学习思维。这节课只能指导孩子们写“巨”。指导写字,真是费力不讨好的事,尽管我们先观察,强调了笔顺,也发现了“横等距”。总有一些孩子我行我素。由于识字环节、理解词语环节用时较多,只能指导孩子们这一个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怎样平衡识字、阅读、写字教学的占比?怎样设计教学,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收获?这是我每一次备课中都要思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